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肯尼迪想撼動美聯儲貨币發行權而遇害

作者:何曾法
肯尼迪想撼動美聯儲貨币發行權而遇害

美國第35任總統(1961年1月—1963年11月)肯尼迪

2003年肯尼迪遇刺40周年,美國ABC廣播公司搞了一次調查,70%的美國人認為刺殺肯尼迪是一個更大規模的陰謀。

如此大規模地協調群組織,如此明顯的證據和證人的封殺都說明肯尼迪刺殺事件其實已經不是一次秘密謀殺,而更像是公開處決,意在警告今後的美國總統們要搞清楚誰才是這個國家的真正主宰。

肯尼迪想撼動美聯儲貨币發行權而遇害

問題是,肯尼迪家族也是國際銀行家集團中的“圈裡人”,其父約瑟夫就是1929年股票崩盤時大發其财,後來被羅斯福總統任命的首屆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主席,早在40年代就跻身在億萬富豪的行列中了,如果不是這樣顯赫的家境,肯尼迪也不可能成為美國曆史上第一位信仰天主教的總統。那麽肯尼迪何以開罪了整個統治精英階層,以至于落得殺身之禍呢?

肯尼迪想撼動美聯儲貨币發行權而遇害
肯尼迪想撼動美聯儲貨币發行權而遇害

毫無疑問,肯尼迪是一位富有雄心和才幹的人物,當年紀青青的他坐上了總統的寶座,就碰上了古巴飛彈危機這樣重大挑戰,他的表現堅定陳穩,可圈可點,面對和蘇聯可能爆發核戰争的巨大危險而毫不妥協,最終逼退了赫魯曉夫。肯尼迪還意氣風發地推動了美國航天計劃,最終使人類的足迹第一次踏上了月球,盡管他沒能親眼看到這一偉大的時刻,但他的神奇的感召力卻伴随着整個計劃。在推動民權運動方面,肯尼迪兄弟更是功勳卓著。1962年當第一名黑人大學生試圖到密西西比大學注冊時,引發了當地白人的激烈反對,全美國的目光都聚焦在了民權運動的這個焦點上。肯尼迪毅然下令出動400名聯邦執法人員和3000名國民警衛隊護送這名黑人學生上學,此舉震驚美國社會,肯尼迪頓時深得人民愛戴。在他的号召下,美國青年踴躍參加和平隊(Peace Corps),志願奔赴世界第三世界國家去幫助當地的教育、衛生和農業的發展。

在肯尼迪主政的短短3年中,能有如此耀眼的政績,的确堪稱一代豪傑。這樣雄才大略的抱負,如此果斷堅毅的心志,再加上美國人民的熱愛和世界各國的敬仰,肯尼迪豈是願做“傀儡”的人物?

當肯尼迪越來越強烈地想按照自己良好的意願來運作這個國家時,他就必然與他背後的強大而無形的統治精英集團産生尖銳的沖突。當沖突的焦點涉及到國際銀行家所主導的統治精英的最核心最敏感的問題 - 貨币發行權的時候,肯尼迪也許并不知道自己的大限已經到了。

1963年6月4日,肯尼迪簽署了一份鮮為人知的11110号總統令(Executive Order),着令美國财政部“以财政部所擁有的任何形式的白銀,包括:銀錠、銀币和标準白銀美元作為支撐,發行‘白銀券’(Silver Certificate)”,并立刻進入貨币流通。肯尼迪的意圖十分明顯,從私有的中央銀行美聯儲手中奪回貨币發行權!如果該計劃最終得以實施,美國政府将逐漸擺脫必須從美聯儲“借錢”并支付高昂利息的荒謬境地,并且以白銀為支撐的貨币不是“透支未來”的債務貨币,而是基于人們已有勞動成果的“誠實貨币”。“白銀券”的流通将逐漸降低美聯儲發行的“美元”(Federal Reserve Note)的流通度,很可能最終迫使美聯儲銀行破産。

肯尼迪想撼動美聯儲貨币發行權而遇害

如果失去控制貨币發行的權力,國際銀行家對美國這個最大的财富創造國将失去大部分影響力,這是生死存亡的根本問題。

要搞清楚11110号總統令的由來和意義,我們必須從白銀在美國的幾起幾落說起。

白銀在美國成為合法貨币始于1792年的《1792年鑄币法案》(Coinage Act of 1792),該法案奠定了美元的法律地位。一美元包含純銀24.1克,金銀比價1比15。美元作為美國貨币最基準的度量衡是基于白銀之上的。此後美國長期保持金銀貨币雙軌制。

到了1873年2月,《1873年鑄币法案》在歐洲羅斯切爾德家族的壓力下,廢除了白銀的貨币地位,實行了單一的金本位,由于羅斯切爾德家族掌握着世界上大部分的黃金礦産和黃金供應,他們實際上控制了整個歐洲的貨币供應。白銀的産地比黃金更為分散,産量和供應量也大得多,控制起來難度更大,是以在1873年前後,羅斯切爾德家族先後脅迫歐洲大部分國家廢除白銀的貨币地位,實行完全的金本位。美國也是這個總體步驟中的一步。這個法案在美國西部産銀州激起了強烈反對,人們稱這個法案為“1873年惡法”(Crime of 1873),随後産生了轟轟烈烈的支援白銀的民間草根運動。

