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莆陽風流——晚唐五代閩中文章初祖黃滔傳略

莆陽風流——晚唐五代閩中文章初祖黃滔傳略

莆田涵江孔廟——正學門

唐末五代時期,閩中才士輩出,黃滔便是其中的傑出代表。黃滔(公元840-911年) 字文江,莆田涵江黃巷人,後移居莆田城關前埭(今荔城區東裡巷)。唐乾甯二年(公元895年)進士,官國子四門博士,後為閩王王審知幕僚,被奏授禦史裡行,充任威武軍節度推官,襄助王審知治閩政績顯赫,為晚唐五代著名詩人,被譽為"福建文壇盟主"、"閩中文章初祖"。

莆陽風流——晚唐五代閩中文章初祖黃滔傳略

莆田名勝——汀港山風景區

一、科場跋涉,二次登第

唐開成五年(公元840),黃滔出生于莆田涵江黃巷延福裡一個貧窮家庭,父親黃山周是一介布衣,盡管家境貧寒,但黃滔少時笃志向學,自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唐大中十四年(860),年已弱冠的黃滔攜友陳蔚、歐陽碣、黃楷于莆田南山靈岩東峰(今莆田廣化寺處)結茅讀書。十年寒窗,博覽詩書經典,苦讀詞賦文章,銳意功名,克己養德,以修身濟世平天下為己任。

莆陽風流——晚唐五代閩中文章初祖黃滔傳略

莆田南山廣化寺

唐鹹通十二年(871),黃滔北上長安求取功名,經過一年多的長途跋涉,終于來到了唐都。晚唐時,禮部會試采用“公卷通榜制”,弊病叢生,公卿與貴族之間互相勾結,看重的不再是人品文章,而是鄉黨之間的互利互惠。黃滔初試落第,終于領略到科場的險惡。其《下第》詩雲:“昨夜孤燈下,闌幹泣數行。辭家從早歲,落第在初場”。道出他科舉失利後落寞惆怅的心情。

莆陽風流——晚唐五代閩中文章初祖黃滔傳略

唐都長安古城

唐中和三年(883)是朝廷停舉之年,黃滔回到莆田,帶着妻子陳氏、兒子黃珦,舉家從涵江黃巷遷往30裡外的縣城東南角烏石山東麓的前埭(即今荔城區之東裡)。唐時,這裡依山靠海,綠樹成蔭,莆田境内名山壺山、九華,南北遙相呼應,風光秀麗,景色宜人。他想通過改變自家居住環境以改變其人生命運。

莆陽風流——晚唐五代閩中文章初祖黃滔傳略

莆田·壺山蘭水

公元884年,黃滔仍然鐘情于春闱大比,再次啟程入川,尋找因黃巢之亂流亡在蜀的李唐王朝。當黃滔路經關中腹地馬嵬坡時,不禁想起一百多年前唐玄宗與楊貴妃的往事,寫了《馬嵬三首》:"鐵馬嘶風一渡河,淚珠零便作驚波。鳴泉亦感上皇意,流下隴頭嗚咽多。""龍腦移香鳳辇留,可能千古永悠悠。夜台若使香魂在,應作煙花生隴頭。""錦江晴碧劍峰奇,合有千年降聖時。天意從來知幸蜀,不關胎禍自蛾眉"。

莆陽風流——晚唐五代閩中文章初祖黃滔傳略

唐 李昭道作品——《明皇幸蜀圖》

黃滔入川不久,就傳來黃巢兵敗被殺的消息。于是,唐僖宗皇帝浩浩蕩蕩起駕回京,黃滔隻好悻悻尾随到京。唐王朝自安史之亂後,國運式微,皇權旁落,宦官兼任禁軍首長(神策軍中尉)已成定制,以至于宦官往往具有擁立皇帝的權力。不久,因宦官與節度使交惡,地方軍閥逼迫京都,驚魂未定的唐僖宗再次逃離長安,朝廷繼續停考。

莆陽風流——晚唐五代閩中文章初祖黃滔傳略

唐都長安——華清池

公元886年,朝廷恢複考試,錄取進士及第9人,黃滔再次落第。此後,朝廷年年放榜,黃滔年年落榜。但他仍不甘心,"莫道還家不惆怅,蘇秦羁旅長卿貧",依然流落京城,繼續等待。從唐大中十四年黃滔參加的第一場考試始,前後24年曆經20場考試,黃滔場場榜上無名。而在此期間,黃滔的好友與親戚陳峤、韓偓、黃璞、陳乘、徐寅等人,陸續進士及第,這又從側面增強了他的信心。

莆陽風流——晚唐五代閩中文章初祖黃滔傳略

唐都長安——小雁塔

盡管科舉道路不暢,黃滔還是善于調節身心。每當考試落第,他總要離開長安,放逐江湖,到各地遊覽,幾乎走遍了祖國的山山水水。期間,黃滔不僅寫了大量的詩歌,而且常與名士羅隐、韓偓、崔道融等人互相唱和。仕途的不得意,以及飽嘗流離貧困之苦,使他的思想逐漸接近群眾,痛恨晚唐無休止的軍閥混戰,同情陷于戰争和饑馑中的人民。他寫下了《書事》:"望歲心空切,千夫盡把弓。千家數人在,一稅十年空"一詩,表達了自己的心聲。這些經曆為他以後輔佐治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莆陽風流——晚唐五代閩中文章初祖黃滔傳略

