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2005年開始,我們推出了一年一度的‘中國十大科技騙局’評選,今年是第五屆。回顧這五年來的‘中國十大科技騙局’,我們發現,騙局的主體越來越多地是産品的生産者和銷售者,騙局的受害者範圍則越來越大。這種情況給我們的啟示是:在市場競争日趨激烈的今天,商家的誠信如何建立、法制的監管如何實作,已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
□文/本報記者 童岱 陳永傑
1.手機吸費
事件概述:
許多手機使用者都遇到過“響一聲”電話,一些機主打回去,卻在很短的時間内被“吸取”了高額通話費。此外,打着免費旗号實際收取高額費用的短信服務、并不存在獲獎名額的電視互動遊戲等等,手機增值業務讓手機使用者的話費損失慘重。
定制機型、山寨手機、特定号碼綁定GPRS上網菜單,使使用者在不經意間就登陸網絡進而損失流量費。
營運商為客戶制定的很多“優惠套餐”實際上也并不優惠,有些反而需要你掏出更多的錢。
手機話單中産生的不明收費,雖然來源于營運商的“話單差錯”,但是各個省市的話單差錯率實際上已經遠遠超出國家标準上千倍,營運商是以一年至少多收手機話費1億元。
科學揭假:
“響一聲就挂”也就是“手機增值服務”。在使用者回撥電話時除了按市話收取通話費以外還要被收取不同數目的資訊費。而有的服務商還會從國外用低價訂購通話時間,将打進來的電話通過衛星轉接器自動轉接到國外,國内手機使用者回撥過去後就按國際長途收費,這中間的差價就是他們要賺的錢。
定制機型、山寨手機、特定号碼綁定GPRS上網菜單的出現是軟體服務商與手機廠商分享使用者上網流量費用産生的結果。這些手機内置菜單主要以短信業務為主,目前 WAP彩信業務也逐漸流行。電信營運商不斷設定新的服務項目,向所有使用者開通,而為了免責,于是就推行“先使用,後退訂”的方式,直到使用者提出異議才可以取消。
電信營運商作為企業,目的是盈利,推出各種優惠套餐,一是為了擴大市場佔有率,第二是為了“套”住使用者,有的套餐一簽就是幾年,還有的要預存大量話費。而優惠套餐的一些特殊規定很多已經是“霸王條款”,營運商很多時候沒有尊重使用者的選擇權。
話費計算不準有很多原因,比如通話時間計算不準,話費計算不準,更重要的是,電信計費不透明,無法驗證,缺乏第三方監督。
權威評點:
阚凱力(北京郵電大學資訊産業政策與發展研究所教授,著名電信專家):我國的電信企業利潤高于20%,而全球範圍内電信企業的平均利潤沒有超過10%,美國電信企業利潤甚至不到1%。但與國外的電信廠商相比,我國的營運商顯得霸道,無論是聲訊電話還是通信服務套餐,“不管你了不了解新業務,先給你訂上再說”。國外電信廠商新業務的推廣是建立在積極的宣傳之上的,努力地把客戶吸引過來。國内電信資費有下調的巨大空間,完全可以不讓消費者稀裡糊塗地掏錢。
2.三聚氰胺進入食品
9月初,蘭州市的解放軍第一醫院先後收治了14名患“腎結石”病症的嬰幼兒,據家長們反映,孩子從出生起就一直食用河北石家莊三鹿集團所産的三鹿嬰幼兒奶粉。随後,陝甘甯江蘇等地出現多個嬰兒患腎結石病例,疑為食用問題奶粉所緻。9月11日,衛生部調查,高度懷疑三鹿牌嬰幼兒配方奶粉受到三聚氰胺污染。國家立即啟動國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I級響應,并成立應急處置上司小組。在對全國奶粉行業的檢查中,蒙牛、伊利等奶粉生産廠家都被發現存在三聚氰胺問題。
而随後,三聚氰胺的身影也不斷出現在飼料、雞蛋甚至餐具等商品中。
