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成都西門寶藏多

成都西門寶藏多
成都西門寶藏多

在城市的各個角落有不少與我們有着“深情厚誼”的地标,甚至有些上千年之久。

城市是曆史的固體記憶,有的橋門巷弄屹立千百年,有的市井聲鼎沸亘古不變。曆久彌新的城市地标,為蓬勃生長的城市保留着舊日的光景,也跨越時間默默地伴随着成都人走向未來。

老成都人喜歡說這座城的方位為東南西北門,今天我們就一起走到西門地界,更具體的點位就是成都地鐵重要一站“中醫大省醫院”周邊,看看這裡的一塊小三角是怎麼成為了成都文化自信的一個重要來源:

神仙駕到青羊宮、求醫問藥中醫大、革命峥嵘十二橋。三個地标無數個知識點,建設一環路市井生活圈,這幾個地方一直默默在發光。

成都西門寶藏多
成都西門寶藏多

青羊宮 (視覺中國)

青羊宮的誕生有歌謠概括:“青羊官,青羊宮,太上老君坐當中。銅羊治百病,青牛顯神通。”

這個著名景點最常見的文化标簽是“川西第一道觀”和“西南第一叢林”,靜立于南河之旁,今日青羊宮外的車水馬龍,多為繁忙的上班族和來往中醫大省醫院看病的人,行色匆匆之間是焦慮和緊迫感。

而古時的青羊肆,在唐朝甚至更早的時候卻是有名的市集,是“全國第一個舉辦博覽會的地方”,盛況一直延續到八零九零年代。

成都西門寶藏多

20世紀初, 路得·那愛德所拍攝的成都青羊宮外集市

作為老子的降生處,這裡不但有盛大的廟會每年還會舉辦一次熱鬧的“趕花會”,每到這時花卉缤紛,演出、美食構成人間煙火,1962年,第一屆官辦的燈會也在這裡舉行,彩燈萦繞,花香滿衣,是一副現在早已不見的别樣景象。

“每年一到‘趕花會’,全城老的少的便紛紛擁出城來,沿着城牆根、錦江河,經柳蔭街一路行至青羊宮。”

“竹林樹叢間搭起的小吃攤是花會上一大亮點,一排竹棚,一溜木桌條凳,招牌幌子一挂,引得‘趕花會’的食客們蜂擁而至。除了花會間号稱‘食之霸’的張涼粉、糖油果子、三大炮外,還有總府街的賴湯圓、荔枝巷的鐘水餃、打金街的韓包子、白家的肥腸粉、軍屯的酥鍋盔、皇城壩的肺片、懷遠的葉兒粑、新都的桂花糕、灌縣的丁丁糖等各色小吃,數之不盡。”---《尋城記 成都》

曆史的車輪變了青羊宮幾番模樣,這座道觀從籍籍無名到香燭不絕,經曆過唐朝繁榮的提攜,走過60年代的動蕩,還在80年間為儲存文化遺産做出過重要貢獻——重印大型道教叢書《道藏輯要》,使之得以留存于世。

成都西門寶藏多

深秋初冬的青羊宮 (視覺中國)

現在的青羊宮比起文殊院、大慈寺好像低調許多,沒有被貼上網紅标簽的廟觀,還保留着一份甯靜。對于本地人而言,與其稱它為旅遊景點,不如說青羊宮更像是成都人精神文化生活的一個據點,沿着它再往西就到了送仙橋的古玩市場和四川博物院,成都的風土人情、舊日雲煙從這個小點繼續向外發散。

而這一片區觀看曆史、留住曆史的力量還在不斷地延續。

成都西門寶藏多
成都西門寶藏多

順着青羊宮往一環内走,不到十分鐘竟有一處曆史遺址和博物館“隐身”于此。就在大名鼎鼎的省醫院正對面,很多人經常從此經過,但絕不知道,還有這樣一個“神奇”的地方。

今年五月重裝後正式開放的博物館承載的曆史異常厚重。

成都西門寶藏多

博物館裡的院子,靜谧、清幽,古色古香。圖檔來源隋唐窯址博物館

跨進窯址博物館的大門,醫院前的人生百态、一環路的馬不停蹄就像開啟了靜音模式一般被抛在腦後,博物館的前身是成都考古隊的辦公樓,老式的庭院結構讓這裡獨享一份綠色心情,院子裡的老銀杏也讓浮躁的心能馬上靜下來。