當代名家劉淩滄作品——《浪迹江湖》

唐乾甯二年(895),博學多才、屢試不第的黃滔終于在南院黃榜上看到了自己的名字。在25名進士中,他名列第十。當日,黃滔喜不自勝 ,寫下《放榜日》七律一首,表達自己的心情:"吾唐取士最堪誇,仙榜标名出曙霞。白馬嘶風三十辔,朱門秉燭一千家。郄诜聯臂升天路,宣聖飛章奏日華。歲歲人人來不得,曲江煙水杏園花"。當夜,瓊林大宴,黃滔又賦詩贈友,表達了自己"業詩攻賦薦鄉書,二紀如鴻曆九衢"的辛酸,與"垂名入甲成龍去,列姓如丁作鶴來"的喜悅。

莆陽風流——晚唐五代閩中文章初祖黃滔傳略

唐都長安——鐘鼓樓

然而,正當黃滔仍然沉醉在"一枝仙桂已攀援"的喜悅之中時,主考官崔凝被落第的舉子們指控營私舞弊。錄取的25名進士,除了黃滔與程晏為孤寒者外,他人均為權貴請托。一時朝議紛紛,唐昭宗宣布考試無效,下诏重試,親自閱卷,并更換戶部侍郎陸扆為主考官。重試的結果是重新錄取15名進士,原狀元張贻憲等人落榜,原名列第8名的趙觀文被擢為狀元,黃滔仍然進士及第。下第的10人中,4人因文筆粗劣,被昭宗宣布永遠不準參加科舉,6人允許今後再試。一生自負、命運坎坷的黃滔,終于二次及第,一舉成名。

莆陽風流——晚唐五代閩中文章初祖黃滔傳略

唐都長安——皇城一角

二、唐皇蒙難,報國無門

黃滔像所有的新科進士一樣,第一件事就是回鄉省親。當他興沖沖地來到林密泉清的南山東峰書堂時,但見書堂猶存,當年的學友不知去向。這裡曾有朗朗書聲,有短唱長吟,有酒後長歌;有坐石望月的閑情,也有挑燈夜讀的艱辛;有追慕先賢的忘情,也有展望前程的勵志。一切仿佛就在昨日,然而如今人去樓空,隻有堂前厚厚的蒼苔,與庭中迎風婆娑的龍眼樹,似乎在向他訴說着什麼。回到老家的黃滔,有時在涵江黃巷延福裡舊居,有時則在東裡延福新居,他迎來了一個又一個曾經一同流落于長安的舊朋老友,荔枝煮酒,龍眼燒茶,詩歌唱和。互訴衷情。

莆陽風流——晚唐五代閩中文章初祖黃滔傳略

莆田南山——東峰書堂舊址

此時,黃滔故鄉涵江黃巷不僅是當時莆田境,也是當時泉州郡的文化中心。黃滔、黃璞兄弟雙雙進士及第,從兄黃蟾博學宏詞科及第,與黃璞一樣,成為崇文館校書郎,人稱黃璞、黃蟾兄弟為大小校書。黃璞的8個兒子個個英姿勃發,學富五車,待時而發。

莆陽風流——晚唐五代閩中文章初祖黃滔傳略

黃滔祖居地——涵江黃巷黃岡祠

黃滔的兩位從叔黃宗法、黃宗精兄弟,學佛有成,成為一代大德高僧。黃宗法異迹道行,出則兩虎相随,言之成谶,是為八閩僧俗同欽的大和尚,世稱妙印禅師。黃宗精則初習密宗,後師從洞山良價,改習禅宗,密室承旨,默傳心要,成為創宗立派的一代高僧,譽滿禅界,世稱本寂禅師。真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莆陽風流——晚唐五代閩中文章初祖黃滔傳略

黃妙應故居——涵江國歡寺

次年,黃滔北上長安等待朝廷授官。不料唐昭宗卻被節度使李茂貞挾持,幽禁在華州達3年之久。黃巢亂唐後,原黃巢的部将朱溫、數次挑釁朝廷的沙陀人李克用及宦官出身的李茂貞成為當時勢力最大的三個節度使。朱溫揮師占據洛陽,逼近華州,準備劫奪皇帝。無奈之下,李茂貞決定釋放昭宗。唐光化二年(899),剛剛恢複自由的昭宗皇帝,即為黃滔等人授職。已在長安等待3年的黃滔被授予"四門博士"。這也是昭宗皇帝出于自己自由意志所做的最後一件事了。