三聚氰胺本身為低毒性,普通人長期或反複大量攝入三聚氰胺可能對腎與膀胱産生影響,導緻産生結石。
中國國家食品品質監督檢測中心指出,三聚氰胺屬于化工原料,是不允許添加到食品中的。
由于蛋白質的檢測方法主要是通過檢測氮含量來推算蛋白質的含量,而三聚氰胺分子含有三個氮,是以,對于含氮量的提高有着很好的檢測效果。加入三聚氰胺之後檢測結果就會顯示“蛋白質含量相對較高”。這樣的檢測方法存在問題,國家的檢測标準有空可鑽。正因為如此,一些人才鑽了這個空子,用三聚氰胺來提高蛋白質的含量。
在動物飼料中加三聚氰胺,已成公開的“行業秘密”。在飼料中加三聚氰胺,五年前從水産養殖行業開始,後逐漸向畜禽養殖等行業蔓延。部分加入動物飼料中的三聚氰胺,基本來自于化工廠廢渣。動物食用這些物質會産生一些副作用。
刁其玉(中國農業科學院飼料研究室主任):三聚氰胺廢渣變身後的假蛋白添加劑——“蛋白精”,在飼料行業内生存的曆史至少已有五年,其覆寫的範圍可能已經波及到畜禽、水産等絕大多數養殖産業,其影響将遠遠超過“問題奶粉”事件。
3.天價大米防癌
2008年初,德潤生CEB營養米在市場上引起人們的關注。它以每斤近50元的價格,以及聲稱富含強抗氧化因子SOD,能夠預防癌症而成為“米中明星 ”。據銷售商的宣傳廣告顯示,天價大米“富含CEB活性因子和抗氧化因子”,“CEB因子對細胞膜有修複作用,能夠抗氧化,抗衰老,進而能預防許多與衰老有關的疾病,如心腦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等。”
2008年4月9日,打假鬥士方舟子在接受《中國青年報》采訪時,表示了對“德潤生”大米的懷疑,并認為其部分宣傳“荒唐”。
2008年5月,德潤生公司以方舟子沒有事實依據,随意臆斷,通過多家媒體公開诋毀其名譽,為其經營造成巨大損失為由,在北京市西城區法院起訴方舟子,要求法院判令方舟子停止侵權、賠禮道歉,并賠償經濟損失20萬元。
2008年12月22日,西城法院認定雙方關于“德潤生CEB營養米”相關問題所發表的言論,不足以構成對德潤生公司名譽權的侵犯。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實施條例》第四十三條規定:“非藥品不得在其包裝、标簽、說明書及有關宣傳資料上進行含有預防、治療、診斷人體疾病等有關内容的宣傳,但是,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2007年3月30日,吉林糧食集團米業有限公司向國家知識産權局申請發明專利。根據申請材料中“說明書”記載,該發明所涉及的内生菌學名為植物細胞内生菌(Cell EndophyticBacteria);該發明的積極效果在于:采用内生菌生物拌種技術處理稻種,使水稻植物細胞内生菌與其宿主細胞互利共生,種植出的稻米除了有普通大米原有的營養成分外,還富含多種維生素、氨基酸及多種微量元素,以及天然特種對人體健康有益的生物活性物質CEB活性素,因而具有增強體力、提高免疫功能、抗疲勞等功效。
但專利申請中提到的功效并非銷售商廣告中宣傳的“CEB因子對細胞膜有修複作用,能夠抗氧化,抗衰老,進而能預防許多與衰老有關的疾病,如心腦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等。”
武漢政铨生物工程研究所于1993年委托北京電力醫院就“生物工程水稻”的保健功能進行測試,上述研究所提供的測試樣品谷物提取液能提高實驗小鼠細胞免疫水準,在調節機體的脂肪代謝方面,起到非常明顯的降血脂作用。
