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張蔚斐
圖|pexels
來源|成長的可能
對于每一個孩子、家庭來說,“閱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個孩子能成為學霸,讀書一定不會少。”
“一個人隻有一生,但是書裡有衆多的人生。讀書是為生活服務的。會讀書的人,他的人生會更精彩,因為他借鑒了更多的人生。”
在接受“成長的可能”編輯團隊采訪時,有近20年北京四中國文教學經驗的名師、現任龍之門國文教育研究院院長李厚儀說道。
在兩個小時的對話中,李厚儀談到,小到國文中聯考、大到未來個人生存,甚至到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國際較量,閱讀的重要性都十分迫切。
那麼,對于一個孩子來說,從學齡前、國小,到國中、高中甚至更長遠的未來,分别該如何正确的培養閱讀能力?每個時期的關鍵點是什麼?又要避免哪些誤區?
“成長的可能”将分為“上”、“下”兩篇,以口述的形式分别來呈現李厚儀對于閱讀、國文的觀點和思考。
本篇話題涉及:
為什麼閱讀如此迫切?
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該如何閱讀?
閱讀非一日之功,閱讀能力該如何培養?
閱讀的關鍵點是什麼?
家長如何選擇合适的讀物?什麼時候讀名著?
怎麼看待《伊索寓言》被投訴?
受訪人介紹:李厚儀,曾用名:
李雄,原北京四中國文進階教師,龍之門國文教育研究院院長,微網誌“厚儀閱讀”教育部落客。
曾在中央電視台中國考生欄目主講作文,現在每周六晚上在微網誌上直播親子閱讀。
#1
一個孩子在未來能不能有成就,90%取決于家庭,隻有10%取決于學校與社會。
我在四中工作近20年,教了那麼多學生,比較之後發現,真正有成就的孩子,他們的家長在家庭教育中都做得特别棒。家長的陪伴是其他任何人沒法替代的。家長一定要有親子閱讀的意識,并且要知道閱讀對孩子一生的深遠影響。
大多數家長在孩子還處于學齡前的時候對親子閱讀比較關注。孩子年齡小,家長希望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是以肯花精力。到了國小之後,還能堅持親子閱讀的家庭并不多。
實際上,親子閱讀應該是終生的。我在這裡呼籲,家長一定要重視親子閱讀,尤其是上了國小以後,不要忽視陪伴閱讀對于孩子一生的意義和價值。
從學生時期的中聯考,到未來個人生存,到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國際較量,閱讀都十分迫切。
從考試層面來看,新一輪中聯考改革後,對于國文閱讀的要求越來越高了。
首先,加大了國文閱讀的廣度和深度。不僅是要讀很多書,還得有一定的深度,需要在國文閱讀方面有一定的了解能力,才有可能應對未來的中聯考。
其次,增加了名著的閱讀量。要求學生在考試前必須讀完規定數量的名著。
第三,考試中還增加了其他學科問題的文字閱讀量。舉個例子,某個地方最誇張的一道中考數學題文字量超過了A4紙的一半。如果國文閱讀能力不強,把文字讀完都夠嗆。這是個非常嚴峻的話題,國文閱讀量不夠,影響的不止是國文成績,而是所有學科的成績。過去,一張國文聯考卷的卷面字數在7000字左右,現在已經到了9000字,有人預測未來可能會突破一萬字。國文聯考150分鐘,如果除掉60分鐘用來寫作文,還剩90分鐘閱讀完一萬字,還要完成思考并寫完答案,未來閱讀量不夠的學生很有可能答不完聯考題。
從未來個人生存角度來說,随着科技高速發展,人工智能進入人類生活。無人駕駛汽車、機器人服務都迅速發展。人工智能時代已經到來了,我們應該如何應對?中國的下一代孩子應該具備怎樣的能力才能應對人工智能時代的生活?
