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海闊憑魚躍”,隻是潛艇水下航行的美好想象

出品:科普中國

制作:大晖

監制: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資訊中心

2021年10月2日,美國“海狼”級攻擊型核潛艇“康涅狄格”号發生了水下碰撞事故。

除了聲納系統,現代潛艇還依靠多種系統互相補充與印證,確定水下的潛艇在既定航向、深度安全航行。

“海闊憑魚躍”,隻是潛艇水下航行的美好想象

紅色部分為“康涅狄格”号可能受損的部分(圖檔來源:央視新聞)

大家可能會問:既然潛艇擁有如此先進的導航定位和避碰技術,為什麼時不時地還會發生潛艇與水面艦船、潛艇與潛艇、甚至潛艇與海底海山相撞的事故呢?

今天,我們接着說一說危及潛艇水下航行安全的“危險因素”。

“海深路窄”,潛艇航行安全深度受限

潛艇,特别是核潛艇,身量大、水下活動空間有限、海底地形地貌以及潛艇在其中活動的水體複雜多變,動辄長度上百米、水下排水量上萬噸、潛航速度可達30多節的核攻擊潛艇要實作安全航行确實難度不小。

有資料顯示,世界四大洋的平均深度,大平洋為4000米左右、大西洋為3600米左右、印度洋為3800米左右、北冰洋為1200米左右。這麼大的水深,是不是潛艇就可以在其中“五洋捉鼈”任意馳騁呢?

實際上,和大家的直覺沖突的是,海洋水很深,潛艇水下航行區域卻很狹小。可以說,潛艇在大洋中的活動空間很憋屈。

潛艇水下航行的海洋區間以深度來表示,通常分為潛望鏡深度、工作深度和極限深度。

潛望鏡深度一般為10米左右。潛艇的潛望鏡升起并露出水面,可對海面、空中進行雷達、目力觀察、偵察和通信。但潛艇的隐蔽性和安全性差,極易被對手發現和跟蹤,或與海面船隻、水中漁網等發生碰撞、絞纏等事故。

“海闊憑魚躍”,隻是潛艇水下航行的美好想象

弗吉尼亞級核潛艇“印第安納”号(圖檔來源:中國國防報)

極限深度是潛艇耐壓艇體不發生永久性變形、潛艇最大安全下潛深度。根據各國潛艇性能不同,基本保持在300~600米。潛艇通常在試驗或危急情況下在此深度作短時間停留,若長時間處于極限深度,航行中操縱稍有不當,部分艇體超過極限水深的話,外界海水壓力就可能壓破艇體的薄弱部位進入艇内,嚴重時可導緻潛艇沉沒。

工作深度是潛艇可以長時間安全航行和進行魚雷飛彈發射等的深度。為防止被衛星、反潛巡邏機等發現,并避免與吃水達20~30米深超級油輪、漁船水中拖網等發生碰撞,正常潛艇通常選擇60~100米左右、核潛艇通常選擇100~300米左水深作為安全工作水深。

目前,在潛艇艇身長度上,正常潛艇通常為80米左右、攻擊核潛艇100米左右、戰略核潛艇150米左右。潛艇的安全工作水深理論上隻有高度為60~300米的水下空間,即正常潛艇隻能在其艇身長3倍左右、核潛艇在其艇身長2倍左右的水下空間活動。

看似廣闊無垠、深不見底的遠海大洋,潛艇的可航空間相對來說真的十分有限,隻有接近于海洋表面非常淺的一段水層。

碰撞誘因多,潛艇水下航行困難重重

海洋很遼闊,潛艇水下航行環境卻很危險。“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的描述通常不适合水下航行的潛艇。

除了潛艇航行安全深度的限制外,海底地形、水體運動和水下運動物體等都對潛艇航行安全有較大的影響、限制和危險。勇闖“水下迷宮”的潛艇,可以說是“危險處處存在、意外步步驚心”。

