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時代的皇子們,雖然不像其皇父那樣,能以“明君”、“暴君”的形象載入史冊,但身為封建帝王的“聖子神孫”,不管有沒有才能,都能憑借血緣之親,被封爵位,“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的富貴終生,生活在契丹遼國中晚期的耶律阿琏,就是這樣一位坐享尊榮的皇子。

大遼皇弟資忠保義奉上功臣、開府儀同三司、守太保、兼中書令、判東京留守、遼陽尹事、贈秦魏國王耶律弘世(1042-1087),字康時,契丹名阿琏,又曰壽千,漢名洪德。
耶律弘世,即阿琏國王,是遼興宗耶律宗真的幼子,遼道宗耶律洪基的幼弟,母親是仁懿皇後、宗天太後蕭撻裡,二哥是宋魏國王、皇太叔祖耶律弘本(又名洪道,契丹名:和魯斡)。
阿琏生于重熙十一年(1042),比大哥道宗洪基小十歲,比二哥弘本小一歲。墓志誇阿琏從小都很聰慧,長大後更是沉穩謹慎,對父母孝順,對兄長恭敬,做事不浮誇,為人不跋扈。
總之就是個踏踏實實的好孩子,朝廷看重他的品格,宗親誇贊他的儀表,特别是他父親興宗,對他“深用憐獎”。
重熙十七年(1048)十一月二十三,興宗皇帝分封皇室宗親,7歲的小皇子阿琏也于同年出閣,被父親授為武甯軍節度使,兼侍中,特封楚王。
按《遼史·興宗本紀》記載,阿琏初封許王,皇太弟重元之子洪孝封楚王,但阿琏的墓志記載,他初封為楚王,并不是許王,此處封爵或許應該按墓志,是阿琏封楚王,洪孝封許王。
重熙二十三年(1054),13歲的阿琏徙封越王。重熙二十四年(1055)八月,遼興宗駕崩,大皇子洪基即位,是為道宗,14歲的阿琏從皇子更新為皇弟。
同年十二月,阿琏的祖母太皇太後蕭耨斤應聖節,新君皇兄道宗大宴群臣及命婦,同時冊封妻子蕭觀音為皇後,又晉封諸位皇弟們,阿琏就被晉封陳國王。
清甯二年(1056)十一月,道宗夫妻上尊号,大赦天下,再次加恩臣工,陳國王阿琏又晉封秦國王。同年十二月初一,15歲的阿琏和二哥和魯斡一樣,被授予實職,阿琏出任掌管監察百官的知中丞司事。
清甯四年(1058),17歲的秦國王阿琏又被皇兄道宗,授守太尉、兼中書令、判中丞司事。清甯六年(1060),授上京留守、判臨潢尹事。清甯八年(1062),改判遼興軍節度使事。
清甯九年(1063)七月,聖宗幼子、興宗母弟、道宗胞叔皇太叔重元發動叛亂被鎮壓,道宗的皇權得到穩固。在次年(1064),又晉封幼弟阿琏為秦越國王,阿琏時年23歲,就已經是兩字國王。
鹹雍六年(1070,《遼方鎮年表》作鹹雍元年1065,今從墓志),29歲的阿琏被皇兄授西京留守、判大同尹事。
大安三年(1087)七月,道宗在黑嶺狩獵,诏皇弟阿琏陪行,以示友愛。因為天氣暑熱,阿琏的宿疾突然發作,隻能停留在原地。
第二天,道宗親臨阿琏的營帳探視幼弟,并命太醫診治,但并沒有挽留住阿琏的性命,拖延到當月二十八薨逝,年僅46歲。
道宗聽聞弟弟去世的消息,“震悼至恸”,為之辍朝七日,命長甯宮使、同簽南面諸行宮都部署事耶律慧,監護阿琏國王的靈柩;以天城軍節度使裴惟慶治攢(歹昔);以忠正軍節度使、右千牛衛上将軍韓贻慶掌發引;以鄭州團練使、随駕三軍都虞侯蔡志順奉祭奠。
又以保安軍節度使韓惟清督營造;特诏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判上京留守、臨潢尹事邢熙年,諸行宮都部署、尚書禮部侍郎王言敷等充都提點;并委任殿中都太師、右監門衛上将軍蕭六英,文班太保、靜江軍節度使蕭先一同前往處理喪事。
十月,道宗追封皇弟秦越國王阿琏為秦魏國王,谥号“恭正”。《遼史·皇子表》說谥号“欽正”,是金人修遼史時,避諱金章宗完顔璟之父完顔允恭名諱的緣故,應該按墓志。
契丹人有死後停殡的習俗,特别是皇族成員,死後的停殡時間基本都長達三個月以上,是以,阿琏國王也在停殡三個月零三天後,十一月初一,被祔葬在父親興宗的興陵旁邊,入土為安。
阿琏的妻子秦越國妃蕭氏(1047-1096),也是出自後族,是應天太後述律平同父弟阿古隻的小兒子迷古甯詳穩的玄孫女,和法天太後蕭耨斤是同宗同源。
