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依鄧身披僞裝衣,正在進行反器材狙擊步槍隐蔽射擊。張永進/攝
阿依鄧(左二)和隊員一起進行現地核查,展開戰術分析作業。常宇宇/攝
視訊加載中...
第一眼見到新疆軍區某特戰旅特種技術隊隊長阿依鄧·吐爾遜别克時,四級軍士長武峰就知道,他“是個天生當特種兵的料”。
來自哈薩克族的阿依鄧有着1米88的大高個兒,皮膚被曬成典型的高原紅,走起路來腳下生風。一身迷彩服下,23處傷疤見證着這位特戰精兵的勇氣與血性。他最近一次受傷是在右手手腕,那是去年的一場演練,阿依鄧帶頭沖鋒,直到任務結束後才發現右手手腕骨折,身上多處肌肉損傷。
入伍13年,阿依鄧9次參加各級比武奪冠,先後13次圓滿完成“狙擊邊界”國際軍事比賽、中巴“勇士”系列駐訓聯演等大項任務,榮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然而在這位“天山雄鷹”眼中,諸多榮譽隻是起點。
“特種兵的最高榮譽隻有一個,就是在戰場上取得勝利。”阿依鄧說,“為了這個目标,我隻有不斷沖鋒、再沖鋒。”
從标兵連長到特戰精兵
與身邊的戰友相比,阿依鄧的特戰生涯并不算長。他30歲才開始踏入特戰領域,用武峰的話來說,“阿依鄧在這一專業是個大齡‘新兵’”。
2014年年底,已經在步兵連當了3年連長的阿依鄧得到消息,某特戰旅在新疆軍區範圍内抽調骨幹,組織特戰集訓。從小向往戰場的他感覺熱血一下被“點燃”了,立刻遞交報名申請。
“這種集訓任務可不簡單,很苦很累還可能有危險,你行不行?”上級上司問他。阿依鄧沒有猶豫,拍着胸脯保證,“這有啥不行,我就喜歡挑戰!”
于是,這位年近30歲的“标兵連長”從這一天起,變成了一名普通的特戰隊員。傘降、攀登、輕武器射擊……特戰課目從頭學起,一切重新開始。
比阿依鄧小6歲的武峰在那時候與他相識。在武峰看來,這個“大有前途”的連長作了個“傻瓜”決定。“放着好好的連長不做,這個年紀又跑來當特戰隊員,真是不可思議。”他曾感歎。
但很快,阿依鄧的刻苦就讓武峰忘記了他們之間的年齡差。學習輕武器射擊,動作不明白的地方,阿依鄧便纏着教員一遍遍詢問,有時還來請教武峰。别人休息的時候裝備空出,阿依鄧會抓緊“搶占”,自我加練。
攀登課目是阿依鄧感覺最難啃的“硬骨頭”,背着超過15公斤的背囊爬上10米高的繩索,對于一名“老兵”而言是不小的挑戰。為了盡快跟上戰友們的進度,阿依鄧每天午休時加練。夏天的新疆室外溫度高達40攝氏度,阿依鄧的作訓服不一會兒就被汗水浸透,雙手則磨出血泡,“長了爛,爛了再長”。
“沒有與生俱來的強者。大家都是練出來的,我為什麼不行?”阿依鄧坦言,他也曾因為成績落後感到失落,但心裡“就是有股不服輸的勁兒,想要證明自己”。
半年時間裡,阿依鄧的手上總是纏着繃帶,血痂最終變成了老繭。他堅持每天加練,還制訂了一套“5+”訓練目标,即“多一次攀登、多練一次據槍、多學一個戰例、多跑一公裡、多訓一小時”。
很快,阿依鄧的成績從及格提升到優秀。後來,他成了集訓隊的“小教員”,隊友們有什麼問題,他會主動幫忙講解示範。
“他的拼勁兒常常讓人忘記了他的年齡。看到他,就會明白一個敢打敢沖的特種兵該是什麼樣子。”武峰說。
武峰忘不了,一次軍區組織七晝夜地獄魔鬼周極限訓練,不少特戰老兵都望而卻步,阿依鄧卻第一個報名參加。氣溫降至冰點的深夜,作為保障人員的武峰穿着厚厚的軍大衣,阿依鄧卻光着膀子,直接趴在刺骨的冰水裡,嘴唇凍得發紫。
