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明大使談中歐關系:沒有任何一個理由互為對手

張明大使談中歐關系:沒有任何一個理由互為對手

海外網11月15日電據中國駐歐盟使團微信公衆号消息,2021年11月10日,中國駐歐盟使團團長張明大使接受英國《金融時報》布魯塞爾分社長山姆·弗萊明(Sam Fleming)和記者安迪·邦茲(Andy Bounds)專訪。部分實錄如下:

金融時報:顯而易見的是,如果您同歐洲議會議員就此(指中歐投資協定擱置一事)交流,會發現他們的觀點大相徑庭。他們會說,批約程序受阻不是歐方而是中方造成的。他們認為,在中方對歐洲議會議員和下設委員會實施制裁的情況下,完全不可能繼續推動批約程序。是以我想知道,除了呼籲歐方采取行動之外,中方還願意做些什麼以打破僵局?

張明:中方對于這份檔案的态度沒有任何變化,而且從這份檔案達成到今天,中方有關部門一直積極從法律、文字等方面為最終批約做相關準備工作。可以說中方不存在障礙,現在的障礙在歐方一邊。

談到制裁問題,此次制裁發生在半年前。制裁是歐方單方面發起的,實際上是一個單邊行動,沒有任何國際法依據。關于制裁所針對的事和人,歐方沒有和中方溝通過,也沒有拿出實實在在的證據。是以,中方認為這樣的制裁是不可接受的。我們一貫反對類似的單邊制裁,因為它沒有國際法依據。

中歐之間不是沒有問題和分歧。幾十年來,雙方有一套十分成熟的做法,通過溝通交流去解決問題。一時解決不了,可以管控好分歧,但不能動辄訴諸單邊霸淩和強制行為。

我想這次制裁事件本來是可以避免的。我記得在今年二、三月份,制裁發生之前,中方在布魯塞爾、在北京、在歐盟成員國的首都,苦口婆心做了大量工作,目的是勸說歐盟夥伴回歸溝通交流的管道解決分歧,而不要去訴諸單邊手段。但是很不幸,歐方夥伴沒有聽進去,還是訴諸了這樣無端的做法。

中歐關系已經發展了40多年,從一個較小的體量發展到今天這樣具有全球影響力、内容豐富、惠及雙方人民的雙邊關系,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既然我們完全可以循着這種成熟的做法推動雙方關系發展,并管控好分歧,為什麼要訴諸這種對抗的手段?可以說,這是冷戰後30多年中歐之間第一次發生這樣的事情,是以我認為它本不該發生。

究其緣由,恐怕要追溯到2019年3月歐方出台的對華政策檔案。它給中歐關系做了一個新的定位,就是夥伴、競争者和制度性對手。中方始終不認同這樣的定位,因為把夥伴當成對手,就難免使雙方的合作出現大的問題。其實,歐方夥伴可以靜下心來反思一下,這一新的三重定位出台已接近三年時間了,它給中歐關系帶來了什麼?給歐洲自身利益帶來了什麼?又給我們這個世界帶來了什麼?

中歐作為國際社會的重要力量,我們有一百個理由去合作、去成為夥伴,沒有任何一個理由互為對手。如果以夥伴待人就會雙赢,也給整個世界帶來利好。如果以對手待人,結果就是雙輸,也會給世界帶來損害。

總之,我認為,歐方對華發起制裁是一個錯誤。中方對于推動中歐關系發展的意願沒有變化,對于中歐投資協定這份檔案的态度也沒有變化,願意和歐方攜手合作,積極探讨盡早批約的方法。

來源: 海外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