未來的人類面臨的是不停地學習,不斷地适應,最需要的不是知識,而是學習力。如何培養學習力?專家們認為,到目前為止,閱讀是現階段最有效的辦法。作為老師,我捕捉到了這個關鍵點,我們讀書将不再是為了考試,未來,很有可能影響學習力,進而影響生存。
從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國際較量來看,閱讀為什麼重要?世界青少年閱讀報告研究指出,2017年加拿大平均每個孩子一年讀23本書,而中國2018年0-17周歲未成年人人均閱讀量僅8.91本。這個數字很可怕。讀書是提高學習力最有效的辦法。是以我們現在讀書已經不隻是個人的事了,閱讀已經是涉及到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國際競争和較量問題了。
當然,閱讀過程中一定需要老師、家長的引導,以提醒孩子需要關注書中的什麼内容。如果一個人讀了很多書,但沒有将讀書和生活聯系在一起,就會變成書呆子;如果沒有家長的篩選和引導,孩子也可能把書讀偏了。
引領是為了讓讀書和生活結合在一起,讀書是為生活服務的。書裡有那麼多的人生經曆,讀書時能從中吸取養料,為自己的人生服務。一個人隻有一生,但是書裡有衆多的人生。讀書讀得多,會讀書的人,他的人生會更精彩,因為他借鑒了更多的人生。
為什麼“腹有詩書氣自華”?氣哪來的?不是因為會背書,而是因為為人處事、談吐、各方面吸取了書中的養料,他做事讓人覺得舒服。
讀書也會影響孩子價值觀的形成。為什麼我們推崇孩子在國小、國中以後讀名著?因為每一部名著都是一代人的文化沉澱。讀書讀得多的人,會吸收更多真善美的内容,價值觀就會慢慢形成。
#2
不同階段的孩子,有不同的關鍵點,總結如下:
學齡前以音頻、繪本閱讀、指讀為主;國小以陪讀、文本閱讀為主;國中以引導為主;高中則是思維碰撞。
■ 學齡前階段:音頻、繪本閱讀
學齡前孩子的閱讀,是以音頻和繪本為主。
· 音頻
孩子聽音頻的時候記憶力極強,那些字他沒見過,也不知道拼音,但是他能記住。
舉個例子,我二女兒2歲多就開始聽音頻,每天晚上睡覺前都想聽音頻故事。在她2歲8個月時發生了一件事讓我印象很深刻。
她聽到一個故事,叫《裙子裡的陽光》,故事的主人公叫佳佳,故事的大意是,佳佳的奶奶生病卧床,不能外出。佳佳在外面玩時,陽光灑在身上特别溫暖,她特别希望能把陽光送給奶奶。佳佳把陽光卷在裙子裡,跑到病床前,說:“奶奶,我給您帶來了陽光。”佳佳把裙邊慢慢展開,卻發現陽光沒了,她急得想哭,奶奶一把把佳佳抱在懷裡,說:“别難過,奶奶知道,陽光在你心裡呢。”
這個故事很感人,我們大人會覺得,孩子是不是不能了解?有一天我下班回家,我說我有點感冒,又特别累,是以沒有抱她。她聽完我這句話後突然有一個行為,到處找東西,找到一個倉鼠的布偶,送給我。這是她最喜歡的玩具,她說:“爸爸送給你。”我說:“你為什麼要送給我,這不是你最喜歡的玩具嗎?”她說:“佳佳送給奶奶陽光,我送給爸爸布偶。”這句話讓我特别感動。
我就在想一個問題,其實好的文本、音頻,孩子聽進去之後,實際上是能了解的。好的文本能走進孩子的心。
後來我又發現了一件事,音頻聽多了以後,她幾乎每個故事都能背。有一天,我把一本書拿過來,指着标題一讀,她就把後面的文本全“讀”完了,我很疑惑,我“考“她:“這是什麼字?”。其實她一個字都不認識,都是背的。我說:“我們來讀書吧。”于是裝模作樣地讓她跟着我的手指的方向和速度來一一地“讀”。一個多月後,我發現她識字速度非常快。
是以,音頻加指讀,也是比較好的識字方式。這種方式對孩子來說是有成就感的。
·繪本閱讀
學齡前還是以繪本閱讀為主,圖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發孩子的興趣。建議家長更多地陪伴、陪讀,用手指着讀,這是最好的方式。
第一步,讀給孩子聽;第二步,可以指着讀。第三步,對于喜歡的繪本,孩子甚至能背下來,這時可以讓他給你講讀。第四步,讀完故事後可以扮演。扮演時不必要太多考慮和文本完全一緻。孩子在演的過程中,可能會改編、會自己添加内容,他會沉浸在繪本演繹的幸福和成就感之中,後續再讀的時候會更有信心。
■ 國小階段:以文本閱讀為主
到了國小之後,閱讀則要以文本為主,逐漸減少繪本的閱讀。慢慢地培養他純文字閱讀的能力和興趣。國小階段家長要陪讀,多用故事來吸引孩子,多讓孩子表達、多開口描述。