美國國會為了平衡紐約地區歐洲勢力背景的銀行家的影響力,又通過了《1878年布蘭德-埃勒森法案》(Bland-Allison Act of 1878),要求美國财政部必須每月購買價值200到400萬美元的白銀,金銀比價重新設定為1比16。銀币與金币同樣具有法律效力,可以用于支付所有公共和私人債務。和“黃金券”一樣,财政部同樣發行“白銀券”,一美元的“白銀券”直接對應一美元的銀币,以便于流通。

肯尼迪想撼動美聯儲貨币發行權而遇害

(一美元的“白銀券”,可直接兌換一美元等價銀币)

後來《1878年布蘭德-埃勒森法案》被《1890年謝爾曼白銀采購法》(Sherman Silver Purchase Act)所取代,新法案增加了财政部必須購買白銀的數量,在以前的基礎上,财政部必須每月增加450萬盎司的購買量。

1913年美聯儲成立以來,“美聯儲券”(Federal Reserve Note)開始發行,到1929年大衰退時,“美聯儲券”已經逐漸占有貨币流通的主要份額。到1933年時,“美聯儲券”仍能兌換等價黃金。

(1914年一美元“美聯儲券”,可以間接兌換等價金币)

在1933年時,在貨币流通領域中還有“黃金券”(Gold Certificate)和“美國政府券”。

(1913年50美元黃金券,可直接兌換50美元等價金币,1933年後持有該貨币違法)

就是林肯在内戰時期發行的美國第一種法币“美國政府券”(United States Note),即“林肯綠币”(Greenbacks)。它的總發行量被限定在6,681,016。1960年,它僅占美國貨币流通總量的1%。

肯尼迪想撼動美聯儲貨币發行權而遇害

林肯綠币

(“美國政府券”,即“林肯綠币”)

除了上述4種主要貨币,還有少量的其它貨币形式共存。

在1933年羅斯福廢除金本位并宣布擁有黃金非法之後,黃金券即退出流通。美國貨币流通領域僅剩下“美聯儲券”、“白銀券”和“美國政府券”,由于“美國政府券”先天不足,有發行上限,是以不被國際銀行家視作重大威脅。“白銀券”就麻煩多了。

由于美國财政部被法律規定常年購買白銀,到30年代,美國财政部已經擁有高達60多億盎司(Troy Once)的白銀,大緻接近20萬噸的龐大儲備,再加上白銀礦産遍布世界,生産量也頗為可觀,要是全部實作貨币化發行“白銀券”,勢必成為國際銀行家最大的夢靥。

1913年的《聯邦儲備法案》中規定,如果美聯儲解散,所有還在流通領域的美聯儲券必須以等價白銀回收,1933年羅斯福幫助國際銀行家廢除了金本位之後,美國貨币流通實際上是處在“銀本位”之下。

不廢除白銀的貨币地位,“廉價貨币”和“赤字财政”的“大業”就會受到嚴重掣肘,國際銀行家夢寐以求的通過通貨膨脹這種更高效率的金融工具來神不知鬼不覺地掠奪公民财富的計劃就會受到牽制。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大規模赤字财政的推行,再加上戰後重建歐洲經濟的龐大開支以及北韓戰争的卷入和越南戰争更新,美聯儲大規模發行國債貨币逐漸被市場發覺,美國人民從40年代開始不斷用“白銀券”兌換成銀币和銀錠,導緻财政部天文數字的白銀儲備急劇縮水。50年代開始蓬勃發展的電子工業和航天工業對白銀的需求量急劇增長,更是雪上加霜,到60年代初肯尼迪入主白宮時,财政部的白銀儲備已銳減到19億盎司。同時白銀的市場價格猛漲,已逐漸逼近銀币的貨币價值1.29美元。當“白銀券”被兌換成白銀實物後,“白銀券”也就自然退出流通,“劣币驅除好币”的“格雷欣法則”的效應顯現了出來。

這一切就是肯尼迪簽署11110号總統令的大背景。

保衛白銀和廢除白銀的貨币地位成為肯尼迪和國際銀行家鬥争的焦點。

對于國際銀行家而言,徹底廢除黃金的貨币地位已在全盤計劃之中,但解決白銀問題擁有着更高的優先級别。由于白銀的潛在礦藏資源非常巨大,一旦世界各國在市場價格引導下開始更大規模的勘探和開發,不僅廢除金本位的目标将難以實作,而且還将陷入黃金和白銀的兩線作戰。一旦白銀供應量大漲,“白銀券” 很可能死灰複燃,重新與“美聯儲券”一争高下,由于美國政府掌握着發行“白銀券”的大權,到時候鹿死誰手尚無定論。“白銀券”如果占了上風,美聯儲的生存就面臨着極大的風險。

