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教導我們,但它卻沒有學生。”20世紀著名馬克思主義哲學家安東尼奧·葛蘭西曾經寫道。
這個周末,溫暖和煦,像往常一樣筆者重溫了一部老電影《黃河絕戀》。
影片講述了二戰後期,美國飛行員歐文因飛機被日軍軍艦擊中,迫降在長城腳下。正當生命危急之際,他被八路軍和當地老百姓救下。歐文肩負着傳遞情報的重任,八路軍戰士黑子和懂英文的女軍醫安潔奉命護送他前往革命根據地延安。

電影《黃河絕戀》經典鏡頭。
為了渡過黃河,黑子先帶歐文和安潔潛回他的家鄉,徒生波折,險些喪命。一路上,通過與安潔的交流,歐文對中國有了更深的了解,他也漸漸愛上美麗、聰慧、堅強的安潔。黃河近在眼前,就在他們以為可以順利渡過時,日軍突至對他們進行了瘋狂的阻擊……
影片的最後,在大戰中幸存下來的老歐文帶着孫女時隔幾十年後重回中國,站在長城腳下,追憶那年黃河邊的往事,安潔曾經說“可以把照片給我嗎”,歐文肯定回答成為了一句不能兌現的諾言——他隻能将當年拍攝的相片輕輕放在河流裡,讓這份深情厚誼随着滾滾河水遠逝……
在筆者看來,《黃河絕戀》就是中國版的拯救美國大兵的故事。
有時,藝術作品與曆史、現實會構成一種特殊的“互文”的關系。
近日,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格拉斯哥大會上,世界倒吸着一口涼氣等待着,在大會行将閉幕的時候,中美兩國再次給了世界一個重大驚喜,中美“壓哨”釋出了《中美關于在21世紀20年代強化氣候行動的格拉斯哥聯合宣言》。據媒體報道,為了達成這一宣言,在過去10個月裡,中國與美國舉行了30場視訊會談。
但是,近幾年來,特别是美國上屆政府以極具表演性的政治“素人”姿态高唱“脫鈎”論調,使得中美關系遭遇低谷和挫折。這一屆美國政府上台以來,試圖調整上一屆政府的對華政策,重回理性務實的軌道,但是鑒于美國國内對華強硬的政治氣候,時常表現得首鼠兩端。
約瑟夫·奈觀點文章截圖。
據新華社消息,哈佛大學教授、“軟實力”概念提出者約瑟夫·奈日前在《紐約時報》發表觀點提出,美中兩國在經濟層面、社會結構上都有着深厚的互相依存關系,美中“脫鈎”是不可能的。另外,在疫情和氣候變化等問題上也是不可能脫鈎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獨自有效地應對新冠疫情和氣候變化這樣的全球性挑戰。在華盛頓的一些政界人士和決策者中,越來越流行一個新想法:美國正與中國進行一場新型“冷戰”。這是一個糟糕的想法——對曆史不利,對政治不利,對世界的未來更加不利。
因為這種冷靜、理智聲音的存在,或許我們可以微調安東尼奧·葛蘭西的話,“曆史教導我們,但它卻隻有很少的學生。”
電影《黃河絕戀》劇照。
回到影片中,我們也能清晰地看到,正如約瑟夫·奈所說的中美之間深厚的互相依存關系。在烽火連天的抗日戰場上,中國人不僅拯救了美國大兵,還讓美國大兵感受到了中國人的人性之美之善,讓美國大兵不僅愛上了壯美的黃河,更愛上了深厚博大的中國文化。反過來,中國人也會喜歡上爵士樂,也會在馬克·吐溫或威廉·福克納筆下欣賞密西西比河的美景。
筆者注意到,當年《黃河絕戀》上映之時,恰是中國加入WTO之前,中國正以更開放的姿态擁抱世界,并讓世界在平等、合作、互利、共赢的基礎上,分享中國的發展成果。
而對中美關系,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寬廣的太平洋兩岸有足夠空間容納中美兩個大國。”
(紅網·燃青年工作室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