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1月13日,我國“空調一哥”格力電器(簡稱“格力”)公布了今年“雙十一”的戰績——空調零售額超30億,位列全網第一。随着旗下空調産品在消費者心中占有一席之地,格力多年來還堅持對工業空調領域加大研發,例如給核電站裝上空調,打破了外資企業在這一領域的壟斷地位。

據一财報道,2015年8月,格力研發的自主研發的核電制冷裝置“中國芯”——“百萬千瓦級核電水冷離心式冷水機組(定頻)”,拿到了我國科技專家頒發的“國際先進”認證。這一裝置的“問世”,是我國在核電制冷領域的重大進展,也打破了外資企業在我國“一家獨大”的境況。
對此,格力電器“總舵主”董明珠曾指出,由于研發成本太高,格力在這一塊業務并不賺錢,但是大家都知道這是必須要做的事情,格力不會為此追求盈利。
作為我國空調市場的制造巨頭,格力從1998年就看到我國核電水冷系統被外國企業霸占的局面。為了早日實作突破,格力耕耘将近20年,潛伏在大型制冷系統裝置這條賽道上,在專用雙級離心壓縮機,用串列葉片回流器、微軸向力轉子等零部件裝置取得創新,随後順利獲得了技術專利。
據悉,格力自研了我國第一台“大型離心機”,打破了美企在大型商用空調市場的“技術壟斷”,也标志着中國力量在中央空調領域的“崛起”。從此,格力拿到了我國多個核電站反應堆配套項目的“敲門磚”。就在2015年10月,格力中标國核壓水堆示範項目。此後一發不可收拾,分别在2016年、2020年成為國有大型核電項目的元件供應商。
日媒此前公布的資料顯示,在2020年全球家用空調市場,格力以超20%的份額登頂空調霸主的寶座。然而,相比競争對手美的,格力因為“整太多副業”——包括開拓造手機、造晶片、搞機器人以及進軍汽車産業等,遭到外界質疑“不務正業”。
從2014年開始,格力就野心勃勃地提出了“多元化”發展政策,立志要成為我國“先進制造商”,而其背後也凸顯了格力對于未來營收增長的未雨綢缪。畢竟一時“賣空調”可以掙大錢,卻不是長久之計,尤其是我國空調市場已經接近飽和,新增需求有限,加上還有海爾、奧克斯等競争對手“争奪蛋糕”。
然而,格力的多元化增長說得好聽,卻似乎不值得市場投下“信任票”。根據格力2020年釋出的财報資料,空調仍然占據了營收的大頭——占比接近70%,制造裝備闆塊隻貢獻了不到0.5%的營收。說的直接點就是,執行6年來,格力的多元化政策進度太慢,搞副業仿佛搞了個寂寞,到現在還是一家“賣空調”的企業。
文 |廖力思 題 | 黃紫镓 圖 |盧文祥 審 |呂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