那一刻武峰感到眼眶一陣酸澀。“眼前看到的就是一位真正的特戰隊員,為了完成任務不惜一切代價。”武峰從心底認定,“他就是我值得生死相托的戰友。”
從訓練場走向戰場
成為特戰隊員後,阿依鄧是出了名的“能折騰”“膽子大”。去年,阿依鄧帶紅方特戰隊員赴雪域高原進行實兵對抗演練。演練途中,阿依鄧突然收到導調資訊,“藍軍夜間偷襲,紅方指揮員意外‘受傷’,必須立刻送去搶救,否則将有生命危險。”
阿依鄧立刻帶隊出發,陌生地域裡地形複雜,阿依鄧走在最前面探路。護送轉移途中,他們遇到一條近20米寬的季節性河流,水深情況不了解。時間緊迫,阿依鄧第一個跳進水中,冰冷刺骨的河水瞬間沒過他的腰部。
确認水深後,阿依鄧帶領隊員迅速渡河。那一晚,指揮員被順利後送,“搶救”成功,阿依鄧自己卻因為在探路時不慎滑倒,造成右臂受傷。
“打仗難免要受傷,這沒有什麼。要想将來在戰場上取勝,訓練中就必須要對自己狠一點!”阿依鄧說,如今,他的身上有大大小小23處傷疤,大多是成為特戰隊員後留下的。
在阿依鄧看來,“戰場離訓練場并不遙遠”。“時刻有作戰的意識,把每一次訓練當打仗,才能練出真本事,確定需要的時候沖得上、打得赢。”
成為特戰旅特種技術隊隊長後,每次隊裡組織拉練,出發前,阿依鄧都要一一檢查裝備,包括水壺裡的水有沒有裝滿、能不能喝,他都要親自确認。
随行的野戰帳篷則要檢查到組裝零件。每個帳篷的門能不能打開,支撐杆會不會被風吹歪,他都要一一看過。“地處邊疆,我們随時可能去沙漠、高原執行任務,戰士們的水壺裡有沒有水、住的帳篷漏不漏風,這些小事都可能決定任務的成敗。”
為了讓隊員們适應各類惡劣環境,阿依鄧想了不少辦法。他在隊裡定期組織高原拉練,最遠的一次,他們在海拔超過4500米的雪域高原徒步行軍近70公裡,其間穿插多課目考核,以此模拟高原地區長途作戰任務。
那是武峰經曆的“最艱難”的一次拉練。他記得阿依鄧讓小隊每人除了原有裝備,又多背了5公斤炸藥,為的是“萬一需要單兵作戰,每個人都可以單獨進行爆破”。
隊員們在高原上走了一天一夜。到了晚上,寒冷、缺氧讓所有人都筋疲力盡,阿依鄧卻不見疲态。他一直走在最前面開路,大聲為戰友加油鼓勁兒。有誰累了困了,阿依鄧會主動幫忙分擔重量,他一次次架起戰友,終于帶領大家完成了挑戰。
“任務途中會抱怨他,這麼狠,‘沒人性’。但任務結束,大家都由衷地感謝他。”武峰說,“訓練中經曆過了,今後心裡就有底了。有時候不逼自己一把,不知道自己的極限在哪裡。”
為了适應各種野外條件下作戰,阿依鄧還帶頭研究起新戰法。随着資訊化技術的提高,他開始“玩兒”起無人機,創造性地提出用無人機吊起炸藥,遠端遙控進行爆破。既能提高在陌生地域快速準備爆破的效率,還能避免人員受傷。
阿依鄧找來機車的遙控鑰匙,通過自學将它改裝,與無人機操縱系統進行連接配接。此外,他還嘗試用暖壺、電話等30多種日常用品制作簡易爆破裝置,通過手機遙控爆炸。
“在野外環境下,有時候就需要就地取材。一個水壺、一截雷管,隻要掌握方法,都可以成為我們克敵制勝的法寶。”阿依鄧說。
今年夏天的一次集訓中,阿依鄧首次試驗無人機遙控爆破。通過自己改裝連接配接的遙控器,阿依鄧操縱無人機降落在指定位置,對任務目标實施精準打擊,一次便取得了成功。巨大的爆炸聲過後,完好無損的無人機再次升空折返,阿依鄧激動地和戰友們擁抱在一起。
“訓練場上的每一次進步,都有可能在實戰中發揮重要作用。”阿依鄧認真地說,“我們前進的每一步,都是為了戰場上的勝利!”
