中新社丘吉爾11月19日電 題:遲遲不凍的哈德遜灣 饑腸辘辘的北極熊
中新社記者 餘瑞冬
盡管已近11月下旬,在地處北極地區的加拿大曼尼托巴省丘吉爾鎮,哈德遜灣沿岸水面仍未結冰。
這意味着生活在這裡的約千頭北極熊必須繼續忍受饑餓,等待踏冰北上覓食。
暖冬是氣候變化的一個展現。出生在丘吉爾、現已做祖母的帕翠莎對中新社記者說,自己記憶中這裡冬天的最低溫曾可達零下50攝氏度,如今僅為零下30攝氏度左右。
常住人口僅數百人的丘吉爾鎮擁有“世界北極熊之都”的标簽。每年夏季,海冰融化時,北極熊會在此登岸,在毗鄰丘吉爾的瓦普斯克國家公園的苔原地帶休養生息,令這裡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北極熊孕産區之一。
大部分北極熊在此度過大約4個月的“齋戒期”,靠消耗自身脂肪維生,或以苔原漿果、根莖補充少量營養,等待11月上中旬海灣結冰時可傳回北極圈捕獵海豹等。懷孕的雌熊甚至需要“齋戒”8個月時間。
是以,11月上旬會成為北極熊最常出沒的季節。世界各地的探險者、觀光客紛至沓來。北極熊令旅遊業成為丘吉爾鎮的經濟支柱。人們乘坐有着巨大輪胎的特制苔原車,進入北極熊的栖息區域,帶着興奮與熊“邂逅”。
在冰面上、矮林中、岩石間蹒跚、覓食、休憩或偶爾打鬧的北極熊,似乎已對人類和他們的交通工具習以為常,甚至失去了興趣。但它們的生活并非悠然自得,而是處于難以逆轉的危機之中。
海冰當機越來越遲,融化時間越來越早,令北極熊需要面對更長的斷食時間和更短的北上捕獵期。這使得北極熊可能無法貯存足夠的越夏所需的脂肪,并且令雌熊的生育率降低。
在丘吉爾鎮北極熊國際協會的展廳,一組資料顯示,20世紀80年代,北極熊的平均斷食期約為107天;2005年至2015年間,這個時間延長至130天。今年11月中旬,它們已等待了逾150天。一旦斷食達180天,将有21%的成年雄性和63%的亞成年北極熊餓死。
該協會從業人員卡桑德拉說,氣候的變化及波動對亞成年熊挑戰極大,也導緻熊的種群數量持續減少。
有國際環保組織估算,目前全球約有2.6萬隻北極熊,屬易危物種。據加拿大官方學者的研究資料,自1987年至2016年,在丘吉爾所處的哈德遜灣西部,北極熊數量減少了30%。
在等待海面結冰的這個季節,北極熊闖入丘吉爾小鎮的幾率也會增高。鎮上的人會善意警告外來客千萬小心,因為它們此時已極度饑餓。
作為丘吉爾唯一一對來自中國内地的移民,在這裡生活4年多、經營民宿和旅遊業務的孟醒和丈夫劉洋已經看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
他們說,在丘吉爾見到的北極熊數量正在減少。最近幾年的夏天也會來得“很突然”。氣溫快速升高,導緻海冰迅速融化,讓很多北極熊無法及時傳回陸地。海水溫度的驟然波動也令幼年白鲸難以适應,存活率下降。同時,本應生活在相對溫暖地域的赤狐卻在丘吉爾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對當地北極狐的生存構成威脅。
2017年春,罕見的洪水席卷丘吉爾。這裡與外界唯一的地面交通方式——鐵路是以中斷約18個月。丘吉爾港則至今仍基本處于停滞狀态。近年來,這裡的人口正在流失。“北極熊之都”面臨着經濟轉型發展的壓力。
根據丘吉爾一間博物館的介紹,這裡在億萬年前曾處于赤道附近,地殼運動造成翻天覆地的位移。居民帕翠莎說,自己在這座北極地帶的小鎮見證了氣候變化及其影響。
在加拿大,丘吉爾并非折射氣候變化的孤例。太平洋沿岸的卑詩省最近正遭受因“大氣層河流”現象造成的罕見的洪水和地質災害,上萬受災群眾被迫疏散轉移。
丘吉爾加拿大國家公園管理局訪客中心一位從業人員表示,全球暖化對凍土帶以及北極熊栖息地造成的影響可能是災難性的。她說,北極熊無法在氣候變化的威脅中保護自己,隻有人類的行動能夠發揮作用。(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