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寶山活力樓組2.0版:盆景如何變苗圃?

作者:上觀新聞

樓組,是居民家庭生活向社會交往的延伸空間,也是撬動基層治理創新的支點。

活力樓組的概念,在寶山區早已不再陌生。針對這裡居民區規模偏大,居民難以充分參與社群治理等問題,2017年起,寶山區就在全國地市級層面率先整體推進“活力樓組”培育,2019年開始全面更新打造“活力樓組”2.0版。采取黨建引領、政府“搭台”、居民“唱戲”、第三方指導的模式,目前已培育活力樓組3500餘個,其中三星以上646個。

根據設想,将形成“活力樓組-活力樓群-活力社群”的輻射效應,推動社群共同體的形成。那麼,兩年過去,實際成效如何?活力樓組又如何實作盆景變苗圃?

從認領制到認籌制

楊行鎮福地苑第一居民區書記李延宏還記得,2018年,居民區被區民政局列為活力樓組試點機關時,很多居民的第一反應是“不屑”。

代表性的居民意見是:“創活力樓組,不就是讓物業把樓道刷刷白,居委會在樓道挂一些版面嗎?樓道也沒有大的變化,浪費錢浪費時間,有什麼意義呢?”“這就是居委會為了完成工作任務才要建立的。”

為了提高居民的參與感受度,居民區黨總支帶領樓組長和居民骨幹外出取經。來到其他街鎮,親耳聽到其他樓組長自豪的講解,看到樓道裡挂的全家福、以及樓道變身給鄰裡生活帶來的實質改變後,不少居民的熱情被點燃了。黨總支趁熱打鐵,在“社群通”釋出了“活力樓組”建立公告,一經釋出,便得到了居民的響應,一些樓組長和社群達人主動認領建立任務。

但這不過是邁出第一步。在李延宏看來,在活力樓組中,樓組長的帶頭作用非常重要。9号樓的樓組長周永绯,就是她依靠的骨幹力量。51歲的周永绯從企業内退,非常熱心。自2016年擔任樓組長以來,她熟知每家每戶的情況,誰家吵架了,她去勸解;誰家老人生病了,她開車送到醫院;誰家樓道堆物了,她不怕得罪人,去勸說直至清理幹淨為止。正是因為她的無私奉獻、助人為樂和示範引領,才使9号樓像一個溫馨的大家庭。

寶山活力樓組2.0版:盆景如何變苗圃?

活力樓組建設中,楊行鎮社群辦提出:以樓組自籌多少資金,社群辦就下撥多少資金的形式進行資金募集(下撥資金上限為5000元)。樓組長們炸開了鍋,他們認為樓道大多數居民都是工薪階層,并且退休人員較多,捐物可行,捐錢有難度。

9号樓組長周永绯又站了出來。她線上下和線上樓道微信群召開動員會,并帶頭募捐500元。在她的帶動下,居民們踴躍參與捐款,僅一天,就募集到資金6100元。籌集來的這些錢,都可以用來進行樓道活動,居民們用起來也格外珍惜。

寶山活力樓組2.0版:盆景如何變苗圃?

自治小組組織居民設計了樓道logo、樓組長自掏腰包買來了休閑桌椅、黨員為休閑桌椅勾制了台布、熱心居民從家中搬來了綠植,樓道一下子有了家的感覺。志願者和“社群小先生”一起繪制了牆體彩繪。在大家的集思廣益下,樓梯的黑廣告變成了美麗彩繪,牛奶箱增加了可愛的卡通小牛形象,光秃秃的牆壁上貼滿了黨員義務為居民理發、陪獨居老人接種疫苗的照片。

寶山活力樓組2.0版:盆景如何變苗圃?

記者采訪時看到,就在居委會門口,有一片“瓶子菜園”。其中,不僅有辣椒、小青菜等各類蔬菜,周圍還裝飾着小朋友參與彩繪的輪胎。多個樓組參與其中,周永绯等人都是“瓶子菜園”的志願者,會負責日常護理等。菜豐收時,會送給獨居高齡老人,也作為親子采摘。

在寶山區民政局副局長高丹看來,從認領制到認籌制,進一步健全自下而上的議事協商機制,切實将民智民力轉化為治理效能,是貫徹全過程民主的鮮活實踐。變“要我做”為“我要做”,進而更充分尊重樓組意願,激發樓組成員的積極性,“滾雪球”般吸引更多居民參與。

以“地緣”“趣緣”為紐帶,輻射樓群

在吳淞新城,以植、雅、和、善、廉、茶、樂、憶、智、學為主題,已打造了10個各具特色的活力樓組。

寶山活力樓組2.0版:盆景如何變苗圃?
寶山活力樓組2.0版:盆景如何變苗圃?