首先,海底地形非常複雜多變。

可以說,陸地上有的地形地貌海底下都有,海底上有的地形地貌陸地上不一定有。海底通常的地形地貌有海坡、海溝、海谷、階地、盆地、海山、海丘、海底峽谷、洋中脊、窪地、海底平原和扇形堆積體等等。海底地形地貌越複雜,海流、潮汐的變化就越大、水下航行環境就越惡劣,潛艇航行的安全性越低。

“海闊憑魚躍”,隻是潛艇水下航行的美好想象

△海底複雜地形地貌示意圖(圖檔來源:https://www.maritimeherald.com/2018/secret-pictures-of-the-deep-sea-finally-revealed/)

如潛艇在海底峽谷中航行時,峽谷中海流的流速如過大,則容易将潛艇壓向岸壁或礁石。這還沒算上因火山、海嘯和人工建設等引起的海底地形突變對潛艇航行的影響。

其次,海水水體變化十分迅速複雜。

海水時刻處于不停地流動變化之中,不同時間、不同深度、不同海域和不同海底地形地貌情況下的海水水體流動變化極不相同。如狹水道中海流速度會變大大、陡峭岸壁處潮汐變化會更加明顯,海溝、海山附近會有吸力極強的渦流(海底漩渦)存在。

當水下航行的潛艇從海流平穩處突然進入變化較大的水域時,操縱不當或應變不及時就可能發生傾斜、颠簸、航向突變,甚至與礁石、岩壁撞擊或觸碰海底等事故。

另外,海水密度突變會使潛艇産生緻命性的“掉深”事故。

由于不同區域海水鹽分、溫度等不同,海水的密度随着深度的增加并不總是呈現均勻分布狀态。當海水的密度随深度的增加突然改變時,就會在垂直方向上産生密度躍層。當躍層上部海水密度小于下部海水密度時,海水浮力由上至下急劇加大,上下層之間就會形成一個屏障,潛艇就會有觸碰海底的感覺。

“海闊憑魚躍”,隻是潛艇水下航行的美好想象

密度躍層示意圖(圖檔來源:參考文獻1)

雖然人們形象地将這種躍層稱為“柔軟的液體海底”,但是,如果躍層上部海水密度大于下部海水密度時,就會形成負梯度密度躍變層,海水浮力由上至下急劇減小,潛艇将會急劇掉向海底(即掉深),如果不能及時迅速控制住掉深,潛艇下降到極限深度便會艇毀人亡。

碰撞誘因多,未來仍難避免水下撞碰

除開上述分析的可能引發潛艇碰撞的因素外,更新遲延的海底海圖、毫無征兆的地形突變、操作不當的導航定位、針鋒相對的水聲對抗、量身定制的反潛障礙和狹路相逢的運動物體等,都有可能與水下航行的潛艇來一次“親密接觸”,撞壞艇體、儀器,傷及人員,甚至造成艇毀人亡、核洩漏等無法挽回的損失。

值得注意的是,在潛艇的工作水深區間内,也正是浮動的水下冰山、成群遊動的鲸魚、越來越多的無人潛航器等密集活動的水下空間。

已有的統計資料分析顯示,核潛艇絕對數量較多、航行批次較多的海域,發生水下碰撞的幾率相對要高。比如,冷戰時期,蘇聯的巴倫支海曾是發生核潛艇碰撞幾率最高的海域。

而在未來,随着多國核潛艇數量和水下活動的增加,越來越多的核常潛艇在隻有自身長度2~3倍左右高度的水下空間活動,潛艇之間、潛艇與其他運動物體和水下固定物體間發生碰撞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特别是核潛艇發生碰撞的機率,某種情況下還會有所升高。在這種情況下,除了核潛艇的失事風險可能加大之外,發生水下核洩漏的可能性也有可能将增大。

是以,為了全球和平發展、為了周邊國家人民的安全,對于潛艇的使用中可能出現的各種事故,更應提高警惕、提前防範。

參考文獻:

(1)張建華,黃海峰,胡坤,劉廣旭.密度躍層對潛艇操縱運動的影響及應對措施研究[J].兵器裝備工程學報,2021,42(04):118-122.

“海闊憑魚躍”,隻是潛艇水下航行的美好想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