她的祖父蕭罕,契丹名留隐,是驸馬都尉蕭排押、蕭恒德的弟弟,祖母則是韓匡嗣之女、韓德讓的妹妹。
秦越國妃的父親是北府宰相、趙王蕭善甯,契丹名屈烈,先尚聖宗之女晉國公主泰哥,公主薨後,蕭善甯又娶東京留守耶律嘔裡斯的女兒别胥,别胥就是秦越國妃的母親。
國妃的大伯蕭惠,契丹名管甯,繼妻就是聖宗女秦晉長公主岩母堇;國妃的三伯蕭忠,契丹名特末甯,也娶了聖宗長女平原公主钿匿。
興宗即位之初,法天太後為了奪權在朝廷進行清洗,蕭排押、蕭恒德兄弟兩支、都因為站隊齊天皇後而團滅,同為蕭耨斤本宗的蕭罕雖然沒有像倆哥哥家一樣受到啥牽連,但多少還是有些影響。
從他這一支的聯姻就能明顯看出,已經很少和皇室聯姻了,基本都是和韓家世婚,隻有蕭忠的二女兒嫁給了齊國王隆裕的兒子宗範;然後就是秦越國妃,嫁給了興宗幼子阿琏。
國妃生于重熙十六年(1047),比丈夫阿琏小五歲,她相貌不錯,性格也好,貞靜賢惠,很符合興宗皇後蕭撻裡挑媳婦的标準。
清甯六年(1060),秦國王阿琏19歲,道宗給弟弟讨老婆,就下诏選拔後族良家女數十人前往行在,讓老娘宗天太後蕭撻裡相兒媳,14歲的秦越國妃一眼就被未來婆母相中。
第二年(1061)春天,15歲的蕭氏被封為秦國妃。鹹雍元年(1065),因為道宗改元和上尊号,身為弟媳婦的蕭氏也晉封秦越國妃,随同丈夫阿琏的封号。
秦越國妃性格婉順,是阿琏的賢内助,夫妻感情很不錯,還相約白頭偕老,即便沒有兒子,也沒影響夫妻情義。
阿琏和國妃隻生一個女兒,嫁給法天家族三房蕭孝誠的五兒子蕭知行的兒子興聖副宮使、同佥中丞司事蕭德崇,契丹名藥師奴。
大安三年(1087)七月二十八,阿琏國王病薨,并沒有實作夫妻偕老的誓言,悲恸的秦越國妃上書道宗,請求在丈夫的墓前結廬守陵,以便長相厮守。
秦越國妃在丈夫阿琏的陵前守護了九年之久,直到壽昌二年(1096)正月初九薨逝,享年50歲。
在為丈夫守陵期間,國妃蕭氏過得清苦自律,從不食葷腥,不穿華服,一切奁飾服禦,珍玩之資,都施奉給佛寺,用來為丈夫祈求冥福,即便在臨終之前,她還在誦佛不聽。
道宗本來就對弟媳婦守節的行為非常嘉獎,聽聞訃奏,特意給予各種恩典,在當年四月十四,開啟阿琏國王的墓葬,把他夫妻合葬。
身為皇帝幼子、幼弟,隻要不是太作妖,大多數時間都會是吉祥物的存在,因為是老兒子嘛,又不是繼承人,不需要刻苦學習治國之術,躺平做個吃喝玩樂的快樂小青年,就是最理想的生活。
當然,即便是不需要繼承家業,身為皇子的,總也要擔負宗子維城的責任,不能太不像話,就隻被當豬一樣養,學習還是有必要的。
而身為契丹帝國小皇子的阿琏國王,并沒有渾渾噩噩的混日子,他的父親興宗為他選拔名儒,教授學問,又選擇端方君子,來引導他的德行。
在師友的影響下,阿琏從小就喜歡、并精通以術數之學著稱的《京氏易傳》,還喜歡西漢人申公培的魯詩。畢竟,身為非繼承人的小皇子,還是走學問路線最安全。
阿琏國王本人很聰慧,讀書靈活,不但能過目不忘,還能一目十行,能夠和南宋衡陽王劉義季、北齊河南王高孝瑜媲美。
同時,他還精通騎射,百發百中,膂力過人,能夠手格猛獸,勇藝堪比魏任城王曹彰和梁廬陵王蕭續。他還善音律,閑詞令,工圖畫,不但有齊豫章王蕭嶷的寬仁弘雅,還有晉會稽王司馬昱的清淡雍容。
這樣一個文武雙全的學霸皇子,性格還很灑脫、不張揚,處事不驕不躁,又恭順又體貼,讓猜忌心頗強的道宗都不得不滿意,對弟弟是“眷愛益厚,恩遇加等”,其待遇堪稱“兩朝榮遇,千古幾稀”。
阿琏生活的時期,正處于南北和平,邊防安定的情況下,就連北、南樞密院都“無事可陳”,身為皇子、皇弟的想建功立業,就更是難上加難,是以,文武雙全的阿琏也隻能做一個平平無奇的小皇弟。
其實他大哥遼道宗并不是個好相與的主兒,但遼國中後期,皇室的人丁不太旺盛,而道宗隻有兩個兄弟,面對枝葉茂盛的後族,自然隻能倚重親兄弟,是以,和魯斡才能長期擔任南京留守,而身為小弟弟阿琏也出任西京留守,充當大遼的長城。
就是這樣。
圖檔來自網絡侵删。
參考資料:《耶律弘世墓志》、《秦越國妃墓志》、《遼史》等
透過表象尋找曆史真相,以史為論,訴說個人見解,謝絕脫離人文環境的過度解讀和陰謀論。有喜歡遼夏金元以及宗廟遷祧、後宮八卦的朋友可以關注猴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