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夏朝不存在?大禹後裔的杞國可否證明?

作者:悠悠小典故
夏朝不存在?大禹後裔的杞國可否證明?

杞國位置

杞國國祚延綿一千多年,國君為姒姓,禹的後裔。杞國建國于商朝,其間時斷時續,具體事迹已不可考。自東樓公起,有史料可考地傳了15世20位國君。

杞國是小國,史書罕有記載,《史記》雖有“陳杞世家”記載陳、杞兩國的曆史,但對杞國的描述隻有270多字,而且還特别說:杞小微,其事不足稱述。這樣的小國,在周圍強鄰的壓迫下,被迫屢有遷徙。

杞國雖小,但也有其重要意義,那就是杞國人乃是夏朝王室之後,存有夏禮,是以孔子曾為考察夏朝之禮而到訪杞國。隻是由于杞國文獻也多散失,是以孔子感慨道: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

夏朝不存在?大禹後裔的杞國可否證明?

西周封國圖

杞國曆史

在夏朝時期,杞國就已存在,與同為婁姓封國的缯國為鄰,國君皆為大禹後裔。

據《大戴禮記少間篇》記載,商湯擊敗夏桀滅亡夏朝之後,将夏王室姒姓的一些遺族遷到了杞(今河南杞縣)。但後來曾數次廢掉杞國封号。杞國的存在也得到了殷商甲骨文的證明,武丁娶了一位杞國的女子(婦杞)為妻,是其六十多個妻子之一,當時,杞被冊封為侯爵,甲骨文蔔辭有杞侯的字樣。而在商纣(帝辛)時,蔔辭上也有:“壬辰蔔,在杞,貞:今日王步于商,亡災”的字樣。

在周武王滅商之後,尋找大禹的後裔,結果找到了東樓公(大禹第36代孫,婁雲衢),便封他到杞地,延續杞國國祚,主管對禹的祭祀。同時把舜的後人封到陳國,主管對舜的祭祀。從東樓公到杞謀娶公,《史記》記載共傳四世,其間年份不詳,但謀娶公在位時期,正值周厲王當政,和周武王封東樓公差了二百多年,共經曆了十個周王,以此推算,其間杞國的世系一定有所缺漏。

夏朝不存在?大禹後裔的杞國可否證明?

杞國遷徙圖

杞國最初大緻在今河南省杞縣一帶,後來由于别國的入侵,杞國被迫繼續向東遷徙。杞謀娶公的時候,将杞國從杞縣遷到了山東。當時,杞國曾先後受到宋國、淮夷、徐國等勢力的攻打,無法在河南立足,隻得暫到山東滕縣附近的邾國避難,而後遷徙到到新泰一帶,後又遷至昌樂、再至安丘一帶。

夏朝不存在?大禹後裔的杞國可否證明?

杞國皇城頂遺址

公元前646年,杞成公在位時,将杞國遷到緣陵(今山東昌樂縣)。魯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年),齊文公又把國遷到淳于(今山東安丘縣)。杞國弱小,又夾在齊、魯之間,常被侵擾,魯國就借口杞君不敬,多次伐杞、入杞、侵占杞田。

杞國為求自保,便和晉國結盟。公元前572年魯國正卿季文子做媒,将杞桓公之女杞女嫁春秋霸主晉悼公姬周為夫人。後來,杞女為晉悼公生下一子,名姬彪,為春秋霸主晉平公。

杞國末年,内政不穩,連續出現國君的弟弟弑君自立的情況。公元前506年,杞悼公死,杞隐公即位,但隻過了幾個月,就被其弟弟所殺,這就是杞厘公。好景不長,杞厘公死後把國君之位傳給了兒子杞愍公,在位十六年後,于公元前471年又被其弟弟所殺,這就是杞哀公。公元前445年,杞國終于在楚惠王的進攻之下亡國,杞簡公成了末代君主。

《史記》中記載杞國事迹不多,基本上隻是叙述國君的世系,其所提到的杞國事件,唯有這兩件兄弟相殘之事。商王朝時的杞國君主已不可考,周朝時期杞國國君世系較全,現公認能考證出來的有二十位國君,自杞東樓公始,至杞簡公終,基本父子相繼,偶有兄終弟及。其中杞武公之前四位國君在位具體時間不可考,并且其間很可能還有缺漏。杞武公之後的君主在位時間都有記載,其中最長的是杞桓公,在位共七十年,最短的是杞隐公,在位僅數月,便被弟弟殺死篡位。

夏朝不存在?大禹後裔的杞國可否證明?

杞國國君世系表

杞國國君的爵位,雖然《史記》皆記載為公爵,但實際上爵位卻有變化。周武王時封杞,拜為列國,待為上公,禮遇極隆。東周平王東遷之後,周王室衰落,杞國封号逐漸被貶,在《春秋》等史書中,杞國國君時而被稱杞候,時而被稱為杞伯,甚至被稱為杞子。新泰等地出土的杞國青銅器銘文上有杞伯每亡的标記,可以證明杞國爵位曾降至伯爵。

考古遺存

夏朝不存在?大禹後裔的杞國可否證明?

杞國故城遺址

目前為止,發現的杞國的考古證據不多。有六塊殷墟甲骨文中提到了杞侯或杞地,可作為商朝杞國存在的證據。而在杞縣,目前尚未找到杞國遺存,縣城中曾有後人建的東婁公廟,祭祀杞國開國君主東婁公(東樓公),該建築在1949年後也已被拆毀。在山東新泰,清朝的道光和光緒年間曾出土過一批杞伯每亡所做的青銅器,2002年在新泰周家莊又發現了杞國的貴族墓葬群,證明新泰曾是杞國所在地。另外,在1962年,武漢市文物商店曾收購到一件杞伯每亡的簋。在1966年,山東滕縣出土了一件每亡的鼎。

夏朝不存在?大禹後裔的杞國可否證明?

杞國東陽樓式

杞縣城,古稱“雍丘城”,是杞國的都城。杞在這裡立國1000餘年,它在這裡留下許多文化足迹。東樓公的後裔以樓為姓,樓、婁、杞等姓氏皆源于此。在杞縣境内有衆多的夏、商、周文化沉積。

杞縣境内古多杞柳,夏商為中原古老方國,西周稱杞國,秦置雍丘縣,五代改杞縣。縣因古國名,國因柳名。

夏朝不存在?大禹後裔的杞國可否證明?

杞人憂天

《列子﹒天瑞》中所說的杞人憂天的故事,就發生在杞國。該成語雖說往往用來形容庸人自擾的無謂擔憂,但也有人認為,這和杞國多經磨難而造成的國人憂患意識有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