是以國際銀行家最緊迫的任務是盡最大可能壓低銀價,一方面讓世界銀礦行業處在虧損或是微利狀态,進而延緩銀礦的勘探和開發,減少供應量;另一方面促使工業用銀量猛增,使得替代白銀材料的研究和應用變得毫無必要,進而以最快速度消耗美國财政部僅存的白銀儲備。當财政部拿不出白銀的時候,“白銀券” 自然就不戰而降,廢除白銀的貨币地位也就順理成章了。關鍵是争取時間。

肯尼迪自然是對此心知肚明,他一方面對國際銀行家表态适當時機可以考慮廢除白銀的貨币地位,另一方面卻另作安排。不幸的是,他的财政部長道格拉斯.第倫(Douglas Dillon)并非他的心腹,第倫出身于華爾街銀行大家族,身為共和黨人被國際銀行家強塞到肯尼迪的民主黨内閣中,主要财政大權由第倫向國際銀行家們負責。在第倫上任後,他的首要工作就是以最快速度消耗财政部的白銀儲備。果然第倫不負衆望,他以91美分一盎司的超低市場價向工業使用者大量傾銷白銀。1947年成立的美國白銀使用者協會(TheSilverUsersAssociation)與第倫遙相呼應,強烈要求“賣掉(财政部)剩餘的存銀來滿足白銀使用者的需求”

1961年3月19日的紐約時報這樣報道:

參議員抱怨美國(财政部)低價抛售(白銀)

參議員艾倫.百博(Alan Bible)今天向财政部提出重新審查以低于國際市場的價格大量抛售白銀的政策。這位内華達的民主黨議員在給财政部長道格拉斯.第倫的信中說,美國國内的銀礦開發已經落後于消費需求,而财政部的傾銷行為是控制一個不現實的價格上限。世界性的白銀短缺隻有通過在北美和南美地區大量開發新産能來解決。他說‘隻有當财政部緩解對國内市場和鄰國的嚴酷的價格壓力後,這一切才談得上。”

1961年8月19日的紐約時報還登載了這樣一篇消息:

主要來自産銀州的13個西部民主黨參議員今天向肯尼迪總統送出了一封聯名信,信中要求财政部立刻停止抛售白銀的行為。财政部的傾銷壓低了國際和國内市場的白銀價格。

1961年10月16日,紐約時報:

财政部抛售白銀儲備已經對白銀市場的價格加上了一個緊緊的蓋子。工業使用者知道他們可以從财政部得到每盎司91到92美分的白銀,是以他們拒絕支付更多的錢給新的白銀生産商。

1961年11月29日,紐約時報:

白銀生産商們昨天欣喜地聽到一則消息,肯尼迪總統已經下令财政部體停止向工業界抛售貨币白銀。白銀的工業使用者被震驚了。

1961年11月30日,紐約時報:

白銀的價格沖上了41年來紐約市場的最高價位,随着星期二肯尼迪總統宣布全面改變美國政府的白銀政策,決定由市場來決定白銀的價格。第一步就是立刻停止财政部出售不必支撐紙币(“白銀券“)的白銀的行為。

肯尼迪總統終于出手了,雖然時間已經稍顯晚了一些,因為财政部的白銀此時已剩下不足17億盎司了。但是他的果斷措施已經使市場銀價向世界各地的白銀生産廠家發出了明确的信号,白銀産量的上升和财政部的存量企穩都是可以預期的事。白銀公司的股票一飛沖天。

肯尼迪的這一行為颠覆性地破壞了國際銀行家的圖謀。

1963年4月,美聯儲主席威廉.馬丁在國會聽證會上說:“美聯儲委員會确信,沒有必要在美國貨币系統中使用白銀。盡管有人覺得把白銀從支撐我們一部分貨币系統中抽出可能會造成貨币貶值,我不能認同這種觀點。”

按照一般規律,當白銀市場得到明确的價格上漲的信号,到重新開始新的資源勘探,新增裝置擴大生産規模,最後提高總供應量,需要5年左右的周期,是以能否最終保住白銀的貨币地位,進而保留下美國政府直接發行貨币的希望,關鍵時刻将是1966年。

肯尼迪與國際銀行家争奪的制高點就是白銀的貨币地位,整個戰役關系着美國民選政府是否能夠最後保留住貨币發行權。一旦白銀重新開始大量供應,肯尼迪就可以與西部白銀生産州聯手進一步推動美元貨币的白銀含量重估的立法,加大“白銀券”的發行量,“白銀券”勢必再度崛起。

到那時,1963年6月4日肯尼迪簽署的11110号總統令就會立刻成為對付“美聯儲券”的利害殺招。

可惜的是,國際銀行家也同樣看出了肯尼迪的部署。這個深受選民熱愛的總統幾乎可以肯定會在1964年底的大選中獲得連任,如果肯尼迪再作4年總統,局面将變得無法收拾。除掉肯尼迪成了唯一的選擇。

當國際銀行家中意的副總統在肯尼迪被刺當天在飛機上繼任美利堅第36屆總統時,他深知國際銀行家們對他的期許是什麼,他不能也不敢辜負這種“期許”。

肯尼迪想撼動美聯儲貨币發行權而遇害

林肯和肯尼迪慘遭謀害後,猶太人終于可以肆意妄為印鈔票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