為什麼我建議國小後慢慢脫離繪本、圖檔化的閱讀?這是因為,學校裡也會要求孩子進入更多文字閱讀,國文考試中也會有閱讀了解,孩子對于文字的敏感度需要提升。
為什麼國小後家長還需要陪讀?因為國小階段,如果隻靠自己閱讀,沒有氛圍,孩子的閱讀興趣很難培養。
我經常和家長們開玩笑,我說,凡是打麻将的家庭,您的孩子不用教,未來一定是個打麻将高手。同樣,如果是讀書的家庭,那孩子不需要太多強迫,未來一定會喜歡讀書。家長陪讀的目的,主要是營造一個家庭閱讀氛圍。
現在手機、電視、網絡、遊戲對孩子的誘惑力太大了,如果家裡面沒有讀書氛圍的話,指望一個國小生去讀書,是很困難的。是以國小生的家長要有陪讀的意識。
■ 國中階段:引導
國中階段孩子的特點是逐漸走向獨立,但是又沒有完全形成自己的價值觀,是以需要家長的引導。家長最好的做法是和孩子一起閱讀,讀後孩子可以說說自己的想法,家長也可以探讨交流。家長要根據孩子的想法,做适當的引導。
讀的過程中,親子間要有交流。孩子讀到好玩的地方會跟家長分享一些情節,盡管這樣,這種閱讀還隻是淺層次的量的閱讀,孩子讀後不一定了解,或者關注點是散亂的,不知道該關注什麼。這時就需要家長和老師的引領,比如老師、家長讀完之後關注的是什麼資訊?這樣的碰撞多一些,孩子慢慢會形成意識和習慣,意識到原來文章裡還藏着這麼多資訊,原來可以關注的點有這麼多。
家長和孩子關注點的碰撞和交流就是彼此成長的一個過程,對孩子閱讀能力的培養、對孩子閱讀興趣的激發都會非常有幫助。
■ 高中階段:思維碰撞
到了高中階段,關鍵詞就是思維的碰撞。親子閱讀應該貫穿人的一生。到了高中階段,孩子已經有了獨立判斷的能力。同樣的閱讀内容,孩子怎麼想?家長怎麼想?在兩種想法的碰撞之中,孩子會有很大的提升。
現在的聯考閱讀,已經不是死闆的閱讀了,而是一種開放式的閱讀,考察的是真實的閱讀能力。讀完一段文本後,第一,我能知道文章在說什麼,即提取關鍵資訊的能力。第二,讀完之後有自己的想法。第一步比較容易,但是能形成自己的想法的孩子不多。如果能經常和家長、老師有思維的碰撞,孩子的思辨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都能有所發展,這是真正的國文能力。
此外,家長在讀完書以後産生的心得、感受,成人的經曆和閱曆、想法和感悟都可以跟孩子分享,這些對孩子來說都是财富。
#3
家長隻需要做這件事
真正的閱讀能力培養,一定建立在閱讀量的基礎上。
閱讀能力分幾個層級:第一層級是基本識字量、基本資訊能看懂;第二層級是由老師引導和激發的閱讀能力,包括應試能力;第三層級是創作,當讀書讀到一定量,就會有創作和表達的沖動。
有家長會問,閱讀量是多少合适?能不能推薦一個資料?
其實沒有“推薦閱讀量”,家長一旦去追求量,就和閱讀興趣相悖了,就帶有了功利心。如果家長能把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而不是“閱讀量”當作功利的目标去實作,就非常完美。
閱讀最關鍵的點,就是興趣。
努力培養和呵護孩子對于閱讀的興趣,是所有家長和老師應該做的事。這是起點,有了起點,才會有後續無限的可能。有了興趣之後,其次就是引領,就是方向的問題,不讓孩子走偏。
很多人問我,在學齡前,識字是不是比較重要?其實識字不是目标,目标是孩子讀書時的趣味性和成就感。一個人對一件事能不能産生趣味,除了一開始好玩之外,更多的持續的動力來自成就感。
核心點在于:所有學齡前孩子的閱讀,我們要保護的是他閱讀的興趣。興趣是所有閱讀的核心。不要功利地去尋求一個結果,比如孩子要認識多少字、背多少文章、讀多少繪本,這些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能對閱讀感興趣。
比如,當一個孩子對畫畫很感興趣,但是畫了幾次之後,你要規範他,他就沒那麼大興趣了,因為他覺得被限制了,沒意思了。相反,如果他總因這件事被表揚,就有成就感,就會有興趣,越做越好。
讀書也是一樣的,讀書的成就感第一來源于大人的認同,第二是來自于自己。當孩子覺得自己能認識很多字,能獨立讀書,這種成就感是發自内心的,能讓他的閱讀持續下去。
也有很多家長問我,是否需要每天都要求孩子堅持閱讀一定時間?閱讀習慣如何養成?
