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中要說最為頂級的謀士,必有諸葛亮這位。在演義之中諸葛亮也有“智絕”的稱号,在未出茅廬之時,心中已做好三分天下的藍圖,這就是著名的《隆中對》,從結果來看諸葛亮實作了,但在關羽、張飛、劉備三位蜀漢的核心人物離世之後,諸葛亮的政治夢想“恢複漢室,還于舊都”基本上很難實作了。那麼諸葛亮為什麼還一直堅持北伐,諸葛亮北伐的真實目的是什麼?絕非匡扶漢室,魏延的死已經說明問題。

第一次北伐。公元226年曹丕離世,年幼的曹叡繼位,諸葛亮抓住曹魏動蕩的時機開始第一次北伐,諸葛亮命趙雲、鄧芝從斜谷道出發充當疑軍,吸引曹真的大軍,自己領軍從祁山出發。在戰争的初期,諸葛亮擷取了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北伐之業可以說是一帆風順。等到曹真知道上當以後,派張郃前往街亭去阻攔蜀漢的大軍。結果大家都知道,隻會紙上談兵的馬谡,豈能是已經曆過百戰的張郃的對手,馬谡痛失街亭。趙雲因寡不敵衆也在箕谷被曹真擊敗,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以失敗而告終,但也擷取了三郡之地。
第二次北伐。公元228年冬,陸遜在石亭擊敗曹休,諸葛亮聽聞曹魏将會大軍進攻東吳,諸葛亮認為這時關中的兵力必定空虛,于是給遠在江東的諸葛瑾寫信,希望東吳方面可以牽制魏軍,得到諸葛瑾的應允之後,諸葛亮出兵陳倉。這時曹魏在陳倉的兵士隻有幾千人,諸葛亮派靳詳前去遊說陳倉守将郝昭,希望郝昭可以投降。郝昭拒不投降,諸葛亮隻能派兵強攻陳倉,但是久攻不下。因為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退兵之後,曹真就料定了諸葛亮第二次北伐一定會從陳倉進攻,命人早已把陳倉的城池進行加強。《三國志》記載:
真以亮懲于祁山,後出必從陳倉。乃使将軍郝昭、王生守陳倉,治其城。
沒多久曹魏的援軍即将到來,蜀漢也出現了糧草不濟的情況,諸葛亮無奈隻能退兵。諸葛亮第二次北伐,可以說毫無所獲,隻是在退兵之時斬殺了魏将王雙。
第三次北伐。公元229年,諸葛亮開始了第三次北伐,曹魏知道諸葛亮率軍來襲主動放棄了武都、陰平兩郡。諸葛亮一次又一次地襲擾曹魏,曹真想派多路大軍征讨蜀漢,曹叡也同意了曹真的想法。魏軍分三路進攻蜀漢,曹真率主力從子午道出發,司馬懿從漢水出發,張郃從褒斜道出發,三軍彙合在漢中。然而當時蜀地下了三十天大雨,曹真率大軍走了一個月,才走了一半的路,無奈隻能退兵。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曹魏派主力前來時,諸葛亮并未進行應戰,選擇了拒守。因為諸葛亮自知蜀漢的實力比不上曹魏。
第四次北伐。諸葛亮在第四次北伐之時,才遇到自己的老對手司馬懿。因為此時的曹真已經病重,曹叡派司馬懿來抵禦諸葛亮。公元231年春,諸葛亮乘曹魏雍涼地區已半年沒有下雨,聯合轲比能在漢中進攻曹魏,諸葛亮以木牛運糧包圍祁山堡,留下王平繼續攻打祁山堡,自己領主力大軍北上上邽,對上邽的麥田進行了破壞。曹魏方面司馬懿大軍前往上邽與蜀漢交戰在一起,司馬懿沒有占到什麼便宜,此後司馬懿一直采取的是拒守不出的政策。對峙一段時間之後,諸葛亮撤出對祁山包圍的軍隊,全部集結在鹵城。
司馬懿派張郃攻打鹵城南的王平,司馬懿從北面諸葛亮進攻。兩軍形成雙面進攻的局勢。諸葛亮派魏延、高翔、吳班三路作戰擊敗魏軍,此戰斬首魏軍三千餘人,戰争的形式對蜀漢非常有利。但蜀漢的糧草又出現了問題,蜀漢内部出現了糧草不濟的情況,諸葛亮不得不再次退兵。
第五次北伐。第五次北伐,也是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公元234年,經過兩年的休養生息,蜀漢的國力有了一定的恢複,諸葛亮給孫權寫信,希望孫權出兵攻打曹魏,自己從斜谷出發繼續北伐,孫權答應了諸葛亮的請求。東邊戰場魏文帝曹叡親自領兵作戰擊敗孫權,西邊戰場諸葛亮依然面對的是自己的老對手司馬懿。
諸葛亮第五次北伐,蜀漢、曹魏之間基本上沒爆發大的戰争,因為司馬懿一直采取的是堅持不出兵的政策,而諸葛亮派人一直挑釁司馬懿,甚至派人給司馬懿送女性物品,司馬懿還是忍了下來。因為此戰,司馬懿感覺到了諸葛亮的不同之處,諸葛亮用兵穩重,不會急于決戰,諸葛亮的目的司馬懿可能不知道,但司馬懿沒少在諸葛亮的手下吃虧,是以司馬懿一直不出戰。
秋風五丈原一代名相諸葛亮離世,在諸葛亮離世之前召見了費祎、楊儀,獨獨沒有召見軍中的二号人物魏延,留下非常令人疑惑的遺命。《三國志》記載:
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
“軍便自發”自行處置還是自行回去。考慮到當時楊儀接受的遺命,楊儀和魏延兩人是死對頭,是以諸葛亮有除掉魏延之心。那麼諸葛亮為什麼要除掉魏延呢?
諸葛亮要除掉魏延實在是不得已而為之。從諸葛亮的五次北伐來看,諸葛亮隻有在第一次取得些許的成功,剩下的基本都是徒勞無功。諸葛亮每次北伐看準的時機基本上都是絕佳的,還聯合其他勢力,但都沒能成功。
魏延此人的性格非常的心高氣傲,在諸葛亮離世之後恐怕無人能鎮壓,而魏延又是個好戰分子,必定還會北伐,結果又會是如何呢?其實魏延的死和劉封的死非常的相似,無人能限制。
以諸葛亮的軍事能力,經過一次、兩次的北伐,應該可以看出蜀漢與曹魏之間的差距,為何諸葛亮還一直堅持北伐呢?在諸葛亮的《後出師表》中早已說明。首先為了報答先主之恩,自己可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其次,戰争的成敗不是自己所能決定的。《後出師表》:
至于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綜上所述,諸葛亮北伐早已看出不能恢複漢室,主要的原因是報答先主之恩,不在乎成敗。在自己離世之後,蜀漢應由戰轉為守,而魏延這顆定時炸彈不得不除。隻是沒想的是為蜀漢奮鬥一生的諸葛亮,遇到了劉禅這樣的後主,最終選擇投降。
歡迎關注,談笑風史,感受古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