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麼多年也沒再出個姚明,留洋對咱中國沒用了?

作者:鐵人運動
這麼多年也沒再出個姚明,留洋對咱中國沒用了?
這麼多年也沒再出個姚明,留洋對咱中國沒用了?

近日随着澳洲籃球聯賽NBL季前賽開打,國内球迷心心念念的周琦也在墨爾本鳳凰隊完成個人的首秀,周琦全場4投4中拿到10分8籃闆的新聞也鋪滿了新聞頭條。

其實,曾經效力于青島隊的中鋒劉傳興,目前也在澳洲聯賽的布裡斯班子彈隊打球。

還有遠赴發展聯盟打球的曾凡博,亦成功帶起國内球迷對這個NBA下屬聯盟的關注。

這麼多年也沒再出個姚明,留洋對咱中國沒用了?

周琦也好,曾凡博也好,随着陸續有中國球員留洋,我們還是能發現一個現象——當有球員遠赴海外打球,球迷的心上像是繃緊了一根弦,球員留洋從以前到現在,仍然是體育界的一個宏大命題。

這背後隐含着,我們仍然在追逐其他體育發達國家的腳步,而當處于落後地位的選手前往更高水準的舞台尋求立足之地,無疑是一次在黑暗森林覓食的艱巨挑戰。

國内球員留洋相當于前往新的叢林,前路都是一片未知,已知的資訊隻有——這裡有平均水準更高的獵手,你需要與比自己更強的獵手競争。

而在這種苛刻的競争環境下,不是每個人都能滿載而歸。縱覽國内球員留洋的曆史,成功的其實是極少數,大多數人還是铩羽而歸。

這麼多年也沒再出個姚明,留洋對咱中國沒用了?

拿NBA作為例子,隻有萬裡挑一的姚明在NBA成就了一番偉業,王治郅、易建聯、孫悅、巴特爾、周琦、丁彥雨航都隻是短暫的充當了過客。

除了這些拿到過正式合同的留洋球員外,還有許多在試訓這一關就被刷下來的好手:比如當年姚明在上海隊的好搭檔劉炜,以及被灰熊隊選中的王哲林、阿不都沙拉木、賀天舉也都在夏季聯賽有過出場。

甚至在2003屆黃金一代參選球員的名字裡,還有一位不為人知的中國球員薛玉洋......

這麼多年也沒再出個姚明,留洋對咱中國沒用了?

暫時看來,姚明的成功隻是個例,并不具備普适性。

而留洋選擇比籃球圈更多的足球圈,也是類似的情況,出國踢球的好手不在少數,但真正能立足海外的一個手都數得清。

孫繼海、範志毅、武磊的背後,有許多不成功的留洋例子,前有被國内球迷稱為“徐克漢姆”的徐亮,被傷病毀掉的董方卓,後有被視作國足鋒線新希望的張玉甯,以及登陸德甲強隊“賣車”的張稀哲……

這麼多年也沒再出個姚明,留洋對咱中國沒用了?

近年來,随着留洋深造的便利性提高,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在海外曆練的年輕中國球員的身影,而随着CBA設定選秀制度,也迎回越來越多留洋球員回國效力。

其中2020年狀元區俊炫的争議尤其大,新秀賽季場均5.5分3.8籃闆的他被球迷嘲笑為“水貨狀元”,當初選秀時頂着的留洋光環,甚至變成了球迷奚落這位年輕球員的素材。

而區俊炫靠着留洋的噱頭當選狀元,也不免令球迷感歎“上當受騙”,筆者認識的上海隊老球迷這樣跟我說:“區俊炫雖然有能力,但天賦平庸,本身就沒有當選狀元的水準,隻是留洋的經曆鍍了層金。”

這麼多年也沒再出個姚明,留洋對咱中國沒用了?

這不禁令我們思考一個嚴肅的問題:雖然國外的體育發展水準比我們先進,但留洋的效果是不是值得商榷?送球員到海外留洋深造,是不是隻是自欺欺人?

由于我們對球員留洋深造的盲目崇拜,是否會造成所謂的“洗澡蟹”現象——從别的地方捕到的大閘蟹,放到陽澄湖裡泡一下就當作陽澄湖大閘蟹賣了?

雖然“洗澡蟹”的現象值得警惕,但不能因為道路曲折而放棄正确的方向。

實際上,不論從什麼方面來看,向體育發達國家交流學習,對于我們提升職業體育水準,長期來看是有收益的事情。

首先,球迷們需要明确一個前提:留洋深造隻是一個方式而不是結果。

我們不能抱着這樣的觀念去看待球員留洋深造——覺得他出去了,就證明他已經達到了與海外高水準球員同樣的層次。

姚明能成功并非因為留洋,他在哪都會是最好的籃球運動員之一。

說到底,留洋深造對于個體來說是一種篩選考試,從中選優。而真正的強者,會在這個過程中脫穎而出,蛻變成為矚目的新星。

這麼多年也沒再出個姚明,留洋對咱中國沒用了?