這可以根據孩子的性格特點來區分,有些孩子屬于特别煩固定性安排的,一旦限制,就不想幹了。比如家長說:讀書時間到了。但孩子又不想讀書,正玩得開心,就會适得其反。
你的目的是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但是閱讀這件事成為一種限制,他就煩了,他就會對閱讀産生誤解,覺得閱讀是一件讓我很難受的事,慢慢就不喜歡閱讀了。
有些孩子則很願意到了時間就讀,如果慢慢形成這樣的習慣,是好事。根據孩子情況,每天靈活安排。堅持每天讀一點就是了不起的事。
文學家列夫·托爾斯泰發明了“連桌燈”,一張大桌子上均勻地分布了13塊隔闆,每到晚上,托爾斯泰夫婦和孩子們就坐在同一盞燈下閱讀,讀自己喜歡的書。這個習慣一直保留在全家人的心中,即使托爾斯泰不在家的時候,孩子們也會圍着母親閱讀,父母不在就自己讀。堅持閱讀,形成讀書的規律,從小培養閱讀習慣很重要。
列夫托爾斯泰家族出了許多文學家、藝術家、政治家。 列夫·托爾斯泰本人的大女兒塔季揚娜1917年成為亞斯納亞·波良納莊園博物館的第一位看管者,二女兒瑪麗亞和小女兒亞曆山德拉還曾是他的助手和受托人。
家長在閱讀方面最容易踩的坑就是過于功利的制定計劃和目标,毀掉孩子的興趣,比如識字量的規定、固定閱讀時間、提前閱讀名著、背誦多少東西,凡是和培養孩子閱讀興趣相違背的行為都是坑。
家庭教育中有很多忌諱,最大的問題是比較,當着孩子的面說别的孩子好。有些家長覺得要用激将法,“你的好朋友讀了好幾本書了,你不要落後啦。”看似是激将,實則是傷害孩子。孩子會覺得你看别人家的孩子全是優點,看我全是缺點,是不是喜歡别的孩子不喜歡我?這種不安全感就會慢慢産生。
#4
家長如何選擇合适的讀物?
什麼時候讀名著?
有幾個建議:
■ 學齡前:音頻有文本,文本有品質,喜歡的繪本可以反複讀
音頻的選擇需要滿足兩個原則:第一,所聽的音頻本身一定要有文本,而不建議是純音頻。比如聽書軟體上的一些故事,孩子也很愛聽,但是聽完之後就沒有之後了。
第二,文本本身要有品質,要篩選一下。最好是大師推出來的書單,家長沒有那麼多時間從海量書籍中選出适合孩子的,有人淘洗過了,可以減少家長的分辨時間。
繪本的選擇,可以從故事性比較強的繪本入手,常見的繪本即可,不用刻意想通過繪本培養孩子的某些能力。孩子真正喜歡的繪本可能就那麼幾個,對于喜歡的,他也會反複讀,這幾個繪本就是孩子最好的啟蒙老師,家長要對喜歡的部分充分利用。
■ 國小:兒童文學、大國文
國小一年級開始,應該從繪本閱讀過渡到文本閱讀,這時的文本不能太長,以單篇為主,否則孩子容易有畏難情緒。
國小中段以後可以讀一些兒童文學,标準是孩子喜歡。家長根據孩子興趣去尋找繪本和兒童文學。帶孩子去書店自己挑選,孩子喜歡哪個作家,就買哪個作家的書。如果孩子不喜歡,即便别人說特别好,也沒必要去看。
如果孩子閱讀能力達到,國小五六年級可以開始讀名著。但我個人并不推薦讀名著的兒童版本。想讓孩子讀名著的心是好的,但又怕孩子讀不明白,于是把名著簡化,但是,簡化之後的文本,還是名著嗎?不一定。簡化後的語言、内容取決于簡化者的水準,如果簡化者的水準一般,讀了也不一定好。
我個人建議,對于名著,國小階段不接觸也沒關系,國小還是以單篇文本和兒童文學為主。
要說清楚的是,講名著裡的故事、或者看名著改編的卡通片,和讀名著是兩個概念。比如孩子看了西遊記的卡通片,對孫悟空很感興趣,想了解故事,那麼家長當然可以講,但家長不要以為孩子已經讀了名著了。