但在沒進行相關臨床試驗前,此結論并不代表該産品應用于人體時産生相同的功效。同時,“提高實驗小鼠細胞免疫水準,在調節機體的脂肪代謝方面,起到非常明顯的降血脂作用”也不能說明該産品能夠達到銷售商廣告中宣傳的“CEB因子對細胞膜有修複作用,能夠抗氧化,抗衰老,進而能預防許多與衰老有關的疾病,如心腦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等。”
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法院認為,SOD進入人體後是否能保留大部分的活性,是否能被人體充分的吸收,以及抗氧化物對人體有無副作用的問題,尚處于學界争論的層面,并未形成壓倒性的觀點。根據原告提供的相關報告,就原告銷售的“德潤生CEB營養米”中的确存在一定含量的SOD,以及具備一定的抗氧化能力。但該大米加熱後是否大部分活性成分仍然保留,是否能被人體充分吸收,仍存在一定的争議。
在科學界對産品相關科技仍存争議、生産者拿不出能證明其療效确鑿證據的情況下,商家在媒體上的神奇宣傳,無疑構成對消費者的欺騙。
田波(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院士):在“德潤生”大米的宣傳材料和新聞報道中,我的名字曾反複出現,其中多次引用了我對“CEB稻米技術”開創性的贊譽。但是,“德潤生CEB營養米”的研制者——武漢德潤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股東、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研究所科學家張政铨的女兒曾邀請我參加“德潤生” 大米的研讨會,被我拒絕了。我認為宣稱,“這種CEB稻米的誕生,意味着我國微生物技術研究在農作物開發領域取得了新突破”是不負責任的。
4.“酸奶豬”更安全
10月份,在天津的各大型超市,一種名為“酸奶豬豬肉”亮相。與一般的豬有所不同的是,“酸奶豬”從出生到出欄,全程喂養生态乳酸菌。商家宣傳,2007年初,位于天津的養殖公司就開始進行大規模的基地生産。之是以考慮養殖“酸奶豬”,是因為人們對豬肉安全性越來越重視。由于豬在生長過程中一直喂“酸奶”,豬不會生病,因而不需要使用抗生素等添加劑,豬肉“蛋白含量高”“脂肪含量低”“肉質鮮嫩”。而這種酸奶豬豬肉的價格是普通豬肉的三倍。
給豬喝酸奶,能夠給豬補充蛋白質,提高豬的免疫力。但是,這與往飼料裡添加一些含有蛋白質的成分,如大豆粉等物質的效果是一樣的。豬吃了酸奶後就可以完全不用抗生素,這很難做到。
酸奶中所含的益生菌被豬吃後,經過胃腸道,絕大多數都已經死亡。即使有個别的益生菌能存活進入到豬的體内發揮作用,量也是很少的,而與其體内的其它細菌相比,數量更是少之又少。很難說通過吃這些菌就能改變整個體内的環境。
酸奶主要改變的是消化道環境,如果是呼吸道傳染、接觸傳染、血液傳染的疾病,喝酸奶起不到任何作用。
趙興波(中國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動物遺傳育種系教授):要想真正做到豬肉的抗生素和無藥物殘留,要對養殖、屠宰加工和銷售的全過程進行把關。而養殖中又要對飼料原料、飼料配制與加工、養殖場管理等環節進行嚴格把控。商家利用制造的噱頭高價出售和普通豬肉無異的酸奶豬豬肉,對消費者是一種欺騙。
5.體細胞治療B肝
一篇以“體細胞治肝:給孩子一個健康的未來”為标題的文章在2008年上半年經常被北京各大媒體刊載。文章中宣稱,解放軍第261醫院在運用“體細胞治療B肝”取得新突破,能夠使部分患者徹底擺脫B肝的困擾。
