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要經常使用快捷鍵,這樣能進步效率。
常用的快捷鍵是:+(放大),-(縮小),v(移動),c(切刀),x(變速),L(快放),ctrl+K(載切),ctrl+M(輸出視訊),ctrl+alt+M(輸出音頻),ctrl+alt+shift+M(輸出圖檔),F9(字幕),ctrl+S(儲存),M(軌道選擇),按SHIFT+多個片斷(同時選擇不相鄰的視訊片斷),shift+del(波紋删除),ctrl+D(預設視訊轉場),ctrl+shift+D(預設音頻轉場),按住ctrl後從素材視窗中往時間線上拖素材後新素材能插進進來,時間線上右擊素材選幀定格(适用于片尾畫面的定格,定格的畫面可随意拉長“按X鍵”)
2、素材的導進
一般的方法是在素材庫中輕按兩下滑鼠左鍵,導進素材,也可最小化PR視窗,在硬碟上找到素材後,拖進PR的素材庫的視窗放開滑鼠(類似于PS,不過比PS多了一步,自己體會吧)
3、在打開的工程檔案中導進以前的工程檔案
有時我們需要另一個工程檔案中的素材的已設定好的濾鏡,比如掃光(shine),要重新設定參考,我們可以導進以前的含有設定好的shine的工程檔案,直接複制屬性即可。
4、多用時間線嵌套,特别在在遮罩的使用,以及多層圖像需要相同的動作時使用,(如給一個視訊加個框,讓框和視訊同步運動)我們隻要設定一個動作就可以了
5、Premiere2.0打開6.5的工程檔案時,在導進新的“參考”AVI格式的視訊檔案時(其他格式的似乎沒事),要留意是否會出現波紋,檢查方法是:1、在時間線上播放,按空格暫停,看運動物體邊沿是否規則。2、用方向鍵一幀一幀的移動,看運動的物體的邊沿是否正常。
6、輸出:
(1)挂CP2輸出時,假如是DVD,要把天生的檔案選擇在分區格式為NTFS格式的磁盤,假如你的視訊不超過60分鐘,而你選擇的是2小時,他的碼率依然是9100;
(2)假如是要輸出VCD,在CP2的進階輸出裡看一下視訊大小,把自動分段的那項選大點(預設是650M分段)不過他顯示的大小大于實際壓出的容量,否則一段視訊要分成兩段了。
(3)輸出前檢查視訊是否在工作區内,(避免少壓或多壓)7、序列圖檔的導進:
習慣上我們在導進序列圖檔時,選中第一個檔案,把下面的勾選中,能把序列圖檔當作一段視訊導進,但這種視訊有種種弊端,如是不能變速,隻要你一變速,在壓縮時就輕易出現“影片編碼錯誤",(假如你不想改變序列素材的速度,這樣導進也可),最好是按圖檔導進,建立立一個時間線,把圖檔的預設時間設為一幀後導進這些圖檔,把這個建立立的時間線做一虛拟素材使用。
8、當用高版本打開低版本的工程檔案時,由于版本不同,有些濾鏡的使用方法及功能也不一樣,,比如:低版本“軌道遮罩鍵控”和“幾何變換”的聯合使用做出的效果,你在2.0中就做不出。
9、圖檔的導進
導進的圖檔不要太大,可以在PS中先改成720*576的尺寸後在導進,避免壓縮出黑屏,假如太大,PR導進慢,預覽也慢,甚至壓縮出現黑屏(也可能是我的機器檔次低,我的是雙核2.86,1G記憶體)
10、有些16:9的素材被導進在4:3的項目時,先在時間線上選中素材,右鍵位選按比例放大至滿屏,假如人物被拉長就把高改為75,長不變為100;(這樣做的目标是避免人物變形或兩邊缺少圖像)
11、硬碟錄影機素材導進後要把每段的結尾處切掉一點,以免壓縮出現程式錯誤。
12、字幕模闆儲存的位置:
X:\我的檔案\Adobe\PremierePro\2.0\Templates(自己設計的字幕可以儲存為字幕模闆,以備重做系統後丢失,但假如字幕中帶有圖檔我沒試過,不知道圖檔儲存在何位置。)
13、按住ctrl鍵在素材上可為音量或透明打關鍵幀
注:所有關鍵幀timeline時間線上操做:
ctrl+a:全選
ctrl+c:拷貝
ctrl+v:粘貼
ctrl+shift+v:将拷貝的剪輯适合粘貼到其它剪輯中
ctrl+alt+v:将拷貝的剪輯中的某一屬性粘貼到其它剪輯中
+、-:時間機關縮放
\:全部素材顯示。
v:移動剪輯工具
c:剪切、多層剪切
n:剪切掉出進點{、}工具
z:時間機關放大鏡工具按alt縮小
h:平移觀看時間線。
空格鍵:播放或停止
j:倒放
ctrl+r持續時間
ctrl+shift+r:速度
按住shift在導航器中移動滑鼠可實時找到某一剪輯。