此外,國小階段也可以讀大國文名篇,例如龍之門大國文系列圖書。這是北京四中的特級教師李家聲先生精心挑選的文本,品質很高,值得讀。
■ 國中以上:讀名著
讀名著有兩條原則,首先,一定是名著,不要讀網絡小說、電視劇劇本、言情小說。
其次,讀自己感興趣的名著。有家長從國小開始就讓孩子讀名著,孩子看不懂,字都不認識,隻因為中聯考要考,就強迫孩子讀,讓孩子對閱讀産生了誤解,覺得閱讀就是一件痛苦的事,是以孩子不僅不喜歡四大名著,還痛恨名著,進而不喜歡讀書了。
這個道理就是,我們不要強迫孩子讀孩子目前不感興趣的名著。我對孩子說,隻要拿到的是名著,翻開第一頁,連續讀兩分鐘還沒有吸引到你,你就可以不讀了。世界上沒有一本書是必須要讀的。
是以這裡隻有兩個标準,第一,讀的是名著,因為名著是人類公德心的積澱。第二,讀的一定是感興趣的。如果讀了兩行是感興趣的,那就放手去讀。
《西遊記》是中考名著範圍,到了國中之後,老師要求學生們去讀,但是很多學生不願意讀,為什麼呢?因為小時候媽媽枕邊書就講過了,又看了電視連續劇,後來還看了少兒版圖書,這些故事都知道了,為什麼還要讀呢?
如果遇到類似情況,可以引導孩子想一想,同樣的書,同樣的文章,小時候可以讀,長大後可以讀,老了以後還能讀,這就是文學的魅力。但每個時期的生活經曆不同,關注點也會不同。小時候聽媽媽講故事,今天你上了中學,再靜下心來讀一讀,有沒有新的收獲?
在帶領北京四中的學生讀《西遊記》時,我提了一些問題:為什麼孫悟空西天取經回來被封為鬥戰勝佛?有些孩子認為,這是因為西天取經一路經曆打鬥的過程,且勝率比較高,最後在鬥争中把妖猴的野性磨掉成了佛,是以叫鬥戰勝佛。
我則會分享我的看法,我說:“李老師在閱讀時有一個感悟,孫悟空之是以能成為鬥戰勝佛,是因為他頭上有緊箍咒。否則他早在半途就把師父“幹”掉了,他就到不了西天,也就永遠成不了佛。
我最大的體會和感受是:孫悟空如果沒有緊箍咒,和其他妖精沒差別。甚至能力越強,對其他人的危害越大。是以我的收獲是,一個人能力越強,要想成功,就越需要正确、及時的限制。如果你在生活中感受到來自老師、家長的限制的時候,要告訴自己,這是你人生走向成功的必備要素。”
這是我讀《西遊記》的收獲,我會告訴我的學生。讀書是要為現實生活服務的,要反思問題,吸收營養,而不是隻了解故事情節。是以這也是我為什麼強調讀書需要引導的原因。
總體上,建議閱讀盡量廣泛,從科普、到人文、自然科學,各個角度都要有所涉獵,純文學的閱讀是不夠的。如果着重喜歡某個領域,首先要呵護孩子的興趣,以它為興趣激發點,慢慢向其他領域過渡,但是拓展要有巧妙性。
在讀物的選擇上,家長首先要承擔責任。前段時間,有家長投訴《伊索寓言》有負面元素。其實,讀書因人而異,書在家長面前,選擇書是家長教育的第一步。如果你覺得《伊索寓言》裡有不利于孩子的東西,那是你在讀書過程中怎麼引導孩子的問題,而不是書本身的問題。如果你的孩子喜歡伊索寓言的故事、激發了閱讀興趣,那麼家長應該感謝《伊索寓言》而不是投訴它。
是以第一,讀書要有選擇。第二,讀書要有引導。家長得知道要讓孩子通過書學到什麼。我堅信一個真善美的家長帶着孩子讀書,孩子一定不會走偏。
歡迎大家就家庭教育相關話題
給我們留言&投稿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END
本文作者:張蔚斐
點選以下公衆号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