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炎元年(1127年),宋徽宗趙佶第九子趙構響應國家抗金情緒,即位于宋金前線的應天府(宋朝南京,今河南商丘,非今江蘇省南京市),史稱宋高宗,宋高宗為南宋第一皇帝。
苗劉兵變,又稱劉苗之變、明受之變,是建炎三年(1129年)由苗傅和劉正彥發動,誅殺宋高宗趙構寵幸的權臣及宦官以清君側,并逼迫宋高宗将皇位禅讓給三歲的皇太子趙旉的兵變。兵變消息傳出後,苗、劉二人沒有采取進一步的措施,各地将領紛紛采取勤王平亂的立場出兵鎮壓,苗傅和劉正彥見局勢失去控制,連忙奉宋高宗複辟,最後兩人被打敗,在建康被寸斬。

宋高宗趙構
宋高宗與之前的宋朝皇帝一樣,本來就十分懼怕地方武力和将領擁兵坐大,這次的政變成了他心中揮之不去的陰影,使他終其一生都不再信任武将。他頻繁排程将領,達到“兵不識将,将不識兵”的目的,使南宋重文輕武的情形加劇。苗傅拿“徽欽”二帝仍在北方來質疑高宗皇位的正統性,以此為主要理由要求高宗退位,加深了高宗對軍人專權及失去皇位的恐懼,但因局勢不穩及金兵的威脅下,高宗仍需要武将以對抗金兵的威脅,主戰派及主和派在朝中形成均勢,直至定都杭州及高宗任用秦桧為止。
此兵變對高宗日後阻攔嶽飛北伐、殺嶽飛、與金朝達成紹興和議,偏安江南以保持半壁江山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紹興和議是南宋和金朝在宋紹興十一年(1141年)達成的第二次和議,宋高宗在急于求和下,接受了金朝的苛刻條件。此和議達至宋金近一百年南北分治的局面,大緻以秦嶺淮河線為界。
嶽飛
内容:
重劃宋、金兩國的邊界,東以淮水中流、西以大散關為界,宋割唐州、鄧州(在今河南省),又重定陝西地界,宋失去商州(在今陝西省)、秦州(在今甘肅省)兩州約一半土地予金。
宋奉表稱臣于金,金冊宋主為皇帝。
每逢金主生日及元旦,宋均須遣使稱賀。
宋每年向金繳納貢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從紹興十二年(1142年)開始,每年春季送至泗州交納。
紹興十一年十二月末除夕夜(1142年1月27日)宋高宗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嶽飛與其子嶽雲、部将張憲于臨安(今杭州),據《宋史》載這是為了滿足完顔宗弼為《皇統和議》所設的前提以防止嶽飛的十萬嶽家軍攻入黃河以北,以及要求殺嶽飛才可議和。
采石之戰,又稱采石矶之役,指中國古代宋金戰争中的著名戰役,南宋紹興三十一年十一月(1161年),金朝軍隊希望由采石矶(當塗北,今安徽省馬鞍山市雨山區采石街道)渡過長江伐宋,但最終沒有成功,而以南宋的勝利而告終,維持宋金南北對峙的局面。
南宋迅速扭轉局勢,吓阻金軍繼續南進。
金皇帝完顔亮因瓜洲失利遭部下缢殺。
宋高宗的對金稱臣國策徹底失敗,其後翌年退位。
乾淳之治,是指南宋第二代皇帝宋孝宗統治的時期,即1162-1189年。同一時期也是金朝皇帝金世宗在位時期。
宋孝宗
孝宗即位後随即發動北伐,但失敗。乾道年間,隆興和議簽訂之後,直到韓侂胄發動開禧北伐,宋金兩國四十年都沒有發生戰事,由于沒有戰事的幹擾,宋孝宗專心理政,百姓富裕,五谷豐登,太平安樂,一改宋高宗時縱容秦桧黨羽A錢腐敗的局面。乾道、淳熙年間,由于宋孝宗治國有方,史稱“乾淳之治”。
同一時期金朝也在金世宗用人唯賢、與民休息下達到盛世,金世宗是以被後人稱為“小堯舜”,史稱“大定之治”。宋金南北分治外這一時期,中華文化得到極大的提升和發展。
