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作品中有許多題材和主題相似,但由于作者的生活經曆、思想感情、和藝術技巧千變萬化,是以便各有特色。正如趙翼所說,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比如唐代詩人張繼有一次在江南作客,他路過蘇州、停船楓橋,就經曆了一個不眠之夜,還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歲晚夜深、客舟長夜,愁思萦繞、難以入眠,詩人用“月落、烏啼、霜滿天”,營造了一種空闊而沉靜的氛圍;而“江楓漁火”,也表達了一種思鄉之情。
後世一位才子讀完這首絕句感慨萬端,也即興賦詩,下面分享的是王士祯挑戰《楓橋夜泊》,抒寫了兩首絕句,獨具風格,更極富神韻。

夜雨題寒山寺,寄西樵、禮吉二首(其一) 日暮東塘正落潮,孤篷泊處雨潇潇。 疏鐘夜火寒山寺,記過吳楓第幾橋。
寒山寺在蘇州阊門外楓橋鎮,始建于南朝梁代,唐代的詩僧寒山、拾得曾在此修行。寺院曾多次毀于戰火,現存的建築為清光緒、宣統年間陸續重建。
西樵、禮吉是王士祿的六兄和七兄,順治十八年,28歲的王士祯泊舟楓橋,這兩首詩是作者在旅途寄呈兄長的作品。作者就張繼的題材生發,寫出了獨具的生活情感。
第一首寫楓橋景物,作者先寫夜航,“日暮東塘正落潮,孤篷泊處雨潇潇。”首句交代時間、地點,傍晚時分、潮水回落,詩人獨自乘坐客船上,在雨中遊賞。
作者特别抒寫了停泊之前的一段行程,暮潮将落,才由東塘駛近楓橋。“日暮、雨潇潇”,展現出一種迷茫的景象。雖然不像張繼在朦胧的月下那麼浪漫,但也别有情味。
接下來寫夜泊,“疏鐘夜火寒山寺,記過吳楓第幾橋。”由于是雨夕而非月夜,是以聞鐘之外,又加聽雨,雖有疏鐘夜火,但無月落鳥啼。
在蘇州這個著名的水鄉,到處是楓,到處是橋,一路行來,也不知經過多少有楓有橋之處,才達到真正的目的地楓橋。詩人記述了自己的探尋經曆,讀者也就可以想象出蘊含其中的憂傷與歡愉。
夜雨題寒山寺,寄西樵、禮吉二首(其二) 楓葉蕭條水驿空,離居千裡怅難同。 十年舊約江南夢,獨聽寒山半夜鐘。
第二首詩着重描寫思親懷鄉,前兩句就直抒胸臆,“楓葉蕭條水驿空,離居千裡怅難同。”楓葉凋零,水邊的驿亭也空無一人,詩人離家千裡、羁旅孤獨,不禁開始在這秋雨中思念故園。
都說望月懷鄉,但沒有月亮的雨夜,也許更能激發作者的深情。那蕭條的楓葉,似乎也在懷念着根的情意;那無人的驿亭,更傳達出孤寂的意味。一個“怅”字,就将全部的追憶融入其中,沒有漁火的秋夜,更加令人愁悶。
後兩句更顯凄楚,“十年舊約江南夢,獨聽寒山半夜鐘。”十年前兄弟相約到江南遊玩,如今卻隻有自己在這裡,獨自聆聽寒山寺的夜半鐘聲。“獨聽”二字,相比張繼的“江楓漁火對愁眠”,更顯孤寂。
作者和他兩位哥哥非常友愛,尤其是西樵,十年以前就曾相約同遊江南,而今不但不能同遊,又離居千裡,想起來就更加難受。
雖然從藝術水準和流傳廣度來看,王士祯的作品遠不如唐人,但張繼隻寫自己的旅懷,而王詩則在抒寫旅懷之外,還加上對于親人的思憶,便和原詩不同。
作者也在作品上展現出很多意象,比如日暮、落潮、孤蓬、疏鐘,以及楓葉、驿亭等等,都生動地刻畫出詩人内心複雜的情感。另外作者精于煉字,表達嚴謹,富有情韻,也展現了詩人深厚的文學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