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天地之中話中用一一人存政舉

人存政舉

哀公問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

魯哀公向孔子請教國家政治的道理。孔子說:”文王和武王的政治盡善盡美,國家治理的方略都記載在典籍上了。有這樣的賢人在世,這些政治就能推行;這樣的賢人不在位,這些政治就廢息了。

天地之中話中用一一人存政舉

中國古代的政治是正己正人的教化之道,古代聖賢将天道規律化為人倫秩序的中庸之用。周朝吸取了上古以來包括夏朝尊命、商朝尊神的禮樂制度,到文王、武王時期,已經形成了以《易》、《詩》、《禮》、《樂》,包括天文、人文、法律、典章制度、行為規範的禮法制度和尊禮尚施的禮樂文明,被後人譽為“郁郁乎文哉”的完美的政治。

方策。“方,版也;策,簡也。木曰方,竹曰策,策大而方小。《儀禮·聘禮》曰:“束帛加書将命,百名以上書于策,不及百名書于方。”孔子時代,人亡政息,但在方版和竹簡上還保留着周文王和武王的為政之道。其中象《保訓》、《周書序》、《逸周書》中都記載了很多傳自上古的治世方策。如《文儆》《文傳》《柔武》《大開武》《小開武》《寶典》《酆謀》《寤儆》以及《大聚》《武儆》《無權》等等,這些都是周朝流傳下來的“文武方策”。

天地之中話中用一一人存政舉

孔子認為“為政在于得人”。政既是天道規律化為人倫秩序的中庸之用,是正己正人的教化之道。自上古迄今,皆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再好的方策,都需要中庸的聖賢推行開來,正人正己,推己及人。非中庸無以成德,非中庸無以成物。古今以來,皆是因人成事。因人廢事。古時大禹德配日月,功披天地。治洪水,定夏曆,“漸九川,定九州”,啟承其德,建立了偉大的夏朝。啟死以後,其後太康荒蕪朝政,田獵無度,享樂奢靡,竟然失國。周朝一門聖賢,文治武功燦然大成,周公輔政禮教九州,方有周朝的盛世“成康之治”,但是到了周厲王時,寵信小人,閉塞言路,壟斷山林川澤,與民争利,最後導緻周民暴動,厲王逃竄,死于彘地。春秋時魯定公任命孔子為中都的地方長官,“孔子初仕,為中都宰。制為養生送死之節,長幼異食,強弱異任,男女别途,路無拾遺,器不雕僞。為四寸之棺,五寸之椁,因丘陵為墳,不封不樹。行之一年,而西方之諸侯則焉”。孔子任魯國大司寇,興禮樂,平訟獄、抑三桓,教民為善,尊王尚禮,夾谷會盟,以禮服齊,魯國大治。而後孔子離開魯國後,魯國國政淪入季氏家族,魯國逐漸衰敗。這些都是“人存政舉,人亡政息”的例子啊!“故曰: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天地之中話中用一一人存政舉

一個政黨,一個團隊,一個國家,制度設計的再嚴密,方策制定的再完美,法律規定的再嚴苛,歸根結底,需要落實到人身上。隻有人能弘道,并非是道可以弘人。人存政舉,人亡政息,其實正是中庸之道的顯現,隻有中庸之德的賢人君子,能夠長養天地萬物的生生之德。不偏不倚,恰到好處,能夠常常切中時宜,執兩用中,權變達中。隻有具備中庸之德的賢人出來,才能夠将美好的仁政顯現于世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