朱熹家境貧窮但自幼聰穎,紹興十八年(1148年)中進士,年僅十九歲,曆高宗、孝宗、光宗、甯宗四朝。于建陽雲谷結草堂名“晦庵”,在此講學,宋理宗賜名“考亭書院”,故世稱“考亭學派”,又因朱熹别号“紫陽”,故世稱“紫陽學派”。朱熹是程颢、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承北宋周敦頤與二程學說,創立宋代研究哲理的學風,稱為理學。其著作甚多,輯定《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為四書作為教本,也成為後代科舉應試的科目,在中國大陸,有專家認為他确立了完整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
程朱理學
程朱理學,是宋明理學的一派,又稱性理學,有時會被簡稱為理學,與心學相對。是指宋朝以後由程颢、程頤、朱熹等人發展出來的儒家流派,認為理是宇宙萬物的起源(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它有不同的名稱,如天、道、上帝等),而且它是善的,它将善賦予人便成為本性,将善賦予社會便成為“禮”;而人在世界萬物紛擾交錯中,很容易迷失自己禀賦自“理”的本性,社會便失去“禮”。
宋明理學的主要學派包括周敦頤的道學派(以“道”為核心概念)、邵雍的數學派(以“數”為核心概念)、張載與王夫之的氣學派(以“氣”為核心概念)、程(程颢、程頤)與朱熹的理學派(以“理”為核心概念)、陸九淵與王陽明的心學派(以“心”為核心概念)、陳亮與葉适的事功學派(以“事功”為核心概念)等。陸王心學于程朱理學日趨僵化之際,而盛于明代中後期。張載與王夫之氣學則于心學日趨式微之際,與事功學派合流而盛于清代。
宋代傳入日本,形成了日本朱子學。
韓侂tuō胄(1152年11月6日-1207年11月24日),又作仛胄,位元組夫,祖籍河南安陽,南宋政治人物,北宋名臣韓琦之曾孫,韓嘉彥孫,母親為宋高宗吳皇後的妹妹。侂胄娶吳皇後的侄女為妻,無子。曾侄孫女是宋甯宗的恭淑皇後。
韓侂tuō胄
侂胄曾與宗室趙汝愚合作,迫宋光宗禅位予其子嘉王趙擴,即宋甯宗,史稱紹熙禅位,又任甯宗宰相,任内追封嶽飛為鄂王,追奪秦桧官爵,力主北伐抗金,因将帥乏人而功虧一篑。後在金國示意下,被楊皇後和史彌遠設計殺害,函首予金。
侂胄因禁絕朱熹理學與貶谪趙汝愚,故被理學學者視為奸臣。元編《宋史》列為奸臣。
韓侂胄獲得甯宗的信任,自此得以獨掌權力,加封爵位,從此掌握朝廷軍政十三年,由樞密都承旨步步高升。先成為正一品太師,又官昇至比一般宰相地位還高的“平章軍國事”。他因為害怕朱熹在士大夫間的影響力,是以把朱熹的理學稱作僞學,加以禁絕,即是所謂的慶元黨禁,另一說是因為為了北伐作出準備,而理學徒衆中有苟且偷安之輩,故加以禁絕。慶元五年(1199年),陸遊曾為韓侂胄寫《南園記》,據稱韓侂胄為此還命四夫人擘阮琴起舞。陸遊在文中則勉勵韓侂胄勿忘抗金中興。
史彌遠(1164年2月23日-1233年11月27日),字同叔,中國南宋中期權臣。孝宗時代宰相史浩之子。兩浙東路鄞縣人(今浙江甯波)。封會稽郡王,(從一品),追封衛王、谥“忠獻”。
