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酒肆、酒吧
東方、西方
PK
李白:“清歌弦古曲,美酒沽新豐”,陸龜蒙:“百尺江上起,東風吹酒香”,杜牧:“千裡莺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唐代的酒肆在全國遍地開花
上至長安等通都大邑,下至鄉村山野,遠至沙漠邊關,都可以看到寫着“酒”字的旗幡随風飄揚,形成了東方“處處有旗亭”的酒肆文化。
酒吧,這種最早源自西方牛仔和強盜們歡聚的場所,也變成了一種亞文化的載體,是“反叛”、“個性”、“情緒宣洩”的代名詞,自2003年進入我國以來,受到不少年輕人群的追捧。今天,頤掌櫃給你講講酒肆與酒吧所承載的東西方酒文化的異同。
唐代的酒肆娛樂内容非常豐富,既可以喝酒,又可以欣賞歌舞表演,唐代的歌伎才藝都不錯,絲竹管弦,輕歌妙舞是必須的,而且她們還會唱詩,類似現在的流行歌曲;此外還可以看美女,酒肆為了吸引客戶,一般都挑選年輕貌美女子當垆賣酒,所謂“錦裡多佳人,當垆自沽酒”、“正見當垆女,紅妝二八年”。如果是胡人開的酒肆,那更有異國情調了,不僅可以喝到蘭陵美酒,還可以看到美麗的胡姬,欣賞曼妙的西域歌舞,感受濃濃西域風情。
作為一個全民皆詩的時代,酒肆裡面豈能少了文人墨客們的蹤迹呢。我甚至一度懷疑唐詩的繁榮,酒肆也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除了達官顯貴、尋常百姓喜歡來逛酒肆,文人墨客也喜歡來這裡。文人來這裡幹什麼呢,或喝酒吟詩,或結交友人,或交流感情。在他們心中,酒是思維活力的源泉和創作靈感的催發劑。詩人們喝下去的是酒,吐露出來的是無限的豪情,可謂“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
直到18世紀晚期,酒吧終于應西部牛仔的需要而生。中美兩國跨越時間與空間玩了一把默契,均以門前的一根“拴馬的木梁”作為标志。
酒肆和酒吧裡,不止酒香醉人,還有藝術醉心。
早在春秋末期,上層社會開始嘗試美酒與樂舞搭配,這種搭配到宋代成長為“瓦肆”。人民還樂于把藝術與酒延伸到酒肆之外,于是有了“高山流水遇知音”,而喜愛拐棗酒的漢武帝,不僅頗具音樂才情,更建起了祭祀和娛樂歌舞等于一體的樂府。
在西方,當牛仔第一次把吉他背進酒吧,從此藝術就在酒吧裡生根發芽。從吉他到搖滾,從打拍到勁舞,西方的酒吧越玩越嗨。
東方的酒肆喜靜,西方的酒吧好動,動靜相宜造就了時下形形色色的酒吧。
酒肆成長至此也被冠以“酒吧”之名,卻一如既往的以白酒為主角,恬淡的環境容飲者斟一杯濃香佳釀,觸摸歲月的每一處靜好。酒吧則開始裹挾着躁動在世界各地生根發芽,人們在酒精的作用下走出白日裡的桎梏,在燈紅酒綠中放飛自我。
“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無論是唐人全民泡酒肆,還是今天年輕人泡酒吧,其實“泡”的都是一種文化,一種生活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