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被遺忘的戰役》:“凡人”視角中的戰争磨難與心靈煉獄

作者:光明網

作者:複旦大學藝術教育中心副教授,文學博士 龔金平

1977年,影片《遙遠的橋》全景式再現了世界戰争史上規模最大、号稱“市場花園行動”的安亨(Arnhem)空降戰役的全過程。影片以悲壯昂揚的基調贊頌了英勇戰鬥的盟軍士兵和荷蘭抵抗組織,但盟軍空降兵的困窘遭遇和悲慘命運,也讓觀衆意識到,将領的決策失誤給士兵和平民帶來的巨大災難,道盡了“一将功成(功敗)萬骨枯”的殘酷真相。

四十多年後,影片《被遺忘的戰役》聚焦于“市場花園行動”失敗之後的斯海爾德河戰役。這場戰役在規模和影響上似乎不值一提,甚至曆來鮮為人知。是以,創作者沒有選擇史詩性的宏大叙事,去還原這場戰役的全貌,也無意于制造逼真震撼的視聽轟炸,而是從更具人道情懷的角度,展現在特定的戰争形勢下,不同陣營的普通個體,在經曆怎樣的生存掙紮,在承受怎樣的精神折磨。

《被遺忘的戰役》:“凡人”視角中的戰争磨難與心靈煉獄

電影《被遺忘的戰役》海報

《被遺忘的戰役》有三位主人公:英國飛行員威爾,德軍中的荷蘭籍士兵範斯塔佛倫,以及荷蘭女孩特恩。影片由此展開三條叙事線索,拼湊出這場戰役的大緻面貌和局部細節,并交織出令人震撼和深思的人性内涵。

也許,在曆史的記載中,這些“凡人”是“難登大雅之堂”的,他們沒有卓著的功勳,他們的事迹微不足道,往往成為冰冷的數字被淹沒在空洞的叙事中。但是,正是無數普通人的命運編織成紛繁的曆史景觀,甚至影響曆史車輪的走向和速度。《被遺忘的戰役》對這些“無名之輩”投以深情的一瞥,不僅展現出深沉的人道立場,也凸顯了曆史書寫的細膩與真切。

影片以三個人物的眼睛為視點,讓觀衆通過特恩的視角去了解荷蘭抵抗軍的活動,以威爾的視角去接觸盟軍的戰鬥經曆,以範斯塔佛倫的視角去體認德國軍隊的殘忍與邪惡。這三個人物分别有着各自的行動軌迹,但他們的命運和價值觀都因這場戰役而被深刻地改寫。在影片的結尾,範斯塔佛倫從槍口下救下了特恩,自己卻身中數彈,威爾恰巧目睹了特恩無助地為範斯塔佛倫止血的情景,這是三人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産生交集。三人的聚散,就像戰争中無數人的命運碰撞,有着難以言說的奇妙緣分與悲情宿命,甚至訴說着戰争的殘酷與荒誕,也見證着殺戮中未能湮滅的人性。因為,範斯塔佛倫執行了槍殺特恩弟弟的指令,現在卻又救了特恩;範斯塔佛倫曾在戰場上放了威爾一條生路,轉眼間威爾卻看到範斯塔佛倫死于非命。

影片中最為動人的部分,并不是那些戰鬥場面,而是人物在戰争中所完成的心理弧光。特恩最初覺得戰争與她距離遙遠,甚至對她的日常生活毫無影響,但是,當弟弟被德國人通緝并慘遭殺害,她才意識到,國破與家亡正是唇齒相依的關系,進而主動為抵抗組織送情報。于是,幸存的特恩注定要永遠活在戰争的烙印之中,她對于個體與家國的關系恐怕也會有更為深切的了解。還有威爾,他對于戰争一度抱有浪漫化、遊戲化的想象,甚至帶着不想被父親保護而急于表現自己的叛逆心理而參加戰鬥。但是,在那場突圍之旅中,他看到了在生死未蔔的狀态中,人心的微妙轉變:有人會臨陣脫逃,有人會知難而退,也有人堅定無畏。還有範斯塔佛倫,一直試圖在戰場上保持樸素的人情,正常的人性,但是,德軍的冷酷無情,荷蘭群眾的命運無常,都令他深受觸動,并最終在強烈的厭戰情緒中,選擇了良知。

影片具有鮮明的反戰色彩,但這種“反戰”,沒有以金剛怒目的姿态,來控訴戰争對個體身心的戕害,而是盡量避免在激烈的戲劇沖突、刺激性的場面中展現戰争的暴虐,卻鐘情于在日常化的氛圍中,用近乎紀實性的手法,平和克制地描摹個體的生存狀态和精神狀态。例如,特恩與父親為營救德瑞克而徒勞奔波,威爾與四名戰友在迫降之後焦灼地輾轉突圍,範斯塔佛倫在戰争中一次次遭遇内心陣痛。在這些戲份中,人物的處境固然緊迫、危險、煎熬,但是,在外在的動作上,卻隐忍而低調,甚至麻木而平靜,并沒有機會表現情感的大開大合。這正是影片努力打造的叙事風格,将觀衆置身于“外松内緊”的戲劇情境中,讓戰争成為一種背景性的因素,突出不同陣營的人物經曆的共通性痛苦:戰争吞噬了生命與良知,戰争放大了人心的陰暗與軟弱。這正是影片的成功之處,它沒有讓觀衆帶着反法西斯主義的豪情,盲目地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而是從更為真實的生存境遇中,讓觀衆看到戰争中具體個體的命運曆程與内心起伏。

《被遺忘的戰役》并不青睐那些在曆史上顯赫的名字,而是有着為普通人立傳的意味,更有着表現普通人在戰争機器中被碾壓的悲憫情懷。這就可以了解,為何影片的色調偏冷,沒有高光和暖色調,而是全程處于灰蒙蒙的狀态中,天氣的冷冽令人不寒而栗,周遭的蕭瑟令人心情壓抑。影片還用大量黑夜的戲和内景的戲,來營造一種令人窒息的沉重感。還有那些戰鬥場面,也絕不給人豪邁壯烈之感,而是讓人感到莫名的寂寥與凝重。這些視聽語言的特點,正說明影片試圖還原戰争的真實面貌,還原戰争中人的真實處境與心态,進而讓觀衆意識到,戰争中人的無助,戰争中人心的脆弱,戰争中人性的複雜,是如此平靜如水,又如此驚心動魄。

當然,影片過分追求克制冷峻的叙事基調,同時又想彰顯紀實性的影像風格,對三位主人公保持一種疏離的關照态度,這固然有利于避免通過煽情化的場景來制造片刻的情緒高潮,而是鼓勵觀衆以一種冷靜的态度,進入曆史的幽深處,進入普通人内心的微妙處,感受戰争風雲對于個體命運的撥弄,對于個體心靈的沖擊。但是,這種“間離”效果畢竟是一柄雙刃劍,會影響觀衆對人物的認同感,會削弱情節發展與人物命運結局的懸念感。加上三位主人公的人物形象略顯單薄,缺少性格魅力和心理深度,導緻觀衆在整個觀影過程中情緒冷漠,内心松弛,難以對人物産生移情效果,也不會對情節的走向揪心般牽挂,進而使影片的情緒感染力和思想感召力大打折扣。(龔金平)

來源: 光明網-文藝評論頻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