不僅是解放軍第261醫院,南甯303醫院、第四軍醫大學附屬唐都醫院等全國近十家醫院也先後開展了“體細胞治療B肝”的治療項目。解放軍第261醫院的體細胞治肝技術”宣傳手冊上寫着:該技術“不服藥、不手術、不住院、康複快、安全可靠”,B肝患者接受這項治療的費用非常昂貴,第一個月平均1.6萬元,第二、三個月平均是1.3萬元,且一次交清。
體細胞治療疾病,尤其是B肝,在國内外都還處于科學研究階段,沒有進入臨床治療。在參加國内外B肝學術交流會議上,也沒有醫學專家提到過。在國内外的專業醫學學術期刊上也沒有看到過相關論文發表。
各大軍區的衛生部沒有權力審批開展此項治療項目。而目前被總後衛生部準許開展生物療法B肝技術隻有302醫院生物治療研究中心一家醫院。
衛生部從來沒有準許過有關“體細胞治療B肝”技術的臨床試驗,也從來沒有任何一家醫院和科研機關申請過這項技術的臨床試驗。國家食品和藥品監督管理局也從來沒有準許有關“體細胞治療B肝”技術的相關藥物的批号。
王福生(全軍唯一的三級甲等傳染病專科醫院302醫院生物治療研究中心主任):B肝的治療已經成為世界上的一個醫學難題,生物療法B肝技術還是新生事物,很多人還不是很了解。但是現在有些人就是利用人們的不熟悉,出于謀取經濟利益的目的,通過大衆媒體擴大宣傳這種技術的療效,并且收費非常高,使一些B肝患者上當受騙。
6.罂粟籽油抗癌
4月中旬,粟籽油進入北京市場。翠微大廈、燕沙和新光天地都設有專櫃。并宣稱,“罂粟籽油可用于降低血漿中膽固醇及血脂,預防和緩解動脈粥樣硬化、心絞痛、心肌梗塞等症;可用于各種類型的血膽固醇過多、高血脂和肥胖症,以及脂肪肝、肝硬化、肝功能障礙等,還可用于皮膚病等輔助治療;另外,也可作為癌症化學預防在臨床上使用,對化療、放療能顯著抑制苯并芘緻癌的危險性,因而具有相當有效的抗癌作用。”……而每盒1580元的天價更是令人瞠目結舌。
罂粟籽油目前已被國家五部委納入新資源食品範疇。對于新資源食品,衛生部明文規定,禁止宣傳或暗示産品的療效及保健作用。
從脂肪酸組成方面來說,罂粟籽油是一種比較好的食用油品,因為它富含對人體有益的油酸、亞油酸、維生素E和微量元素等成分,容易被人體吸收。不過從營養價值方面來說,并沒有比普通食用油高很多。
罂粟籽油廠家對于廣告中出現的“神奇保健療效”根本拿不出科學依據作為佐證。
梁建輝(中國藥物依賴性研究所新藥開發研究室副主任博士):罂粟籽可預防癌症,抗癌的說法是沒有科學依據的,從未看到過這方面的相關報道和文獻。罂粟可以治療咳嗽、哮喘等疾病,但主要是其活性成分嗎啡起作用,不能是以就武斷地認為罂粟籽也有這樣的效果。理論上來說,如果有療效的話,就會含有嗎啡這類令人上瘾的成分,而如果把這些去掉的話,就不一定具備這樣的功效。廠家用虛假宣傳誤導消費者,将功效與普通食用油類似的罂粟籽油售賣高價,對于消費者是一種欺騙。
7.ACR美容術
2008年上半年,一種名為“ACR”的美容術在北京各大美容院流行,手術需要3.6萬元。據稱,該美容術技術來自于瑞士雷士公司。其原理是将富含多種生長因子的ACR自體血漿注入真皮淺層中,刺激大量膠原蛋白、彈性纖維、膠質等的産生,直接參與和調節人體皮膚細胞的代謝、激活皮膚細胞的生物活性,修複損傷的細胞皮膚,使皮膚變得年輕。
出品ACR技術的雷士公司,早在幾年前就被登出了公司資格。
所謂ACR,就是非手術拉皮,又稱内源性生長因子注射除皺。内源性生長因子就是“富含血小闆血漿”,有促進創傷愈合的作用,其作用機理與血小闆中含有許多生長因子有關。但并未見到“富含血小闆血漿”有“抗皮膚衰老”作用。