那既然留洋深造不是一件百分之百有确定收益的事情,為什麼還要前赴後繼地把球員送出去呢?

事實上,留洋深造不是一錘子買賣,不是說這些球員在海外混不下去,那就是失敗了。雖然對于個體球員而言是一次殘酷的競争,但對于體育行業的整體發展來說卻不是這樣。

比如當年被球迷嘲笑“賣車型選手”的張稀哲,他對自己“失敗”的留洋經曆卻給出了不同的看法:“出去漲漲見識肯定不一樣,他們的強度不一樣,看德布勞内踢球就感覺,他傳的那個球原來還能這樣傳,親自體驗這樣的環境,會認識到更深,更了解足球,最起碼訓練也不一樣了,肯定是漲球了。”

這麼多年也沒再出個姚明,留洋對咱中國沒用了?

目前在澳洲打球的劉傳興則表示,NBL的平台是對自己很好的一次鍛煉機會:“我本來就缺少身體對抗,然後就是籃球意識和技術方面,多多少少都會有提高,因為聯賽水準大家都了解。”

“澳洲這一站,對我來說是很好的機會,自己也是想通過聯賽去提高,盡力吸取有用的東西。”劉傳興說。

這麼多年也沒再出個姚明,留洋對咱中國沒用了?

而這些留洋的選手們或許還沒有點出另一項關鍵——若是他們回到國内以後,從國外學習到的先進經驗能夠影響到身邊的隊友,或者通過不同的方式幫助到其他人,那才是真正滋養中國體育發展的東西。

即便是沒有成功在海外立足,他們也能通過交流學習得到令中國體育繼續發展的養料。

這就像是經濟學中說的“正外部性”,個體的行為使得他人或社會收益——那些受到幫助的人,不需要付出留洋深造的成本,就能得到同樣的指導。

其實,日本近年來足籃兩大球的水準迅速提高,就已經證明向體育發達國家學習是可行之路。

能在NBA立足的八村壘和渡邊雄太,能在歐洲五大聯賽作為核心的久保建英、遠藤航、富安健洋,是憑空出現的嗎?

這麼多年也沒再出個姚明,留洋對咱中國沒用了?

在當年李鐵和李玮鋒留洋登陸英超之際,央視體育曾經發表過一篇報道認可日本的足球發展模式:“目前穩居亞洲老大的日本足球也是在前幾年,花錢讓中田英壽、三浦知良、成彰二這些球員到意甲、西甲這樣的高水準聯賽學習,通過訓練、比賽得到鍛煉,進而達到開闊眼界、提高自身水準的目的。”

“其實對于與日韓情況相似,水準不高的中國足球來說,這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方式,也是提高自身水準的一個很好管道。”

“歐洲俱樂部先進的足球思想、科學的管理體制和良好的氛圍,最重要是球員極高的職業素養,會對我們的球員産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得他們自覺以更嚴格标準要求自己,取得全面進步。”

這麼多年也沒再出個姚明,留洋對咱中國沒用了?

誠然,會有人質疑中國體育這些年錢沒少花,球員沒少出去開眼,但成績不也還是老樣子嗎?甚至還不如從前……

但實際上,從落後的身位朝前追趕總是艱難的,誰也無法保證這個追趕的過程需要多久,是五年?十年?還是二十年甚至更久?誰也說不清楚。

但隻要我們能清楚,這個方向是正确的,就應該繼續做下去。就像許多智者說的那樣,堅持做正确的事情,不要試圖去預測。

當越來越多的人通過留洋深造,把先進的經驗帶回國内,反哺中國體育發展,筆者相信中國體育的發展肯定會越來越好。

這麼多年也沒再出個姚明,留洋對咱中國沒用了?

最近國足世預賽的發揮傷透了球迷的心,而看着場上賽果隻能依托在歸化球員的表現,或許更令球迷感到唏噓。

雖然李鐵作為國足主帥的表現受到廣泛質疑,但有過留洋深造經曆的他,一番話戳中了中國體育發展的關鍵:“解決中國足球的問題肯定有太多工作要去做,對于我來說首先要搞好青訓,盡早把他們送到歐洲,包括日韓這些比我們水準高的地方去磨練,經過一段長時間的積累後,可能會有質變。”

隻要我們堅持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有朝一日就能看到中國足球出現更多的“武磊”,以及像女足那樣出現真正世界級的王霜、唐佳麗、沈夢雨,靠着我們自己的努力,重新登上世界杯的舞台。

不過,路漫漫其修遠兮,需要大家上下而求索,不論是球員,還是球迷。

來源:新浪體育

這麼多年也沒再出個姚明,留洋對咱中國沒用了?
這麼多年也沒再出個姚明,留洋對咱中國沒用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