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澤巨
外孫女快滿三歲了,我因忙于瑣事,一直沒有集中一段時日帶她陪她。今年春節前後,終于擠出了一段時日。元月19日從常德到長沙帶她陪她,一晃就到了第40天;從除夕(元月24号)開始響應地方政府關于抗擊新冠肺炎居家不下樓的号召,蟄居樓上住宅也有了35天。 幼童時代的孩子,幾乎每天都在成長,每天都會留下進步的足印。上次見她還是去年的暑假,這次見她,發現她有了驚人的進步。除了堅持一歲半以來自己吃飯以外,她穿衣、刷牙、洗臉、洗手都是自己解決,到她的小坐便器拉尿、拉屎也是自己解決。
我要幫助她,她總是說:“我自己來。”吃飯時,她安安靜靜地坐在飯桌邊吃完飯菜,還把自己吃飯的小碗、小蝶、小湯勺、小筷子送到廚房裡。我要幫助她取衣服、襪子、鞋子、臉巾、澡巾、牙膏、牙刷、臉盆、澡盆,她總是說:“我自己來。”然後帶我到放她這些東西的櫃子裡自己找出來。她用國語說話,慢條斯理,不慌不忙,甜蜜、悅耳的童聲令人陶醉。女兒驕傲地對我說:“我帶娃比你帶的好吧。”當年我帶女兒,總愛包辦,幫她穿衣、洗臉、喂飯、拿坐便盆,一直到她快滿八歲時,給她喂飯喂到人前人後,飯菜變得冰涼,有時從住宅追到大街上。今天看外孫女這些表現,倍感欣慰。
我帶外孫女,每天早晨七點起床,幫她和自己做早餐,早餐後陪她做遊戲,在客廳跑步,給她講故事,中餐後我們都要睡覺,醒來後我陪她做遊戲、剪紙、在客廳跑步,晚飯後有時陪她看央視《新聞聯播》節目或做遊戲,睡前必須講故事。晚上10點前她睡着後,我看書、寫作、洗漱,11點上床睡覺。周而複始,天天如此。
外孫女說話較晚,她媽媽即我女兒是滿半歲那天就開始叫“爸爸”,以後慢慢開始說話,外孫女卻在一歲半後才開始說話。可一旦開了腔,就一天到晚說個不停,不斷地問着“為什麼呢?”“你在幹什麼?”每次外婆做的菜如有不同,她就要問:“為什麼不同呢?”吃饅頭,多數人用筷子夾着吃,但外婆用手拿着吃,她就:“你為什麼拿着吃呢”?看央視《新聞聯播》,播到習近平總書記要求用“科學方法”抗擊新冠肺炎,她馬上問:“什麼是科學方法呢?”
除夕的那天晚上,她媽媽給她穿上了她最喜歡的古裝銀灰色連衣裙,并破例打開了電視機。她發問了:“為什麼給我穿裙子呢?為什麼給我看電視呢”?她媽媽說:“要過年了,獎勵你。”她馬上登上跑步機,把它當作舞台,用手當話筒,當起節目主持人來:“觀衆朋友們!大家好,今天我給大家表演節目。”接着演唱了《我和我的祖國》《童年》和湖南花鼓戲《補鍋》唱段,唱完後還說:“謝謝大家!”她媽媽趕緊給她拍了視訊。 外孫女走路也比較晚,當年我女兒即她媽媽快滿10個月時,經過幾天扶椅試走訓練,就會獨立行走。外孫女出生後,我們有意讓她多爬少走,滿11個月了還不能走路。帶她到省兒童醫院檢查,醫生說:“不正常,馬上訓練她走路。”回家後我就牽着她在客廳的爬行墊上學習走路,不料她甩掉我牽她的手,馬上就開始走起來。從此天天獨立行走。
去年11月,她曾随媽媽、外婆去三亞市旅遊,我現在問起,她睜大圓圓的眼睛,用手比劃着,說:“飛機上好多人喽!飛機飛得好快啰!”在飛機上吃了什麼,她記得清清楚楚。說到見海:“大海好大哦,我和媽媽遊泳了喽,穿的救生衣喽。”她外婆講到一件事,在三亞時給她購買椰子果吸食椰汁,她提出要買黃皮的,外婆問她為什麼,她答:“綠皮的,外公給我買過了。”我給她購買綠皮椰子果,還是那之前10個月在長沙的事,那時她剛滿兩歲;想不到,她還記得一清二楚。
她媽媽和我先後給她講了100多本卡通畫故事,雖然她不識字,但每本故事的主要人物和情節她都記得。我給她脫離書本講故事時,說起書中的人物與情節,她立即跑到書架上找出登載該故事的那本書。她玩剪紙,說要寄給洋芋先生,我問:“洋芋先生是誰呢?”她馬上從書架上找出叙述小豬佩奇給洋芋先生寄出繪畫作業故事的書;我講到某本書的人物與另一本書的人物命運相似,她就要找到另一本書作比較,例如我講《田螺姑娘》中的謝瑞是個孤兒,她馬上找來《百靈羽衣》中的阿壯來,說:“他們都是孤兒”。
2月6号,我全天帶她陪她已達19天,她外婆問她:“誰是你的心肝寶貝?”她脫口而出:“媽媽、爸爸、奶奶、爺爺、外婆。”她外婆又問:“外公呢?”她毫不遲疑地答道:“外公不是。”次日我親自問她:“外公是你的心肝寶貝嗎?”她答:“我沒說。”我問:“為什麼不說呢”?她搖搖頭:“那太難了。”直到2月12号她才準許我是她的“心肝寶貝”。
40天帶她陪她,我又有了比帶自己女兒更新的感悟。小孩的生活自理能力,一歲起就可逐漸培養;小孩兩歲之後,就可開始帶她外出旅遊,多看多聽新鮮事物。我女兒四歲(1990年)開始,我和她媽帶她到全國著名城市和風景名勝區旅遊,那時在旅遊景區很少看到父母帶孩子旅遊的情景,是以我自诩是“中國父母帶孩子旅遊的先行者”。但我一直覺得不能再早,但從我外孫女情況來看,小孩從兩歲開始就可頻繁帶着外出旅遊,孩子記得住。
40天帶陪外孫女,我的一個固有觀念得到強化。家有幼年、童年、少年的孩子就有生機勃勃,就有熱氣騰騰,就有希望燦燦。擁有子孫後代,那是人生一大幸福,就像太陽每天在西邊落下翌日又在東邊升起,就像坐上一輛行駛崇山峻嶺中的列車,雖然經常進入黑暗的隧道,但短暫的黑暗過後就是耀眼的陽光。(2020年3月寫于開福)
[責編:鄧正可]
[來源:新湖南用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