在吳淞街道李金居民區,有一個活力樓組名為“善孝樓”,樓組成員平均年齡超過60歲,有3位90歲以上的老人是和子女同住的。這幾個家庭不僅自身和諧幸福,還在樓組議事會上分享處理家庭問題的經驗,為其他家庭提供參考。樓組裡,敬老愛老的風氣非常濃厚。

樓組裡有些居民是社群歡樂頌合唱隊成員,因為同在合唱隊,成員們交流很多,其他隊員帶着自己樓組居民來參觀、學習,感覺很好,回去也主動要求進行活力樓組建立。就這樣,帶動了其他3個樓組一起成功建立活力樓組,形成活力樓群 ,也培育了一批社群達人和骨幹志願者。

活力樓群的成員在平日交流中,時常會産生一些火花。比如,有一戶住在4樓的殘障人士居民,花了1萬多元買了一個爬樓機,卻因為1樓有個坡道,導緻爬樓機無法安裝。這位居民希望改造坡道。與物業溝通後,物業表示需要征得樓組裡其他居民的同意。然而,第一輪意見征詢下來,不少老人持反對意見。一是大家不願改變走了幾十年的台階,二是大家覺得隻為一個人沒必要進行改造。

寶山活力樓組2.0版:盆景如何變苗圃?

一個偶然機會,合唱隊成員在每周定期活動間隙交流時,該樓組隊員談到這個問題,其他樓組的另一位合唱隊成員就說起來:“爬樓機在其他樓道使用過,比較友善,老年人和腿腳不便的人可以下樓了。我們都會老的,也許自己以後也會用到呀!”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該樓組成員很有觸動。之後,經讨論,大家基本達成一緻意見,認為可以進行改造,并針對如何改造獻計獻策。

于是,在李金居民區黨總支的支援下,這個樓組一面進行線上線下協商,居民一緻同意,通過征詢;一面協調街道殘聯,進行樓内坡道的改造。可是改造好之後,殘障人士的爬樓機能用了,坡道較陡,又出現了其他老人進出存在安全隐患的問題。樓組又通過樓組議事會來讨論,決定通過在坡道安裝扶手來增加安全系數。

寶山活力樓組2.0版:盆景如何變苗圃?

讓李金居民區書記楊巧燕感動的還有一個細節:由于當時正是冬季,樓道裡的熱心人還在扶手上綁上厚厚的海綿。“溫暖的不僅是雙手,更是人心。”

在寶山,已有不少類似這樣以“地緣”和“趣緣”為導向,強化培育的“活力樓群”。有的地方還成立樓群專委會,指導樓群打造、讨論樓群事務、組織樓群活動,形成“樓組-樓群-社群”治理路徑,引導樓群在社群中發揮積極作用。

場地标準降低了,機制保障提升了

有些居民好奇,打造活力樓組2.0版,是不是對場地标準要求很高?

恰恰不是。高丹告訴記者,更新打造2.0版,在1.0版基礎上降低場地标準,強化“線上線下”“溢出效應”“特色項目”。有的樓組硬體條件受限,但是内在活力很足,完全值得推廣。

比如,大場鎮推出“三五T”樓組工作法。無論樓組大小,引導樓組居民共同保持“三無”清整、組織“五個一”活動、商議特色主題文化以及結合加裝電梯推進。其中,“五個一”包括但不限于一套樓制度、一張全家福、一頓年夜飯、一次親子遊、一場生日會等。

寶山活力樓組2.0版:盆景如何變苗圃?

又比如,寶山區打造活力樓組線上微治理場景,建立星級樓組數字檔案,生成樓組專屬二維碼。掃碼即可檢視樓組打造“前世今生”,實作線上虛拟參訪,推動“活力樓組”在更大範圍、更深層次開放共享。建立實體或虛拟“樓組議事廳”,制訂并公開具有可執行性的樓組公約,搭建議題轉化平台,引導居民從“議樓組事”到“議社群事”。

為了更好地将盆景變成苗圃,寶山區在機制上對活力樓組2.0版做了保障。

其中,居民區黨組織作為“航船舵”,全程指導活力樓組建設。如,豐翔新城黨支部盤活共建機關資源,組織共建機關與樓組一一結對,将非公企業資源引入樓組建設,13個樓組全部成為活力樓組。

針對樓組建設專業性不夠的問題,寶山區也将活力樓組納入區社群公益服務扶持引導專項資金重點扶持領域,引入專業社會組織,服務指導樓組1700餘個。

寶山活力樓組2.0版:盆景如何變苗圃?

而“生力軍”的打造,則最為關鍵。寶山區将“培育活力樓組”納入社群幹部必修課。通過街鎮推薦、面試選拔,組建了活力樓組指導員隊伍。大場鎮社建辦的顧永剛就是寶山區活力樓組指導員,他正在做的,就是将大場鎮一批先行先試活力樓組的經驗制度向全區更大範圍推廣。區裡還專門挖掘出一批社群達人,在美化樓道、公益互助等方面各展所長。不少達人已成為社群志願先鋒或樓組長。

寶山活力樓組2.0版:盆景如何變苗圃?

不過高丹也坦言,目前存在的問題還是年輕人參與活力樓組不夠充分。寶山區民政局正聯合團區委等部門創新“社群小先生”制,開展“堆物gogogo”等争章活動,引導青少年參與樓組建設。楊行鎮海尚明城小區27号樓,是寶山區第一批“小先生示範樓道”。

每逢六一兒童節,自治小組都會在樓道微信群以接龍自籌資金的形式,為孩子們購買節日禮品,在樓道舉辦“微團聚”活動,讓孩子們和家長們共度鄰裡兒童節,并相約每年拍攝一張“樓道全家福”,見證孩子們的成長,也見證樓組“一家人”的成長。

欄目主編:周楠 文字編輯:周楠

來源:作者:周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