m:選擇并移動、虛拟剪接、單層全部位移、多層位移
homeend到全部剪接的開頭與結尾
pageuppagedown或是ctrl+shift+左右鍵:時間線到每一個剪接的開頭與結尾
ctrl+t:修整模式可在monitor(螢幕)中實時修整剪輯的出進點并帶漣漪模式(随着
剪輯的縮放這個剪輯後面的檔案随着後移或前移)。
左右鍵:向前向後一幀
shift+左右鍵:向前向後五幀
ctrl+點選片斷:多重選擇
按住ctrl+shift+alt:帶标示百分量的視、音頻減弱工具
按住ctrl+alt移動視、音頻鎖定變為暫時解鎖
shift+alt移動解鎖的視、音頻剪輯後出現鍊式圖示,點選滑鼠重新編組鎖定視、音頻。
ctrl+shift+alt+左右鍵:以五幀的變量改變剪輯的出進點但剪輯長度不變。
alt+倒退鍵:漣漪模式删除剪輯
按住alt:在剪輯層前後出現代箭頭的E在螢幕中出現漣漪模式的外劃幀
tab:隐躲轉場之類的。。。。。
t:打開剪輯
io:設出進點
qw:到出進點
dfg:清除出進點
标記:(選中剪輯)ctrl+alt+(0-9)
ctrl+左右鍵或ctrl+(0-9):尋找标記點
ctrl+shift+alt+c:清除選中剪輯全部标記點。
在ab軌中将時間線拖到兩層之間ctrl+d鍵出現預設轉場(淡出淡進)
輕按兩下轉場擊進設定按住shift移動滑鼠客将轉場出進點定格為同一轉場畫面方式
...........................................................
ctrl+tab出現monitor(螢幕)欄
,将剪輯以漣漪模式插進timeline軌道
.将剪輯覆寫插進timeline軌道。
..............................................................
字幕快捷鍵
f9:字幕快捷鍵
shift+左右鍵:在插進光标前後一個一個字選擇
shift+上下鍵:向上下一行一行選擇
alt+上下鍵:行距一個機關調整。
shift+alt+左右鍵:字距五個機關調整
alt+左右鍵:字距一個機關調整。
shift+alt+上下鍵:字距五個機關調整。
ctrl+alt+左右鍵:字型以小機關數目縮放
ctrl+shift+alt+左右鍵:字型以大機關數目縮放。
w:白背景
b:黑背景
。。。。。。。。。。。。。。。。。。。。。。。。。。。。。。。。。。。。。。。。
f3導進
f5f6采集與批量采集
f8輸出影片
pr技巧
為何有些片子僅僅是硬切而已,但卻看起來很流暢,其實一個片子的流暢與否與使用了多少轉場特技沒有關系,電影中的剪輯方法無非是
1硬切、2疊化、3淡入淡出
很少使用一些稀奇古怪的轉場。 但是能夠達到讓你根本不注意這些細節而被情節所吸引,這就是剪輯的精髓所在:用畫面講故事。
hqc老師指出流暢的秘訣是動接動,其實這并不是唯一方法,剪輯還有靜接靜、動接靜、靜接動,效果要因片而異,都一樣能剪出很流暢的片子。畫面剪輯其實沒有太多的限制,可以自由發揮,但是有一些準則是不能違背,比如說動接動
1:既然是動接動,那麼畫面就不能是死的(固定畫面),必須要有"推拉搖移跟升降"中的任意一個,如果碰上死畫面,到PM或AE等軟體中作推拉!!清晰度雖然有一點損失,但比起損失畫面流暢感來說,要劃算得多。
2:兩個畫面不能是相同景别相似機位(通常情況下,同機位剪輯是大忌,除非你追求特殊效果)
3:不能等畫面運動到落幅才接,(簡單說快定住或定住後)這樣會影響流暢感,很多人以為畫面一定要長到看清楚才行,其實畫面剪輯也是一種調動人想象力的技巧,一個很短的鏡頭因為人的經驗、想象,自然而然的把未表現的内容當成是已表現。
4:動的要有根據。如果是一個人在到茶壺喝水,那麼鏡頭的邏輯關系就應該是:手拿茶壺、開蓋(如果有)、另一隻手拿杯子、倒水、水滿......(基本上正常的規律),如果順序颠倒,這組鏡頭就會看起來别扭。
5:注意節奏。節奏有兩種,
1:所表現的事物的内在邏輯關系形成的内在節奏。這是本來就有的。
2:外加的如音樂、噪聲、 這是人為的、利用外加因素控制節奏。
一條片子不能沒有節奏,所謂流暢感其實就是剪輯中的節奏對人的沖擊帶來的心理影響。呵呵呵呵,講了這麼多,其實這些内容講是講不太明白的,最好能實地示範........大家有興趣就學點理論知識吧......
