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水面網箱養殖。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用戶端訊 秉持“生态優先、綠色發展”理念,我省積極推廣生态健康養殖模式,高品質發展冷水魚産業。鲑鳟魚養殖産量占全國的三分之一,标準化深水大型網箱面積占養殖總面積的65%,已初步形成沿黃流域冷水魚适度發展産業帶。2021年,圍繞水産養殖轉型更新、水生生物疫病防治、水質監測、水産品品質安全,不斷加大工作力度,強化水産養殖和漁政監管服務體系建設,加快建構現代漁業生産經營體系,水産品供應穩定。
民澤公司水上作業平台。攝影:王玉娟
生态養殖,助力綠色發展
10月的共和縣龍羊峽鎮空氣清冽,碧空如洗。
青海民澤龍羊峽生态水殖有限公司冷水魚養殖基地水上工作間,一條條三文魚被真空泵吸上來。魚水分離後,魚被電擊擊暈後割腮放血,再被傳送帶倒入保溫桶,不斷被冰和冷水覆寫降溫。不到兩分鐘,1箱300公斤左右的三文魚便完成封箱。
這樣的生産場景,是這條現代化全冷鍊宰殺流水線日常的作業。
監控室裡,從業人員通過電腦螢幕,實時觀測往來作業的船隻及每個網箱三文魚的生長環境和動态。拉近距離,水面下網箱裡的一條條魚兒清晰可見。
“公司從挪威引進的深水網箱智能化控制監測系統,能實作魚類成長全程資訊化監控,可追溯系統覆寫水質、生長、病源。自動化投喂系統,可以定點定時投喂,還可以根據不同的生長階段設定投喂量,減少人工投喂的不确定因素。”公司總經理吳濟紅介紹。
氣候高寒冷涼、水域水體潔淨的青海省,具有冷水魚養殖的天然獨特優勢。冷水魚産業不僅是我省的新興産業,更是綠色生态産業。随着全省冷水魚養殖産業的迅速發展,特别是綠色有機農畜産品示範省建立以來,在生态優先前提下,我省進一步加大冷水魚産業轉型更新步伐,積極推進生态健康養殖模式。目前,青海沿黃三文魚健康生态養殖場已發展到27家,網箱養殖面積僅占水庫水域面積的0.07%,産量達到1.5萬噸,占全國鲑鳟魚養殖産量的三分之一。
作為農業産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民澤龍羊峽公司把三文魚養殖加工到儲運的全産業鍊納入标準化流程,龍羊峽三文魚基地被農業農村部等8部委認定為國家級特色農産品優勢區。
“我們在每個網箱的底部都安裝了殘餌糞便收集器、死魚收集器等環保設施,水質非常幹淨。”望着波光蕩漾的水面,吳濟紅很自信也很自豪,“我們嚴格控制養殖密度,每立方米水體小于6公斤産量。公司每個月都要委托第三方進行水質監測,公司自己也要進行嚴格的監測,一年的水質檢測費就要60萬元。經過多年監測,龍羊峽現在水質相比養殖前沒有任何變化。”
在育種、養殖、生産、加工、銷售、品牌等綠色科技漁業全産業鍊上取得不菲成就的民澤公司,是我省冷水魚産業綠色健康發展的生動實踐。
作為省級龍頭企業,青海凱特威德生态漁業有限公司,依托拉西瓦庫區,養殖三倍體虹鳟52.5萬尾,養殖總産量達500噸。企業還同時供應着全省大部分冷水魚養殖企業的魚苗。
“我們嚴格按照一立方米水體産6公斤魚的規定,從孵化到養殖,再到屠宰,每個環節都實作健康養殖。”公司總經理朱仁強說。
資源水域豐富的尖紮縣,生态健康養殖初具規模。尖紮縣聯合水産集團有限公司負責人吳輝告訴記者,“現在是資訊共享,龍頭企業好的做法對我們影響很大。有政府主導和扶持,有科研機關牽頭的技術支援,還有産業聯盟的優勢,冷水魚生态健康養殖模式在不斷推進。”
今年,省農業農村廳安排中央油價補助資金315萬元,用于13個水産養殖重點縣水産推廣體系建設,加快建構基層水産技術部門水産養殖疫病防控、投入品監管、水産品品質、水質環境監測檢測速檢裝置設施,常态化開展水産疫病監測預警,水産品飼料、獸藥、獸藥殘留等投入品速檢,補齊基層水産技術推廣服務能力短闆,促進水産養殖健康可持續發展。
記者從省農業農村廳漁業漁政管理局了解到,圍繞十四五漁業發展目标,我省積極開展生态健康養殖模式推廣,嚴格按照沿黃水庫養殖容量控制名額,合理設定網箱布局,開展集約化網箱養殖。
目前全省568畝(1畝≈0.067公頃)網箱養殖面積中,自動投餌機、自動洗網機、水質線上監測、魚糞殘餌收集裝置配套達到80%以上。通過實施魚糞收集和病死魚無害化處理等環保措施,進一步提升了節能減排水準,完善了大型網箱鲑鳟魚養殖相關技術标準。27家養殖場全部獲得農業農村部水産健康養殖示範場稱号,22家獲得有機食品認證。标準化深水大型網箱面積占養殖總面積的65%;鲑鳟魚良種覆寫率達到95%以上。
“2021年,我們安排中央油補資金2623萬元支援我省水産養殖業綠色發展、漁政執法船艇裝備維護、漁業資源養護監測監控、漁業資訊化可追溯體系、水産加工流通等項目,加快推進漁業轉型更新。安排中央預算内資金1900萬元實施省水生生物疫病監控中心和大通縣鲑鳟魚種質資源場建設項目,重點提升我省水生動物疫病防治能力和增強冷水魚供種能力,有效保障全省漁業高品質綠色發展。”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楊林介紹。
