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讀史|輿論報道中的中蘇新約締結風雲

作者:上司文萃
讀史|輿論報道中的中蘇新約締結風雲

1950年2月,中蘇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這是新中國成立初期重大外交成果,即與外國政府簽訂的第一個建立在平等基礎上的條約,為新中國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開啟了大門。然而,中蘇新約的締結卻非一帆風順。

1949年12月6日,毛澤東乘坐代号為9002的新中國第一列專列,開啟了兩個多月的莫斯科之行,國内媒體記者并未随行。當時,國内媒體還處于機構搭建階段,運作體系并未完善,包括新華社都尚未在莫斯科設立分社。如何克服困難,在國際輿論舞台上展現中國聲音,考驗着新成立的紅色政權。

讀史|輿論報道中的中蘇新約締結風雲

△1949年12月16日,中共中央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通路蘇聯,在抵達莫斯科車站時,毛澤東受到蘇聯黨政上司人布爾加甯(右一)、莫洛托夫(右二)等的熱烈歡迎。圖檔來源:中國共産黨新聞網(下同)

親密氛圍營造,難掩地位不對等

12月16日,毛澤東一行到達莫斯科。明面上的出訪理由是與各國共産黨代表團一道受邀參加斯大林七十壽辰慶祝活動,但在中國共産黨最高決策層眼中,與蘇聯簽訂新的兩國間條約是此次出訪最重要的任務。

為了營造良好輿論氛圍,從12月起,國内報刊就開始連篇累牍地向斯大林獻上溢美之詞,稱其為“導師”和“偉大事業的繼承者”,并報道了全國各地組織的各種慶生活動。毛澤東更是精心挑選新中國送出去的首份國禮。蘇聯對新中國上司人首次出訪也相當重視,派到任僅兩個月的蘇聯駐華大使羅申陪同毛澤東一行前往蘇聯,聯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員莫洛托夫、蘇聯部長會議副主席布爾加甯等多位蘇聯上司人到車站迎接毛澤東,并安排毛澤東在斯大林的第二别墅下榻。

斯大林與毛澤東的首次會談,結果并不盡如人意。據在場翻譯師哲回憶,兩個多小時的會談幾乎是斯大林一人獨講,毛澤東隻能偶爾插話。當毛澤東終于引出了中蘇條約問題的話頭時,斯大林立刻接過這個敏感話題,以告知的口吻堵住再談的餘地,說這個條約是根據雅爾塔協定締結的,為了維持世界格局,蘇聯上司人決定不改變條約的任何條款,但鑒于原締約方南京國民政府喪失合法性,可在兩年後就這一點與新中國修約,完善條約合法性。

第一次會談蘇方關于修約态度消極,毛澤東的心情也不愉快。但是,《人民日報》還是在12月18日那天發表了一篇社論,對雙方的會談給予了足夠的評價。社論稱贊說,毛澤東通路蘇聯,“表現了中蘇兩大國人民友誼發展的最高峰”。

12月21日,毛澤東按既定行程應邀出席了斯大林七十壽辰慶祝大會。蘇聯方面特意安排毛澤東在斯大林的身邊就座,并安排中國代表團在十三個外國代表團中首先緻辭。在此期間,新華社陸續播發關于毛澤東出席斯大林七十壽辰大會和斯大林設宴歡迎毛澤東的報道。然而,面對蘇方在形式上高規格接待,但避而不談實質問題的操作,讓毛澤東覺得必須把我方的目的敞明了說。

讀史|輿論報道中的中蘇新約締結風雲

△1949年12月21日毛澤東出席斯大林70壽辰慶祝大會

巧借“西風”,談判峰回路轉

12月24日,毛澤東與斯大林舉行第二次會談。在長達五個半小時的會談中,雙方談了包括越南問題、日本問題、印度問題等在内的諸多問題,可斯大林隻字不提中蘇條約。面對斯大林的回避,毛澤東采取了不露面政策。他先是拒絕了蘇聯提出的去全國遊覽的建議,之後又取消了蘇聯為自己安排的各種參觀和演講,一個人待在下榻别墅裡。

作為新中國的最高領袖出訪社會主義陣營頭号大國,毛澤東的行蹤自始至終都受到了西方媒體的關注。然而,在斯大林的祝壽活動結束後,各國代表紛紛離開莫斯科,外界卻發現既沒有看到毛澤東在蘇活動的蹤影,也沒有聽聞兩國在元首會面之後達成何種協定,更沒有毛澤東啟程回國的資訊。此時,英國路透社發出了一條聳人聽聞的消息,似乎印證了大家的猜測:毛澤東在蘇聯被斯大林軟禁起來了。于是,在國際輿情攪動下,蘇聯陷入被動。

