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湘江雨霁圖
Riverscape after Rain
《湘江雨霁圖》是明代畫家夏㫤的畫作。題詞并簽名,兩枚藝術家印章,一枚收藏家印章,跋由李戴(1531-1607)、祝世祿(1539-1610)、 沈宗骞(1736-1820)所作的《古卷》,共九印。
此畫描繪一方峻峭的湖石後邊數竿風竹迎風招展,枝葉飒爽,風趣巧拔,所畫偃仰濃疏,都甚得宜,生動地表現出風竹飄舉搖曳的姿态。墨竹用筆,參入書法筆意,竹葉猶如草書,點劃紛披,以濃淡虛實相生的墨色,表現出陰陽相背和前後參差的空間感。夏㫤畫竹幾乎不見複筆,正所謂:“落墨即是。出筆便巧。”此幅作品更是筆法勁利。
作品細節Details of artwork
夏㫤(同昶chang)(1388—1470),明代畫家,字仲昭,号自在居士,又号玉峰。江蘇昆山人。由于元末的戰亂,夏的父親不得不随舅家“朱”姓,是以夏亦一直冒姓朱,名昶,後其自奏“複姓疏”,恢複其本姓夏,明成祖朱棣看到其名“昶”為“日旁永”,便說,“太陽麗天,‘日’豈可從旁,宜加‘永’上”,故而更名夏㫤,字仲昭。張大複在《梅花草堂集》所雲:今文日之上永,自公(夏)始也。永樂十三年(1415)以進士翰林為庶吉士,至永樂二十年為中書舍人,永樂二十一年由楊榮薦入文淵閣。至宣德六年(1431),因其品格直正,轉為吏部考功司主事。
明代吏部為六部第一,下設四司。其下之文選司、考功司為最具實權之處,此時夏㫤僅為正六品主事,實權卻不可小觑。正統十三年(1448)年升為瑞州知府。四年後年改太常少卿,天順元年(1457)升為太常卿,此時夏㫤已七十歲,乃于此年緻仕還鄉,共在朝廷任職四十餘年。晚年緻仕後在吳地與杜瓊、劉珏、沈周、吳寬等有交往并有文會活動。畫竹時推第一,名冠當朝,馳域海外,有“夏卿一個竹,西涼十錠金”譽稱,又有俗諺雲:“林良翎毛夏㫤竹,嶽正葡萄計禮菊。”張甯《方洲集》卷五“夏仲昭萬竹圖為師知縣題”雲:“昆山老叟仙中人,清河灑落無塵埃。平生富貴不足道,筆端造化回陽春”,既表現了夏㫤寫竹氣格的清雅脫俗,也表明了其整體畫風的明淨祥和。
豎版全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