為助推綠色有機農畜産品輸出地建設,今年以來,省漁業漁政管理局緊盯網箱養殖場漁業生産安全、生态安全、疫病防控和投入品監管。
“在2020年組織漁業漁政專家對全省27家養殖場漁業養殖生産評估的基礎上,今年6月我們成立兩個安全生産檢查督導組,再次對省内2個苗種場、19家網箱養殖企業的漁業安全監管責任落實、漁業船舶安全、養殖場評估整改落實、投入品使用管理、生态安全及疫病防控措施等方面進行了專項檢查,提出了整改任務,確定養殖生産安全、生态安全、産品安全。”漁業漁政管理局局長閻高峰對記者說。
民澤公司三文魚3D影像展示台。攝影:王玉娟
三文魚豐收。(照片由省漁業漁政管理局提供)
線上線下,建構品牌效應
10月12日,青海民澤龍羊峽與京東生鮮簽署戰略合作協定,在新零售、管道建設、産品研發、物流倉儲、品牌推廣等方面展開全方位戰略合作,實作跨界合作共赢。
“我們看到了龍羊峽水庫的絕美生态環境,純淨的水質,高度智能化自動化的養殖生産流程,這無疑保證了産品的穩定高端品質。”京東生鮮海鮮水産部總經理趙煜表示,作為青藏高原的地标特産和青字号品牌,龍羊峽三文魚是信心之選。
受疫情影響,消費者的需求、購買方式、消費行為和态度都發生了巨大改變。針對新的消費趨勢,民澤龍羊峽公司不斷調整營銷政策,适配市場消費需求變化和自身發展趨勢。
在公司董事長應米燕看來,“龍羊峽攜手京東生鮮,強強聯合,打造‘政府+龍頭企業+平台+農戶’合作模式,以銷帶産,深度撬動當地産業帶,為市場提供高成本效益的産品,進一步提升了龍羊峽三文魚、青海三文魚公共品牌影響力,推進了海南藏族自治州乃至青海省内其他優勢農産品品牌建設及大資料營銷程序。”
三文魚品牌是青海衆多“青字号”綠色農産品品牌的有機組成部分,“龍羊峽”三文魚不僅通過了中國有機食品A級認證,還在今年相繼獲得了ASC國際認證和BAP國際認證,也是目前國内唯一獲準出口的三文魚品牌。
“打造青海品牌就是為我們企業自身的品牌創造價值空間。在品牌的市場推廣上,我們發力三文魚産品的網上平台交易,擴大線上交易規模。積極融合自媒體時代短視訊、直播等模式,開創與線下貿易并駕齊驅的線上貿易,提升品牌更廣泛的知名度。”應米燕說。
公司銷售總監湯娟認為,三文魚的消費市場主要集中在一線城市和沿海城市,電商無疑是原産地優質農産品對接主要消費區域最便捷有效的途徑,尤其在新冠疫情深度改變了消費習慣和市場需求之後,線上經濟直線上升,宅經濟爆發,龍羊峽與京東的戰略合作恰逢其時。
“依托與國内一級電商平台合作,青海優質農畜産品可以通過先進的管道傳遞品牌高端形象,為發達地區消費者提供更優質便捷的購物體驗,覆寫更大範圍的消費市場,制造青海農産品的口碑效應,提升終端客戶黏度,提高消費者對‘青字号’品牌的忠誠度。”閻高峰認為。
2021年,随着國内新冠疫情的有效防控,龍羊峽三文魚憑借穩定的産能和具有競争力的品質帶動外貿出口逐漸增長。
在國内終端市場方面,民澤龍羊峽公司積極布局國内商超管道,獨家供應大潤發超市國産魚銷售,為全國區域的商超網點供貨。随着管道的占領,諸多國内高端酒店、高檔自助餐店也開始接受和認可龍羊峽三文魚。這既為國産三文魚進入高端消費市場開辟了道路,也為“青字号”區域優質農産品積累了市場美譽度。
“2021年下半年,公司主要着力于京東生鮮店、抖音的店鋪營運,加大線上投入,深耕品牌和終端市場。并計劃建設三文魚産品的精深加工廠,進而帶動青海三文魚産業叢集快速發展。”公司副總經理李建海介紹。
據了解,年内,全省漁業生産銷售得到較快恢複,預計2021年水産品産量銷售達到1.8萬噸,基本恢複到近年最高水準。其中鲑鳟魚産量達1.5萬噸,同比增長7%,主要銷往俄羅斯、歐盟。
“三文魚産品市場回暖,國内需求加大,銷售價格已經上漲到每公斤70元左右,同比增長40%,有望實作增産增效的‘雙增’目标。水産品的穩定供應,為青海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産品輸出地提供高品質的農畜産品支撐。”閻高峰說。
“今後,我們要共建青海龍羊峽品牌,助力電商産業鍊發展,更快地将青海龍羊峽三文魚,乃至更多的青海農畜産品推向全國,為地方經濟發展貢獻力量。”趙煜表示。
已成為特色優質農産品亮麗名片的青海冷水魚,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程序中,将會在更大的舞台上凸顯出産品優勢,在更高的發展水準上參與國際國内市場競争,穩步走向高品質發展道路。(王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