博物館雖然整體規模不大,卻收納着一套完整的成都平原制窯史,也是一副古蜀人的生活畫卷。

在古代,燒窯的作坊一般沿河而設友善取水,于是青羊宮外的浣花溪便滋養了此處的青羊宮窯。成都平原的曆史産物不止有蜀錦,從生活器皿、建築部件再到殉葬俑具,發達的制陶業也塑造着古時蜀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成都西門寶藏多

院子裡有青羊宮窯址中發現時代最早,儲存較完整的秦漢饅頭窯,是省級文物。

青羊宮窯是成都平原迄今發現最早的窯場,于20世紀50年代開始發掘,現在遺址内保護較完整的有秦漢陶窯、隋短龍窯與唐代饅頭窯7座窯,還有各種鎮館之寶的小物件反映着古人絕不平庸的生活品味。

成都西門寶藏多

造型獨特、細節滿滿的青瓷虎子,胖墩墩的身體和短短的四肢神似女王的柯基犬,其真實身份竟然是衛生器皿——夜壺。

成都西門寶藏多

多足瓷硯——無論是這個物件本身還是它的設計理念都凝練着古蜀人的文化素質,多足的設計源于一種建築造型:辟雍,是西周天子為教育貴族子弟設立的大學,取四周有水,形如璧環為名,用它來設計硯台,是文人的浪漫。

成都西門寶藏多

喜歡家居物品的人看到這裡可能要驚豔了,這個綠彩白瓷杯跟當下的審美趨勢完全重疊,白綠的淡雅配色和略帶粗糙的質感,美學在傳承也在輪回。

也許正是青羊宮當日的繁盛,才使得這些陶瓷器具的制售形成了良好的商業氛圍,不難想象青羊宮集市上的熱鬧場面,吃的耍的用的玲琅滿目,行人熙熙攘攘,成都生活熱火朝天。

現在隋唐窯址博物館還在免費開放參觀,這個鬧市藏寶的小衆博物館在一方小角落等你來看成都平原上人民生活的發展史縮影。

成都西門寶藏多
成都西門寶藏多

從隋唐窯址博物館出來再往前走五分鐘,就來到了成都現在最具人氣的交通地标——中醫大省醫院地鐵站,一共10個出站口打敗了城市心髒天府廣場地鐵站,成為了目前出口最多的站點,作為2、4、5号線的交彙處這裡也是市内中轉人流最大的站點之一。

地鐵站内腳步匆匆,地鐵站外川流不息,守着兩大醫院、遙望青羊宮香火,這個片區“醫身”又“醫心”。

成都西門寶藏多

回望成都中醫藥大學,也有一段不平凡的曆史,建校于1956年,是新中國最早建立的四所中醫藥高等院校之一,中醫大附屬醫院也是四川省中醫治療最重要的醫院。這所大學建校之初就從四道街遷到了現在的位置,多年來學校培育人才、附屬醫院治愈病人,學府周邊的蓬勃朝氣也一直萦繞在周圍的小街小巷中。

成都西門寶藏多
成都西門寶藏多

成都中醫學院最初的幾幢建築之一。圖檔來源成都中醫藥大學官方網站

成都西門寶藏多

中醫大省醫院站D出口是1978年底建立的四川廣播電視大學,現改名為四川開放大學。

成都西門寶藏多

更新改造後的棗子巷

中醫大的後門即是棗子巷,棗子巷前面不遠就是寬窄巷子,在七零後八零後的眼中,中醫大的周邊也有一大把的兒時回憶。

在咖啡店還沒興起的時候,這裡三五步就會有一家當時最時髦的約會場所——水吧,菜單上基本都是洋盤的果茶或者甜膩的咖啡;在淘寶網購還沒出現的時候,這裡也早就誕生了一批當時最潮的外貿店,李維斯與滑闆鞋打造了一代時尚青年。