從指揮員到“領路人”
在阿依鄧看來,實操的進步離不開理論的積累與經驗的總結,戰場勝利的背後,是戰術戰法的深入研究。為此,阿依鄧多年來養成了一個習慣:搜集外軍戰例和新出版的各類戰術戰法教材,及時整理分析,歸納成自己的訓練經驗。
“現代戰争不僅要技術過硬,還需要頭腦制勝。要主動去研究戰争,适應現代戰場。”阿依鄧解釋,“技能上的進步離不開思維的轉變。不但要能沖,更要知道怎麼沖。”
一些外文圖書買不到,阿依鄧就想辦法聯系部隊院校去借,“找了不少關系”。為了看懂外文書籍,他利用空閑時間自學外語,如今已能熟練掌握5種語言。
自2015年起,阿依鄧連續4年參加中巴“勇士”系列駐訓聯演任務,在巴基斯坦親眼所見、親耳所聽的真實戰例,也成了阿依鄧“取經的富礦”。
阿依鄧記得,一次與外軍的交流中,聽到一支特戰小隊任務失敗的戰例。那次任務中,外軍特戰隊員計劃爆破後突入房屋,但爆破手忽視了對牆體承重的預判,導緻炸藥爆炸後整個房屋坍塌,外軍特戰小隊全部被壓在廢墟下。回來後,阿依鄧總結經驗,在特種技術隊組織訓練時提出爆破手不但要學會計算炸藥數量,還要研究各類牆體、建築材料的特性,以此規避風險。
為了更準确地記錄真實戰例,每次出國時,阿依鄧都要随身攜帶一部相機。看到外軍作戰的場景或視訊,阿依鄧便随時記錄下來。
回國後,阿依鄧會根據聯演聯訓的經曆總結經驗,形成書面材料,與戰友們分享讨論。除了分析外軍戰例,他還找來隊裡各專業骨幹,結合自身實際,抽絲剝繭地探尋适用于國内訓練的有效戰法。4年下來,阿依鄧的筆記攢了十幾本。
今年,阿依鄧的總結材料派上了“大用場”。他與特種作戰學院專家合作,聯合編寫了一本名為《聯合特種作戰基本技能》的專著,已被列為全軍特種部隊訓練大綱指導教材。結合荒漠地形條件下野戰生存組織難度大的問題,阿依鄧又根據參加各級比武競賽經驗和日常訓練心得,鑽研部隊野外生存訓練技巧,梳理總結出一套現實可行的訓練方法,如今已在全旅推廣。
在阿依鄧心中,一名合格指揮員不能滿足于個人技能的提升,“你要帶領一支隊伍共同提高,就要把好的經驗做法傳達給大家,帶領大家共同取得勝利。”
作為旅裡的“先鋒部隊”,阿依鄧所在的特種技術隊時常擔負全旅的教學任務與組織集訓任務。為此,阿依鄧要求隊中每個專業都要制作一套精品教案,幻燈片、照片、小視訊等多種教學手段都要用到。
三級軍士長黎定波是偵察專業,過去他隻會用電腦進行專業操作,對制作幻燈片和修圖一竅不通。阿依鄧知道後,主動找上門去幫忙教學。教案做出來後,阿依鄧第一個觀看,又根據自身學習體會提出意見,與黎定波共同修改。
黎定波看到自己的教案被阿依鄧密密麻麻做滿了批注,“那一刻深受觸動,你能深切感受到,他不隻是為了讓别人學會,更是真正想要教好别人,把好的經驗方法傳遞給更多人。”
阿依鄧還鼓勵黎定波在偵察專業上進行創新。作為從事這一專業10餘年的老兵,起初黎定波覺得“技術已經很成熟了,沒什麼發揮餘地”,但阿依鄧不同意。
“每一次任務的背後,都應該有經驗方法的總結。你的一點進步,将來就可能幫助别人在這個專業上前進一大步。”阿依鄧對他說。
在阿依鄧的鼓勵、幫助下,黎定波結合多年訓練任務經驗,于2018年起開始研究邊境偵察的資訊傳播問題。他發現,在邊境地區常常發生因地形複雜導緻信号無法傳輸,出現“情況偵察到了,資訊卻發不出去”的問題。為此,他研究了好幾種天線架設的方法,并向廠家提出生産意見。如今,和阿依鄧商量後,他也打算“進軍”無人機領域,嘗試操縱無人機搭設天線。
“他就像一個領路人,不但帶着我們打仗,而且告訴我們該怎麼打仗。”黎定波說,一看到阿依鄧,執行任務心裡就有底氣。
但阿依鄧并不滿足于此,時至今日,他仍然覺得自己做得還不夠。“訓練中的本領還能再更新,戰術戰法還能再創新。要永不知足,才能一直保持拼勁兒。”
哈薩克族人崇尚雄鷹,在阿依鄧心中,他希望自己能像天山上的雄鷹一樣,“永遠瞄向更高更遠的天空,永遠振翅高飛。”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鄭天然 通訊員 黃宗興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21年11月18日 08 版)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