莆陽風流——晚唐五代閩中文章初祖黃滔傳略

國子監——集賢門

不久,唐昭宗又被宦官劉季述挾持,被囚禁在宮内少陽院。公元901年,剛剛被解救出少陽院的唐昭宗,又一次落入李茂貞之手,被挾持在李茂貞的老巢安徽鳳翔。公元901年, "四門博士"黃滔眼看皇帝屢被挾持,唐王朝大廈将傾,自己畢生抱負難以施展,在同鄉進士、京兆尹參軍翁承贊的推薦下,這位曆經晚唐懿宗李漼、僖宗李儇、昭宗李晔三個朝代,考了24年的新科進士回到福建,投奔了駐軍福州的武威軍節度使王審知。

莆陽風流——晚唐五代閩中文章初祖黃滔傳略

福州于山——《平遠台》石刻

三、輔佐閩王,安邦惠民

王審知對黃滔才學深為賞識,授黃滔為監察禦史裡行,充威武軍節度推官。推官者,佐官也,屬于幕僚一類的官員。此前黃滔的好友陳峤已依附于王審知;稍後邑人、梁開平元年狀元徐寅也從大梁歸來相佐。從此,黃滔悉心輔佐王審知治閩,盡情施展自己的抱負,提倡減賦稅、輕徭役,節約官府開支;重商務、開港路,興旺海上貿易;建學校、育人才,發展地方文化等治閩理念。這些安邦惠民之策被王審知一一采納。

莆陽風流——晚唐五代閩中文章初祖黃滔傳略

閩王——王審知像

公元903年初,節度使朱溫率軍将鳳翔圍困達一年多,李茂貞終于無法堅守,隻好獻出唐昭宗。唐昭宗剛出狼窩又入虎穴,在朱溫軍中成了漢獻帝,不僅任命朱溫為諸道兵馬副元帥,加封梁王,而且還賜他為"回天再造竭忠守正功臣"。1年之後,盡管天下還是諸侯并立,朱溫仍然密令部将殺害昭宗李晔,立李柷為帝。公元907年,朱溫又殺哀帝李柷,迫不及待地登上皇帝位,建立後梁政權。李唐王朝曆經289年終于滅亡,曆史進入了最黑暗的五代十國時代。

莆陽風流——晚唐五代閩中文章初祖黃滔傳略

福州于山——《國魂》

朱溫篡唐之後,割據各地的軍閥紛紛開國稱帝,中原逐鹿,群雄并起,一時天下刀光劍影,民不聊生。王審知接受了黃滔的建議,奉後梁、後唐為正朔,使福建在天下大亂、軍閥混戰的情況下,能夠獨享太平,30年免受兵禍。朱溫為拉攏王審知,也逐漸為他加官進爵,公元909年,拜王審知為中書令(宰相)、福州大都督;次年,又加封王審知為閩王。黃滔的襄助匡正之功,緻使閩地一時成為一方樂土,北方名士李洵、韓偓 、崔道融、趙觀文、王滌等人,紛紛來閩避亂,黃滔一一禮遇這些流亡名士,名士們逐"悉主于滔",拱其為"福建文壇盟主"、使其成為“閩中文章初祖”之名遠揚。

莆陽風流——晚唐五代閩中文章初祖黃滔傳略

福州——閩王故居

四、葉落歸根,千古留名

黃韬輔佐王審知八年,于梁開平五年(911年)年老且病離福州回莆田定居。那年,他來到囊山慈壽寺憑吊從叔黃妙應,寫下《遊囊山》詩一首:"山有重囊勢,門開兩徑斜,溪聲寒走澗,海色月流沙。庵外曾遊虎,堂中舊雨花。不知遺谶地,一一落誰家。",為閩中古刹囊山寺留下濃郁的人文景觀。

莆陽風流——晚唐五代閩中文章初祖黃滔傳略

莆田囊山慈壽寺——妙印伏虎石

是年,黃韬病逝于東裡家中,終年72歲,葬于離家約兩裡許的烏石山腰,墓地就在今莆田哲理中學的大門附近,墓前的石碑早已化為烏有。黃滔一生的功績,後人以對聯總結為:"雄藩息烽火,名士集南州,規正論功,閩海一時稱樂土。延福世書香,甲族開東裡,文章初祖,莆陽千載仰高賢。"《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黃禦史集》評價說:"王審知據有全閩,而終守臣節,滔匡正之力為多”。

莆陽風流——晚唐五代閩中文章初祖黃滔傳略

荔城區東巷裡——黃滔祠

黃滔作為一名政治家的同時,也不失為詩人本色。《全唐詩》收錄其詩作一百多首,其著作《黃禦史集》被收集于清代《四庫全書》和《叢書內建》。他還将自唐高祖武德至唐昭宗天佑290年間福建詩人寫下的詩歌,編內建《泉山秀句》30卷,這是福建第一部詩歌總集,可惜後來散佚于亂世。稍前,黃滔的從兄黃璞編寫了福建第一部人物傳《閩川名士傳》。600年後,黃滔的第十八世裔孫黃仲昭編寫了福建第一部地方志《八閩通志》,足見莆田東裡黃氏家學之淵源。

莆陽風流——晚唐五代閩中文章初祖黃滔傳略

涵江妙印伏虎雕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