肌膚的衰老是從骨骼到面部表情肌肉,再到皮下脂肪,最後到皮膚的。細胞20-21天要代謝一次,100多次代謝後完全死亡,如果一味的不停代謝,違反了細胞的正常代謝,會形成惡性良性腫瘤。
陳煥然(著名整形醫生):我每天要接觸10多個女性患者,很多是因為在整容機構注射了一些宣稱可以美容的物質後出現更為嚴重的皮膚問題而來就診的。目前,美容業中打着高科技旗号坑害消費者的人很多,ACR美容術也是其中的一個。
俗稱的“先天智障”病症,患者的ATD角确實比正常人偏大,通常都在40度以上。但是,診斷這個病,不僅看右手手掌ATD角的大小,還要看右腳大拇指的指腹紋理是否異常。
從表面現象來看,ATD角似乎與智力有一定的關系,但這種關系到底是不是因果關系,目前還不清楚。
調查發現,大學生的智力一般都是正常的,但其ATD角從30度到80度不等。
張海國(中國遺傳學會膚紋學研究協作組組長、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遺傳學教研室主任):國外也有人通過皮紋測試智力,不過,都沒有得到權威的、專門的醫學組織認定。國内的這些測試系統也沒有得到過中華醫學會的認可。目前,國際上沒有任何一家醫學機關可以做醫學測評的指紋測試。指紋檢測隻能算是一種計算機技巧,通過搜集的資料進行資料分析。人們可以把這作為一種體驗,但進行高價商業推廣是欺騙消費者的行為。
8.指紋測天賦
12月14日,一套“指紋天賦檢測系統”出現在長沙市勞工文化宮,聲稱隻需輸入孩子的指紋,就能預測孩子的潛能。進行一次指紋檢測的費用需要500元。檢測時,孩子們把手洗幹淨後,在其手掌上繪制“ATD角”。所謂繪制“ATD角”,首先将除了大拇指以外的4個手指基部,從食指到小指依次定為A、B、 C、D四個點;然後,将手掌基部靠近腕部一方的一個點确定為T;最後,把A、T、D三個點連接配接起來,以T為頂點就形成一個夾角。廠家稱,一般正常人的 ‘ATD角’小于40度,ATD角越小,智力越高。經過計算機的一番分析,孩子們就會獲得一份檢測報表,内容包括對被測者學習優勢與特殊潛能的分析。
俗稱的“先天智障”病症,患者的ATD角确實比正常人偏大,通常都在40度以上。但是,診斷這個病,不僅看右手手掌ATD角的大小,還要看右腳大拇指的指腹紋理是否異常。從表面現象來看,ATD角似乎與智力有一定的關系,但這種關系到底是不是因果關系,目前還不清楚。調查發現,大學生的智力一般都是正常的,但其ATD角從30度到80度不等。
張海國(中國遺傳學會膚紋學研究協作組組長、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遺傳學教研室主任):國外也有人通過皮紋測試智力,不過,都沒有得到權威的、專門的醫學組織認定。國内的
這些測試系統也沒有得到過中華醫學會的認可。目前,國際上沒有任何一家醫學機關可以做醫學測評的指紋測試。指紋檢測隻能算是一種計算機技巧,通過搜集的資料進行資料分析。人們可以把這作為一種體驗,但進行高價商業推廣是欺騙消費者的行為。
9.钛項圈治頸椎病
2008年,在全國各大商場超市售賣的“法藤”钛項圈銷售火爆。目前,“法藤”一家店一個月的銷量都在20多萬元。地段好的店一個月的銷量可以攀升到90多萬元。法力藤專賣店在北京已經開了33家。
“法藤”钛項圈的相關宣傳稱,“钛具有特殊的電流特性,對人體會産生有益的生理作用”,戴上能緩解頸椎疼痛。
钛屬性生硬,化學成分穩定。通常情況下,它不可能與水溶解。即使廠家宣稱的保密技術真的讓钛與水等其他物質融合,那麼在钛具有了生物活性的同時,也不能排除钛會因為和其他化學物質的融合産生毒性。
