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呂巷鎮幹巷社群幹溪街258号,
矗立着兩棟民國時期的建築。
經過重新修繕後,
這裡化身為金山區非遺保護中心,
裡面别有洞天。
走,
一起去瞧瞧~
西側的徐召來宅,是當地人士徐召來所建,面寬5間,上下共10間,建築面積561平方米。這是本區儲存較好的民國時期的中式建築,局部又融入了諸如彩色雕花玻璃及拱形窗等西式建築元素。
10個房間,被劃分為卧室、廚房、客廳等空間,通過實物、圖、文、多媒體等多種形式打造出沉浸式體驗場景,展示了金山區42個非遺項目,包括金山農民畫藝術、上海黃酒傳統釀造技法、楓泾丁蹄制作技藝、小白龍信俗、上海田山歌、亭林腰鼓、土布紡織技藝、朱泾花燈會、上海米糕、金山絲毯織造技藝、金山嘴漁村生活習俗、金山堰菜烹饪技藝、土布染織技藝等特色非遺項目。
東側的幹氏宅,是本區現存的最有特點的近代中西合璧式建築,合院式布局,建築面積574平方米。建築立面正中上、下層有科林斯式柱子、拱券;窗戶上方飾有三角形花式窗楣。這裡将不定期開展非遺傳承教育訓練活動,進而實作非遺保護與活态傳承。
金山區非遺保護中心負責人徐凱表示,金山區非遺保護中心是保護、展示和傳承金山區曆史文化遺存和活态文化存在的非遺文化客廳。“通過多樣化的方式,讓群眾認識非遺,了解非遺,愛上非遺,進而實作‘人民的非遺,人民共享’。”
END
來源:i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