史彌遠權勢熏灼,太子趙竑心不能平,常說要發配史彌遠到八千裡外,并且預先定好“瓊州或崖州”為其貶谪之處,史彌遠恐懼,潛僭密謀“伊尹、霍光之事”。嘉定十七年(1224年)甯宗病危,于是假傳聖旨立沂王趙貴誠為皇子,甯宗駕崩後,他聯同楊皇後義兄楊次山子楊谷及楊石,成功勸服楊皇後,矯诏擁立皇子趙貴誠繼位,是為宋理宗,并貶趙竑為濟王,藩封霅川(今浙江湖州)。寶慶元年(1225年)正月,霅川之變發生,又借口謀反罪,賜死趙竑,趙竑自缢,史彌遠對外謊稱病死。彌遠因立宋理宗之功,更加掌握大權,至到1233年去世之前,史彌遠一直掌握南宋實權,前後掌政約25年,是宋朝掌政最久的宰輔。
史彌遠
宋朝以左相為尊,史彌遠卻刻意屈于右相,目的是使無人敢挑戰其權威,更借此造成長期“獨相”執政的局面。
史彌遠死後,理宗得以親政,但其侄史嵩之仍居高位掌權。史浩、史彌遠、史嵩之祖孫三代皆拜相。史彌遠的政治地位過于突出,宋理宗的光芒亦被湮沒,有“淵默十年無為”之說。
四木三兇指南宋史彌遠為相期間的七名奸臣。“四木”是薛極、胡榘、聶子述、趙汝述等四個人,這四人名字中各有一個“木”字,也是史彌遠的黨羽,時人稱之為“四木”。“三兇”則是指李知孝、梁成大、莫澤三個人。他們三人都依附史彌遠,排斥異己﹐殘害魏了翁、洪咨夔等忠良,被稱為“三兇”。四木三兇使得正人君子受到排擠,使得南宋政治更加腐敗 。
賈似道(1213年-1275年),字師憲,号悅生、秋壑,南宋台州(今浙江省台州市)天台人,為南宋丞相,在南宋滅亡前最後二十多年掌握朝廷大權。在《宋史》中被列入奸臣傳。
賈似道
1264年,理宗駕崩,度宗即位。鹹淳三年(1267年)賈進為太師,平章軍國重事。為了試探自己在朝中的地位,賈對度宗稱自己年事已高,請求返鄉,度宗乃下旨準其六日一朝,亦不用如百官行禮,到後來更是十日一朝。也有說法稱,不必早朝是南宋曆代權相皆有的禮遇,不獨以賈似道為然。
《宋史》對賈似道的一生,幾乎給予全盤否定的評價,直接列入《奸臣傳》。但賈似道主政前期尚有作為。
襄陽之戰是中國南宋與元朝之間戰争的一次重要戰役。因南宋一直以來有長江作天險,元将郭侃、郝經認為攻宋戰略需自漢水重兵突破,劉整向忽必烈獻計取襄陽以攻宋,建議受到采納,開始準備大戰。
襄陽
鹹淳四年(1268年),忽必烈指令劉整、阿術兵困襄陽和樊城(今湖北襄陽),守将是呂文德、呂文煥兄弟,呂文德是南宋權相賈似道的親信。
第二年,忽必烈又派丞相史天澤助戰。蒙古軍在襄、樊二城四周修築城圍,并封鎖漢水,多次打退南宋援軍。鹹淳六年(1270年),李庭芝督戰增援襄,不利。由于襄、樊長期被圍困,糧饷斷絕,而與此同時宋度宗卻依舊終日淫樂不理政事。
鹹淳九年(1273年)正月,元軍破樊城後大開殺戒,呂文煥陣前号哭不已。南宋守将範天順誓死不投降,終自缢身亡;牛富率百餘勇士巷戰,重傷投火自盡。蒙古軍帥阿術感慨,遂保證襄陽投降後可全城安全,之後襄陽宋将呂文煥為免元軍屠城,在元軍保證不屠殺後投降元朝。襄陽和樊城這兩個城市的失守,使元軍得以越過長江,導緻南宋的最終滅亡。
厓門海戰(古文作“厓”,目前中國大陸多作“崖”,港台則續用“厓”),又稱崖山海戰、厓門戰役、厓門之役等,是南宋末年宋軍與元軍的一次戰役,這場戰争直接牽涉到南宋的存亡。宋元雙方投入軍隊号稱30餘萬,戰争的最後結果是元軍以少勝多,宋軍全軍覆滅。此戰之後,南宋正式滅亡,原有領土成為元朝的一部分。
江門市新會區宋元崖門海戰文化旅遊區 江門市新會區宋元崖門海戰文化旅遊區
崖門在廣東新會。因東有崖山,西有湯瓶山,延伸入海,就像一半開掩的門,故名崖門。
文天祥因早前已在海豐被俘,被拘禁在元軍船艦上目睹了宋軍大敗;曾作詩《二月六日,海上大戰,國事不濟,孤臣天祥,坐北舟中,向南恸哭,為之詩曰》悼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