成都西門寶藏多

穿上新外衣的棗子巷

成都西門寶藏多
成都西門寶藏多

巷子裡平平無奇的鐘表店和雜貨店都有幾十年曆史

改造後的棗子巷免不了也被貼上一些網紅标簽,統一規劃和設計後的建築外牆與道路可能帶來了一絲陌生的氣息,但是國小時開起來的那家最前衛的理發店還在,甚至連名字都沒換,店鋪還更新換代了。

成都西門寶藏多

為上一代年輕人剪非主流發型的理發店,這一代年輕人還在光顧。

巷子中段某截矮牆外曾經是那個令童年心驚膽戰的醫院太平間,現在擡頭看上面換了嶄新雪白的白色十字标志,恐懼毫無蹤影,取而代之的是寬窄巷子踱過來的遊客和為了進中醫大後門停車的長龍。

成都西門寶藏多

棗子巷裡還有一處有點曆史的社會主義學院,常常被簡稱為“社院兒”,著名的書畫家、詩人、學者黃稚荃晚年就居住在這裡。而這條不長的巷子裡文化名人還不止這一位,學者劉子華生前也住在棗子巷,還有一位蔣介石的主要謀士——戴季陶去世後則葬在這裡。

一條小巷連結世代人的生活,這裡的古往今朝也是無數成都巷子生活的寫照。

成都西門寶藏多
成都西門寶藏多

通惠門、十二橋舊景

回到中醫大的前門再往市中心方向走,馬上就到了通惠門與十二橋,隻看名字就知道又是有曆史積澱的地方。

而十二橋的得名确實有一個說法,傳聞宋育仁來到建立的十二橋,看到橋的欄杆是十二格,再看周圍的風景十分惬意,于是想到了杜牧的那句“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箫”覺得這裡的美和揚州美景可以平分一半,于是建議命名為“十二橋”。

成都西門寶藏多

現在十二橋頭還保留着一塊地标紀念曆史事件和革命英烈

曆史有詩意浪漫的地方,也會有悲壯歎息的片段,通惠門見證了成都革命曆史上不少流血流淚的事件,這裡曾經樹立的“十二橋死難烈士紀念碑”是為了紀念成都解放前夕慘遭國民黨殺害的共産黨員和革命進步人士。

成都西門寶藏多

另一邊的橋頭,怪味面也開了幾十年

成都西門寶藏多

十二橋遺址發掘現場,圖檔來源中國考古網

十二橋還一直有個隐藏景點,就是1985年發掘的商代建築遺址,規模在1萬平方米以上,學者後來将十二橋考古文化類型命名為十二橋文化,道路幾經拓寬,在如今寬闊的蜀都大道下埋藏着的古代蜀文化還在發揮着重要的價值。

十二橋下流淌着的南河支流,一路串聯起它與青羊宮、中醫大省醫院,剛好形成一個三角形。三個西門的重要地标,前世今生有太多可談可憶的地方,小到十二橋頭的怪味面、青羊宮門口的韓包子,大到中醫大對面的溫哥華廣場,一些過去好像永遠不會變,比如成都人鐘愛的市井生活方式,一些變革又在蠢蠢欲動。

成都西門寶藏多

與十二橋緊臨的琴台故徑

老西門的這個三角據點牢牢守着“一環路市井生活圈”,快速的經濟發展并沒有使它們面目全非,城市更新改造的節奏它們也在迎頭趕上。

一邊是曆史和文化賦予的難以複刻的街道巷陌,另一邊是新商業新社群的意氣飛揚,成都的新容舊貌慢慢重疊,未來在挑戰中呼嘯而至。

——漫成都.城市——

文字|梅時玉

編輯 | Penny

圖檔|漫成都、由受訪者提供、視覺中國

監制丨王紅

成都西門寶藏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