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凡提起二戰提起酒,人們的腦海裡總是會冒出一大堆胡子拉碴的俄羅斯大漢,一口氣一仰脖吹完一瓶伏特加,當即就操起波波沙喊着烏拉就往敵軍陣地可勁的沖鋒,在酒勁上頭腎上腺狂飙的狀态下,那管前路密密麻麻地槍林彈雨、明刀暗箭。
然而在真實的二戰曆史中,除了被禁酒令限制的隻能偷魚雷燃料解饞的鷹醬大兵們,每一個參戰國家都或多或少的給官兵們配備了這種既能緩解壓力,又能驅寒暖身,沖鋒前還能當興奮劑使用的神奇液體。而軍事工業甚至略高于美利堅的德9國,自然也不吝啬士兵們消耗的這點酒錢。
對于酒類飲品的關注度上,德意志人民可是一點也不亞于戰鬥民族,就連啤酒館暴動都能和酒扯上關系。而德國人對于啤酒的喜愛自然早已融入了其民族文化之中,連稱呼都是“液體面包”。根據相關記載,二戰那陣子德軍消耗的啤酒總數量,幾乎能比肩鷹醬們消耗的可樂。單單是1939年的這一段時間裡,德國本土的啤酒消費量就比往年上漲了25%。
酒精度數在35~55°之間的杜松子酒,也是德軍最喜愛的酒類之一,早在二戰之前,以荷蘭或者英國出品的杜松子酒就是德國大量采購的異國酒品中較為常見的類型,該酒入口偏甜好下咽又不失後勁,較為适合德國人的口味,即便在軍隊中也擁有着足夠的擁護者。據說在"巴巴羅薩計劃"開始之後,杜松子酒一度成為德軍的标配酒類,尤其是坦克車組居然擁有明文規定的定量配額。
現如今常常作為雞尾酒的基酒的利口酒,雖然是蒸餾酒但是經過适合德國人口感甜化處理之後,雖然也有中度高度之分,但是和俄羅斯伏特加一類的烈酒比起來,更容易被人當成是一種酒精類飲料。除了啤酒、杜松子酒和利口酒之外,葡萄酒也是德軍士兵們消耗量最大的酒類之一,尤其是克裡米亞葡萄酒最受歡迎,其次就是法國原産葡萄酒。據說在德軍占領塞瓦斯托波爾之後,大量的克裡米亞葡萄酒被征用成為了軍需品,其中的一些精品則成為軍官階層的珍藏。
當德軍占領了烏克蘭蘇聯産糧區之後,勁道火爆的戰鬥民族國酒~伏特加,又成了德軍特殊的後勤補給品之一。一些蘇聯伏特加企業也劃了德軍名下,專門為德軍人通過這種烈酒。不過這種和酒精差不多的烈酒,讓習慣了啤酒、杜松子酒的德軍官兵感到老大不适應。據說,一些德軍擁有喝不慣或者說喝不了伏特加,就找來各類果汁、或者其他酒類與之混合,調制成雞尾酒,這樣的情況在整個蘇聯衛國戰争中時常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