靈敏電流計可以測出最小10微安的電流。但經過測試,钛項圈不帶電。從實體學的角度,钛項圈沒有電流特性。
在醫學上,治療或緩解頸椎病的方法就是牽引,如果病情嚴重就要進行手術。而“钛金屬治療”在醫學文獻中并沒有記載佐證。
黃光民(國家體育總局運動醫學研究所研究員):消費者一般看到廠家提供專利号、國家知識産權證書,就會認為産品有一定的保障。其實,申請專利的條件就是創造性、新穎性和實用性,并不需要提供科學的解釋。钛項圈在用銷量數字和人體感應作為它好用的評判,我認為,這存在心理誤導。國家監管部門應該對醫療保健品的市場準入制度的規範化給予重視。假如監管部門對保健品的引進,甚至制度稽核并不十分明确,商家就會在廣告中誇大其詞,欺騙消費者。
10.“金香玉”價值超黃金
1991年,陝西農民盧禮平偶然發現,一塊有巧克力香味的石頭。這種散發巧克力味道的石頭,從此成為聲名遠揚的“香石”,而“金香玉”三個字也在不知不覺間,成了“香石”的代名詞并迅速成為奇石界的極品,身價曾經高達每克360元至380元人民币,是當時黃金價格的4倍。
陝西省政府專門設立了課題對“金香玉”進行了研究。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王春雲經研究得出結論:陝西發現的“金香玉”就是岩玉石或大理石玉石。而這種石材很常見,并不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巧克力香氣的産生有以下可能:香氣通過裂隙發育導緻擴大的礦物孔隙度進入或通過表面蝕變導緻擴大的礦物孔隙度進入,是以這種香味不僅不可能持久,産生過程還可以通過人工方法來複制。
“金香玉”的概念在曆史上并不存在,唐代蘇鹗撰寫的《杜陽雜編》中曾提及的“香玉辟邪”,這是關于“香玉”二字的最早記載。但文中提到的“香玉”,與這種巧克力味的石頭存在着本質的差異,香玉是琥珀。
張如柏(成都理工大學教授):盧禮平發現的“金香玉”成分并不特殊,是一種很常見的石材,并不是一種特殊的寶石。消費者不應跟風購買,而被欺騙。
CCTV.com 2009年05月02日 19:57 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5月2日播出):
4 我國體細胞治療B肝病取得成功并正式應用于臨床
一項采用體細胞治療B肝的新技術近日在解放軍第261醫院研究成功并正式應用于臨床。該技術通過少量提取患者細胞後經過體外培養,再輸回到患者體内激活免疫殺傷細胞,以達到殺滅血液及肝細胞内的病毒。
http://news.cctv.com/xwlb/20090502/108366.shtml
http://vod.cctv.com/html/media/xinwenlianbo/2009/05/xinwenlianbo_300_20090502_15.shtml
CCTV.com消息(新聞聯播):2006年02月17日 19:46
——B肝治療新技術--體細胞療法獲得成功
經過十年攻關,第四軍醫大學全軍基因診斷技術研究所等機關研制的B肝治療新技術--體細胞療法獲得成功。該技術目前已應用于臨床。
http://www.cctv.com/news/xwlb/20060217/102563.shtml
mms://winmedia.cctv.com.cn/xinwenlianbo/2006/02/xinwenlianbo_300_20060217_16.wm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