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剛剛結束了文化大革命,國家百廢待興,各級上司人非常焦慮,《參考消息》刊登出了一則消息,有外國記者問鄧小平同志是否恢了工作,答"他是黨員,黨員怎麼能不工作"。這一資訊可以說是“于無聲處響驚雷”,百姓歡欣鼓舞,争相傳遞。九月份就傳出了将恢複聯考的消息,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由于十年文化大革命,科技、教育、衛生等各個方面的人才青黃不接,當時的情況與清朝龔自珍的一首詩非常的貼合:“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我是1977年高中畢業生,到九月份的時候已經下鄉了,是下鄉知青,但是當年聯考的時候,還是按應屆畢業生回畢業的中學報的名。我準備參加聯考,到處打聽、傳遞四中某某天下午兩點有大課,二中某某下午老師講化學,我們就帶着凳子,通常在大禮堂聽講課,老師是不收費的,組織者一律免費講課,全社會充滿了為國家、為祖國培養人才的熱情,學子們渴望知識,追求知識的動力十足。當時我們大家遇到了最大的坎兒是沒有教科書,沒有複習資料,咨詢了教育界的專家說,1975年的中學課本是比較系統全面的教科書,但是當時非常難找到,湊齊全套根本不可能。社會上流傳了很多油印本複習資料,非常搶手,隻要得到一個油印本,都非常有面子,會供給同學們傳抄、借閱、翻印,都是自願的。
想一想現在學生們負擔這麼重,有做不完的複習題,聽不完的課,看不完的書,誰又了解我們的難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