因半路起家對剪輯理論知之不多,研究了很多片子,發現好的片子的剪輯無論是硬切還是轉場效果,都是信手拈來,沒有定律。而我剪的片子不用淡入淡出,總覺得有跳躍感,可能是心理作用吧,還有就是轉場效果中翻白淡入淡出也用的比較多,但我用起來總覺得很别扭,不知道那方面差了火候,又不知道個是以然。
7:其實也不是太複雜,你有沒有注意好的片子的聲音??這些好片子如果不聽聲音、光看畫面,你是不是也會有跳躍感??我不知道你剪的片子有沒有同期聲,聲音的連續是很關鍵的,有的片子完全靠聲音來貫穿整個情節,可能你的片子加上了音樂、一些現場聲效後會好得多。
另外在前面的基礎上加一條:不能跳軸!! 跳軸通俗地說就是錄影機的機位不能發生混亂。就比如說看足球,你有沒有發現所有的錄影機都在一邊??你想如果全景上中國隊從左向右攻過去,而到了特寫卻看見申思帶球往左沖,然後中景又變成從左向右,再變成從右向左,那這場球賽肯定看暈過去當然,我們做片子遇上這種對軸向要求嚴格的情況不會太多,但是你剪片子的時候如果碰上畫面之間過渡很别扭,但景别沒問題、動作也連貫卻又說不出個是以然,那很可能跳軸了,去找個機位相反的鏡頭吧!!或者到編輯軟體中把畫面水準翻轉(呵呵,碰上有文字之類你就穿幫了)
翻白淡入淡我們一般叫“白閃”,能夠制造出照相機拍照、強烈閃光、打雷、大腦中思維片段的閃回等效果,它是一種強烈刺激,能夠産生速度感,并且能夠把毫不關聯的畫面接起來而不會太讓人感到突兀,是以适合節奏強烈的片子,如果不擇時機亂茫炊岣緣穆移甙嗽?.................噗!噗!噗!噗??---來人啊,把這個拿着閃光燈亂拍的家夥弄走!!
還有一點:閃的時候必須和音樂的節拍相吻合,或者上音效(卡嚓、呼、刷....)
右邊例子是我們拍的一個獨幕喜劇,帶有武打風格(呵呵,拍得好辛苦),講的是一個石商(由本人扮演,穿短衣端褂的那一位哦)會見泰州名臣儲罐,和他比武對詞的一段戲。拍的那天下起了西北雨,把我們急壞了,可轉念一想:專門去搞雨景,還得找消防隊,折騰半天,更何況沒有經費(這個片子才用了100元),老天爺長眼,免費給我們置景,嗯啊好幹脆在雨中拍吧!!這段場景總共14個鏡頭,前面一段描寫石商與儲罐第一次交手,不分上下,接下來用4個空鏡頭(天、樹、草、水每個1-2秒)夾白閃,配合呼呼的音效、還有雨聲,制造出了兩個高手對戰之前緊張、壓抑的氣氛。在這裡白閃的時間大約為閃入:3-5幀,閃出:12-15幀。為什麼要這樣??這是由于人眼的瞳孔對于突發的強烈閃光來不及縮小調整“光圈”,而強光消失後“光圈複位”又有一個恢複期,造成前快後慢的特點,别小看這個,這可是個仿真過程哦另外,這4個空鏡頭無一例外都是固定鏡頭,鏡頭本身反映出的是資訊是“靜”,而快速切換的畫面又賦予了這個片段的速度感,最終制造出了靜中有動、動靜結合的效果,平靜隐藏着一種力量、一股殺機。換了運動畫面,就不一定有這效果好,反正我想象不出來。可見靜接靜同樣可以制造快速眩暈的速度感、壓迫感!!!!
其實剪輯水準和所處環境、經驗很大的關系,再說,剪輯和做片頭不一樣,沒有這麼多的技術東西,人人都可以,是以要提高到一個水準,很快!有好的老師帶,半年就可以剪得很漂亮了!當然,越是簡單,往高層次裡帶的溝也越難邁,剪輯也要經曆一個由簡單到複雜再回歸到簡單的過程,最終嗎 ........剪電影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