此時,随着國内解放程序順利推進,新中國在外交上孤立的狀态已然松動,出現了在國際上朋友越來越多的新動向。緬甸、印度、丹麥、瑞典和英國等國都準備承認或同新中國建交。眼看中國共産黨上司的紅色政權即将解放全中國、中國國内民族主義情緒高漲,斯大林的立場開始松動;而西方輿論不斷制造捕風捉影的謠言,資本主義陣營頻頻傳出向中國示好的消息,正好成為中蘇結盟的助推劑和締結中蘇新約的契機。

1950年1月2日,蘇聯《真理報》上刊登了一篇有毛澤東署名的文章——《答塔斯社記者問》。很快,國内多家報刊轉載。在文中,毛澤東不失時機地對外發表了他此行的目的:“我逗留蘇聯時間的長短,部分地決定于解決有關中華人民共和國利益的各項問題所需的時間,首先是現有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問題。”這個采訪是斯大林親自安排的,目的是“以正視聽”,毛澤東在中國駐蘇大使王稼祥建議下接受以“答塔斯社記者問”形式在報上公布通路蘇聯的情況,并将中蘇條約問題擺到明面上,給蘇方施加了無形壓力。而對斯大林來說,同意蘇方媒體發表毛澤東的答記者問,就是表明他願意重新讨論條約。

《答塔斯社記者問》見報當天,即1月2日下午,莫洛托夫和米高揚到毛澤東住處談話,詢問毛澤東對中蘇條約等事的意見。雙方初步約定,簽訂雙邊新約。1月2日晚,毛澤東緻電中共中央,通報了蘇聯方面的情況,“最近兩日這裡的工作有一個重要發展”,并明确提出讓周恩來“于1月9日從北京動身,坐火車來莫斯科”。

讀史|輿論報道中的中蘇新約締結風雲

△通路蘇聯期間的毛澤東

雄文迎戰,步調不一陡生波瀾

《答塔斯社記者問》一文發出後,中蘇雙方重新邁向修約談判新軌道。但是,西方并不甘于看見一個強大、團結的社會主義陣營的崛起。

1950年1月5日,美國總統杜魯門正式發表《關于台灣問題的聲明》。僅僅過了7天,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在全美新聞俱樂部發表了一個演講,不僅再次向全世界表明了美國“棄台”的決心,且胡編亂謅地诋毀中蘇正在進行的結盟合作,杜撰未來中國将與蒙古一樣,事事聽命于蘇聯。

1月17日,毛澤東傳回莫斯科。當天,莫洛托夫和維辛斯基就到訪毛澤東下榻處,将艾奇遜的講話稿交給了他,傳達斯大林的建議,即由中、蘇、蒙三方發表一項官方聲明,以駁斥艾奇遜的講話。毛澤東當即表示同意。

1月20日,在周恩來抵達莫斯科的當天,新華社播發了一篇署名時任中國新聞總署署長胡喬木對新華社記者的談話稿——《中央人民政府新聞總署署長胡喬木,本日和新華社記者發表談話,駁斥美國國務卿艾奇遜的無恥造謠》,并全文登載在1月21日《人民日報》的頭版顯著位置。其實,該文是毛澤東于1月18日晚花了一夜時間親自揮筆完成,“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通過艾奇遜的演講和美國前駐沈陽總領事瓦爾德返美後同記者的談話相對照,戳穿了所謂“蘇聯正在将中國北部地區實行合并,這種在外蒙所實行了的辦法,在滿洲亦幾乎實行了”的謊言。

讀史|輿論報道中的中蘇新約締結風雲

△毛澤東和斯大林出席《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及有關協定的簽字儀式

新約締成,慶賀同盟

1950年1月22日,毛澤東、周恩來同斯大林舉行中蘇第三次會談。在24 天裡,經過艱苦的談判,中蘇雙方重新締結新約,蘇聯同意放棄在中國的特權,接受了中方關于旅順、大連等問題的條款,并以年利率百分之一的優惠條件向中國提供3億美金貸款。

2月14日晚6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和《中蘇關于中國長春鐵路、旅順口及大連的協定》《中蘇關于貸款給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協定》 簽字儀式在莫斯科克裡姆林宮舉行。同一天,中蘇雙方發表關于兩國締結新的條約與協定的公告,并聲明中蘇舊的條約與協定均失效。

2月14日,新華社對外播發了三個檔案簽署的消息和檔案全文,并且發表了經毛澤東修改的社論《中蘇友好合作的新時代》。社論回顧了自蘇聯十月革命以來,中蘇先後三次簽訂條約的曆史,介紹了新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等條約和協定的主要内容,稱這些新條約和新協定的簽署,“乃是中蘇兩國政府當局最近所采取的重大行動,它使得中蘇兩大國的關系進入了一個新時代,而且對于整個東方和世界說來,都具有偉大的政治重要性,偉大的曆史意義”。

摘自 | 《上司文萃》2021年11月上

稿件來源 |《世紀風采》

本文作者 | 何樂

責任編輯 | 蕪影

微信編輯 | 少時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