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建築的活化利用是城市更新中的一個難題。東南大學建築學院教授汪曉茜形容這是“戴着鐐铐跳舞”。在南京,曆史建築的活化利用呈現出不同的方式。
大校場機場瞭望塔未來會以小型圖書館面貌呈現
這棟小樓是南京大校場機場瞭望塔,中心大約兩層樓高。大校場機場曾經是中國設施最好的飛機場之一,1929年建成以後,一架架飛機曾從旁呼嘯而過,它承載了幾代南京人的記憶。一座老廠房則是第二機床廠大廠房28号樓。機床廠前身是1897年始建的江南銀元局,如今已經有100多年的曆史。曾經荒廢的廠房變成了創意創業園區國創園,還剩下28号樓暫未使用。

南京規劃局供圖
而大校場機場瞭望塔未來會以一個小型圖書館的面貌呈現。方案對曆史建築原狀擾動較小,建築本體的曆史風貌得到較好保持。瞭望塔所在地塊位于南部新城核心區,拟打造為TOD站城一體化開發導向的城市文化客廳。
首都大戲院變身民國電影的展示平台
今年年初,在經過五年打造後,占地面積4.69萬平方米的小西湖曆史風貌區正式開街,笑迎八方來客。這一形成于明清、曆經六百年風雨滄桑的南京老城南曆史街區重獲新生,成為全國城市更新的優秀案例,變成新晉網紅打卡地。
位于夫子廟貢院街84号的民國建築首都大戲院在“修舊如舊”中“複活”了。該建築修繕後不是恢複“戲院”功能,而是被規劃成了首都大戲院舊址博物館,作為民國電影的展示平台,陳設相關文物資料。
“與普通建築相比,曆史建築在改造中要遵守保護要求,面臨諸多條條框框;而與以保護為主的文保機關相比,曆史建築的保護級别相對更低,而且數量很多,非常需要活化利用。”既要保護,又要改造,如何保持兩者平衡,放在具體的建築上往往頗具争議。這讓曆史建築往往成為“燙手山芋”,有的産權機關并不願意接受這一“勳章”,甚至避之不及。曆史建築到底有多少種打開方式?“我們不希望曆史建築全部變成同一種模樣,比如都變成博物館,我們希望它們能在結構、風貌等方面得到保護的前提下,變得各式各樣,真正地‘活’起來,形成自己的特色,變成南京的城市文化地标。”南京市規劃資源局名城處處長王昭昭說。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徐媛媛
校對 王菲
來源:紫牛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