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州市文聯聯合人民日報用戶端廣東頻道開啟專欄,聚焦廣州文藝百年大家,以文藝作品及文藝事件透視百年廣州發展曆程,沉潛廣州文藝家的初心與使命。“南國文藝”将同步更新“文藝百年·信仰之美”專欄,敬請關注!
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丘東平是一位有影響,有貢獻的革命作家,是無産階級文藝戰線上最早帶槍的文藝戰士。他雖然隻活了三十一個年頭,然而他短促的一生,卻像燃燒着的火炬一樣,由一根鮮明的紅線貫穿着,這就是獻身人民解放事業的鬥争精神。他始終站在革命鬥争的最前線,第一次國内革命戰争時期是這樣,抗日戰争時期也是這樣。“他的遺作隻不過是他戰鬥生活的一小部份的反射,他的最偉大的作品,是他一生的戰鬥生活和獻身精神。”
丘東平雕像
丘東平,1910年生于廣東省汕尾市,其少年時代是在大革命的風潮激蕩中度過的,求學期間即熱衷于社會活動,曾參加由彭湃上司的海陸豐農民起義,1927年參加武裝起義并加入共産黨,建立蘇維埃政權後任東江特委書記彭湃的秘書。
根據海陸豐農民革命的鬥争生活,丘東平寫了第一篇作品《通訊員》,引起文壇注意,1934年收入魯迅和茅盾選編的中國作家短篇小說集《草鞋腳》。1932年前後,丘東平到十九路軍翁照垣旅當文書,參加了上海“一·二八”戰役和後來的福建倒戈反蔣事件。其早期小說多以在海豐的經驗和在十九路軍的經驗為素材,或以略帶表現主義風味的筆法刻畫根據地的新生活新人物,或揭示國民黨軍隊的嚴厲而腐朽的生活,為30年代左翼文壇帶來了新鮮的空氣。其作品受到郭沫若的贊揚。郭沫若在《東平的眉目》一文中說:“我在他的作品中發現了一個新的時代的先影,我覺得中國的作家中,似乎還不曾有過這樣的人”。
丘東平作品《第七連》
1936年初丘東平回到上海,參加革命文藝創作和政治活動。同年6月與魯迅等63人發表《中國文藝工作者宣言》,主張堅決抗戰。1937年随葉挺到新四軍軍部戰地服務團工作,任政治部敵工科長兼陳毅的對外秘書。全面抗戰爆發後,他參加了上海“八·一三”抗戰,同時執筆與草明、邵子南、歐陽山、于逢合作創作了中篇小說《給予者》,随後又北上濟南,南到漢口、南昌等地,活躍在抗戰的最前線。1938年春,加入新四軍,成為人民軍隊的一員。1938—1939年是他創作最活躍、最有成就的時期,其代表作《一個連長的戰鬥遭遇》《第七連》等近十篇小說和戰地特寫,都發表在胡風主編的《七月》上,這些作品充分展現了民族的抗戰意志。1941年春,在江蘇鹽城成立魯迅藝術學院華中分院,劉少奇兼任院長,丘東平為教導主任。是年夏,日軍瘋狂掃蕩熬埠區,7月23日傍晚,丘東平等3位上司率師生200餘人,從鹽城東北向西南一帶移動,翌晨在北秦莊遭日軍襲擊,丘東平在掩護教師和學員沖出火力網時,以身殉國,年31歲。
魯藝華中分院丘東平等人在北秦莊遇難的噩耗一經傳出,延安《解放日報》、重慶《新華日報》以及全國各個抗日根據地的主要報紙立即予以報道,并發表許多紀念文章。1941年12月14日下午,延安文藝界在文化會堂舉行“追悼青年作家丘東平大會”,到會的有艾青、丁玲、歐陽山等人,他們都了解丘東平,知道他曾被期許為“最有希望的青年作家”之一。一緻認為丘東平“忠于生活、忠于藝術、忠于革命。他的犧牲是抗戰以來文藝、文學上最大的損失”。
人物簡介:
丘東平(1910—1941),原名潭月,字席珍。廣東海豐人。中國“左聯”早期的軍事文學家、報告文學家和小說家。中國現代戰争文學的開拓者。1926年加入中國共産黨。著有《濃郁的梅冷城》《第七連》《給予者》《在茅山下》等。
來源丨人民日報用戶端廣東頻道
編輯 | 南南 英豪
核校丨文文
審定丨汐汐
“時代先聲——廣州文藝百年大展”線上展廳
線上展廳
廣州文藝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