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陳明仁起義後,表示要打仗立新功,主席為何沒同意?顧慮有哪些?

作者:帥克品讀曆史名人

1949年8月4日,程潛和陳明仁率長沙綏靖公署、第1兵團部和3個軍、3個保安師共7.7萬餘人在長沙鄭重宣布起義。長沙随之和平解放。

對于程潛、陳明仁率部起義,毛澤東主席極為重視。早在起義之前,針對陳明仁在三戰四平時,曾與林彪的東北民主聯軍打得異常激烈殘酷,對于共産黨是否能夠完全了解和寬恕他,心裡并不吃底的實際,毛澤東主席專門委托章士钊轉話給陳明仁:“當時,陳明仁是坐在他們的船上,各劃各的船,都想劃赢嗎,這是理所當然的,我們會諒解。隻要站過來就行了,我們還要重用他哩!”

陳明仁起義後,表示要打仗立新功,主席為何沒同意?顧慮有哪些?

對于起義過來的國民黨軍著名将領,毛澤東主席在對待和使用上常有驚人的大手筆。特别是這次對待程潛、陳明仁的起義部隊,毛澤東主席更是破格對待與重用。

盡管程潛、陳明仁初始宣布起義時,部隊尚有七八萬人,但經過白崇禧的策反,起義部隊跑了不少人,還剩下三四萬人。對于這些起義部隊,毛澤東主席給了一個正式的兵團番号,即21兵團。整個兵團轄2個軍6個師。

應該說,對于陳明仁的三四萬起義部隊,毛澤東主席能夠給一個完整的兵團建制番号,并依然任命陳明仁為兵團司令員,這在常理是難以想象的。它充分展現了毛澤東主席對陳明仁和起義部隊的高度重視和信任。

不僅如此,毛澤東主席還特别向四野司令員林彪交代:“在該兵團編整及紀律做得有些成績的時候,給他們補充一批人槍”,“大約一年以後,如該兵團表現好,而我們的地方部隊,例如獨立師團等又可以集中時,可以考慮編一個軍加入該兵團,使陳明仁有3個軍”。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陳明仁深為毛澤東主席的這種胸襟、氣度、信任所深深感動。建國前在北京參加政協會期間,他多次向毛澤東主席表達了“去前線打仗立功”的想法。

按說,作為剛起義過來的國民黨軍進階将領,陳明仁便能提出去前線打仗立功的想法,這是非常了不起的,也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我們看,整個解放戰争國民黨起義過來的将領并不少,但起義過來,并能率領一個整建制的兵團馬上去轉過來打國民黨軍,這并沒有先例,一般的人也很難做得到。

對于陳明仁的想法,毛澤東主席雖然表示贊賞,但并沒有同意。原因是主席有更深一層的考慮。

陳明仁起義後,表示要打仗立新功,主席為何沒同意?顧慮有哪些?

其一,部隊不整齊。陳明仁的部隊,原都歸華中“剿總”司令白崇禧節制。部隊起義後,被白崇禧來了個釜底抽薪,經過他的反動宣傳及大力度的策反,部隊又逃走了不少,有好幾萬人。這使得陳明仁的起義部隊,此時雖是号稱一個建制的兵團,但滿打滿算也就三四萬人,既不充實,也不整齊。此時,要這樣的一個建制并不整齊的兵團上前線去打仗,顯然并不是一個明智之舉。

其二,思想不統一。陳明仁雖是率部起義,但并不能說明這些部隊全部在思想上轉過彎來。事實上,要這麼多人一下子轉過彎來也是不切實際的。之前被白崇禧策反逃走不少人便是明證。有些人是在共産黨軍隊摧枯拉朽的大攻勢下不得不起義的,有些人是在心底間還是帶有一定的觀望成分的,甚至不排除起義部隊中還夾雜着極個别的反動分子。有鑒于此,在這種思想并不統一的情況下,讓他們去前線打仗,并不十分托底。特别是再次逃走的問題不可小視。

其三,部隊未整訓。通過解放戰争改造國民黨起義部隊的實踐看,起義過來後,必須要進行一個全盤的改造和整訓。包括派入大批的政治從業人員,包括開展大量的思想政治工作,包括進行我軍戰略戰術的傳輸與幫帶,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和動作。也就是說,把一支國民黨的起義部隊,完全改造成共産黨的軍隊,非需要大力度的整訓工作不可,非需要一個時間過程不可。

顯然,毛澤東主席的考慮是客觀的、是全面的、是正确的。

但盡管如此,毛澤東主席并沒有把陳明仁上前線打仗的事說死。他在給林彪的訓示中進一步明确道:陳明仁的部隊“在作了初步整訓之後,如有作戰機會,上前線打幾仗是很好的。此點亦請你們注意,有可能時,讓其參加一二次作戰”。

透過毛澤東主席對待陳明仁想上前線打仗之事,我們又領略了偉人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的一面,知人用人大手筆的一面,讓諸多國民黨軍起義将領心悅誠服的一面。

陳明仁起義後,表示要打仗立新功,主席為何沒同意?顧慮有哪些?

主要參考文獻:《建國以來毛澤東軍事文稿》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