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門頭溝齋堂鎮,有一個古村落,名叫靈水村。村莊在太行餘脈的環抱中,古遠幽靜。村中的石闆路,磨得泛了光;村裡的老人們,坐在門前,在初冬的暖陽下負暄閑聊,十分安閑。

而這個村的另外一個名字卻更響亮:“舉人村”。因為這個村在明清時期,先後出過22名舉人,2名進士、10餘名國子監監生。民國時期,村裡又走出了6位燕京大學畢業生。可以說是文脈悠長,令人敬仰。
舉人村據考察形成于遼金時代,盛于明清。到今天,仍然規模很大。留存到現在許多古屋。站在村後的山上,整個村莊盡收眼底。夕陽餘晖下,村裡炊煙袅袅,充滿人間煙火氣息。
整個村莊由前街、後街、中街和縱橫交錯的小巷分割,村裡都是青磚青瓦的民居,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四合院。最大的舉人四合院有五進,這規模在京城也都是比較罕見的。可惜現在因為疫情,大的院落大都關門落鎖,隻能在外面看看。在山上俯瞰,村中央那些比較規整的方塊,就是幾家舉人院落。
村裡最有名的舉人是劉懋恒,他十三歲就考中秀才,十六歲中舉人。曾任山西汾州知府,為官清正,災荒時将所有俸祿救濟百姓,頗有官聲。去世後康熙皇帝賜碑,碑文是文華殿大學士兼戶部尚書張玉書撰寫的,如今此碑還在村邊山上立着。他家的四合院,也是當地規模最大的。
村裡還有“一門五舉”之家,這簡直可以稱為“學霸”家庭。“一門五舉”之家的宅院,現在還有後人居住,但院門也是關着的。從外面看,非常素樸。
三元堂是畢業于燕京大學的著名教育家譚體仁的舊宅。青磚木門,看上去古意悠悠。院中影壁上的“福”字,剛勁有力。大門旁的磚雕,十分傳神。抗戰時期南口戰役時,衛立煌的指揮所曾設在此院。
如此文脈昌盛,這在一個即使是今天交通也不算是十分發達的山裡村落,确實很了不起。究其原因,這裡當年曾是京西古道所經之處,經濟比較發達,村裡曾經有八家大商号,稱為“八大堂”。西和店,既是經商的堂号,也曾培養出貢士。看來有财力、眼界廣,是教育投資的 先決條件。
修廟建觀,也是财力和文化的展現。靈水村以前有十幾座寺廟,供奉着民間信仰的諸神。可惜許多廟觀被毀不存。現在留存規模較大的要算村西的南海火龍王廟、天仙聖母廟等四座緊緊相鄰的廟宇。
在參天的古樹下,廟宇的磚砌石券拱門和石階,顯出濃濃的古意。确實也夠古,那南海火龍王廟,相傳建于金代,明嘉靖十五年重建。廟的對面,還有一個古戲台。
村西山邊,有建自漢代的靈泉禅寺遺址。明《宛署雜記》記載:“靈泉禅寺,在淩(靈)水村,起自漢,弘治年間僧海員重修。”這是靈水村有文字記載的最早寺廟,據說也是有文字記載的北京地區最早的佛教寺院。靈泉寺現僅存一座山門。站在門口,能看見院中幾級高台,想來是原來的大殿基址。後建了幾幢紅磚平房,上有智語“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應該是作了村裡國小。現在國小也廢棄了。
村南的山上有白衣觀音菩薩廟,東北邊半山腰有文昌閣和魁星樓,這些都是當年舊址在,如今起新樓。也算是當年文脈得以流傳。家有學子的,都要上這裡拜拜呢。
村裡還有很多古樹名木,也能印證這座山村古老的曆史。火龍王廟院中兩株直徑達兩三米的千年古柏,植于金代,已經有1800年樹齡。其中一株軀幹樹洞中間寄生了直徑20厘米的桑樹,另一株粗幹下部的杈中,寄生出的榆樹直徑達70厘米。柏、桑、榆樹均枝繁葉茂,姿态奇絕。
村子北邊的一座小山崗上,有一株千年古柏,樹冠平展,枝杈橫生,樹葉茂盛,宛如一柄巨大的靈芝,傲然獨秀,被當地人稱為“靈芝古柏”。這裡,當年也曾經是五道廟的舊址。
靈泉寺遺址院中,有一棵古槐、兩株銀杏樹,其中一棵銀杏樹為雌雄共體,每年都結下金色的果實。我們去時,銀杏已經枝葉盡落,可再找一個秋天去看看。村子中随處能看到高大的古樹。
靈水村是活着的古村,村民們在村裡如常地生活,走在巷子裡,不一會兒就會遇到村民,老奶奶還熱情地跟你打招呼。推開一家虛掩的木門,隻見院中堆滿了糧食和蔬菜,小狗突然狂吠,吓得我趕緊跳了出來。
但靈水村确實夠古老。走在靈水村的石闆街道上,看着青石壘的牆基,青磚砌的門樓,幽深的小巷,斑駁的磚瓦,寺廟的殘柱……仿佛走入古老的時光。千年古樹枝葉沙沙作響,好像是靈水村的學子們正在誦讀四書五經和唐詩宋詞。一個遠在京西大山深處的山村,因為深厚的曆史積澱,是如此的儒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