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在新疆體驗旅遊業變化:配套設施日趨完善,旅遊産品更具内涵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記者 張妮】開滿格桑花的山坡上,散落着幾十座銀色星球般的帳篷,遠處的天山若隐若現。據說,到了晚上,帳篷裡的燈都會點亮,整個山坡便成了“銀河系”。難怪這裡有個浪漫的名字:星辰客棧。在距新疆阿克蘇市區約70公裡的溫宿縣塔村,2019年建成營業的星辰客棧成了新晉旅遊打卡地。《環球時報》記者一行近日在新疆采訪發現,近幾年,新疆旅遊業不斷發展更新,不僅自然景點的配套設施日趨完善,很多人文景區、旅遊紀念品也被賦予更多文化内涵和設計感。受新冠疫情影響,近兩年赴新疆旅旅的内地遊客大幅減少,相關旅遊機構和從業者遭遇挑戰,但大多數從業者對前景很有信心,認為疫情影響隻是暫時的,未來新疆旅遊業還有巨大發展空間。正如塔村那句令人印象深刻的廣告語:“新疆,不在南疆,也不在北疆,在路上。”

在新疆體驗旅遊業變化:配套設施日趨完善,旅遊産品更具内涵

喀什古城風景。何卓謙 攝

發展滑雪,填補冬季旅遊空白

《環球時報》記者來到星辰客棧當天,遊客不算很多,大多是新疆本地人。當然,遊客來這裡不隻是為了體驗住山上的客棧。2019年10月塔村景區的滑雪場正式建成,受疫情影響,去年開始營業。“從今年1月到現在,這裡的遊客量近50萬人次,現在基本上每天五六百人,冬季的入住率會更高。”溫宿縣歸園田居·塔村景區總經理陳瑞波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塔村有一個中級滑雪道和一個初級滑雪道,天然雪占60%,冬天還會舉行大型冰雕展,自駕遊、親子遊的遊客特别多。去年冬天,滑雪場的遊客每天為2000人左右,春節期間每天約5000人。

“以前,冬季是新疆旅遊的淡季。塔村的冬季旅遊才剛起步,但去年已經進入全疆冬季旅遊業的前三名,填補了新疆冬季旅遊的空白。”陳瑞波表示,目前,塔村遊客中,85%是阿克蘇本地遊客,10%為新疆其他地區遊客,5%為内地其他省份遊客。

李家明和阿爾古麗是來自新疆不同地區的年輕遊客,他們之前都在抖音等社交媒體上看過遊客發的塔村旅遊視訊。阿爾古麗說,星辰客棧的房間裡有大床、暖氣、熱水、燒烤架,住得很舒服。價格也不貴,位置比較好的兩層小木屋價格也就600元每晚。李家明去年來這裡滑過中級賽道。這次來感覺最大的變化是娛樂設施增加了很多。“新疆的旅遊景點主要是原始生态,風景美又能住的地方不多。我們平時經常自駕遊去沙漠、湖邊露營,但野外露營需要考慮安全、保暖等問題,還要自帶食物,比較麻煩。像塔村這種食宿設施比較完備的景區是很好的選擇,我會和家人多住幾天”。

滑雪玩累了泡個溫泉,是不錯的享受。在距塔村滑雪場約3小時車程的拜城縣鐵熱克鎮,就有一座拜城溫泉。記者到這裡時,溫泉池裡很熱鬧,很多家長帶着孩子一起來。溫泉景區有一句醒目的廣告語:南疆第一泉。據拜城溫泉營銷部總監王仁忠介紹,這是南疆唯一一家溫泉,水源地在距離這裡7公裡的山上。“以前山上有一個老溫泉場所,是一個類似大衆洗浴中心那種簡陋的大池子,路也不好走。為了發展旅遊業,友善遊客,2019年相關部門投資把山上的溫泉水源通過管道引下來,自然冷卻後直達溫泉民宿。“冬天,一邊欣賞樹上、房上積雪,一邊泡溫泉,非常惬意。夏天來這裡也很适合避暑”。

大馕,大産業

“在新疆,隻要看到直徑大于60厘米的馕,那一定是庫車大馕”,在新疆阿克蘇地區的庫車市,《環球時報》記者經常能聽到這樣充滿自豪的介紹。作為新疆特色美食之一,庫車大馕2010年被列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馕的大小、重量、制作工藝等都有相關标準。據說,庫車把馕做成車輪般大小,是沿襲了過去禮物越大越有面子的傳統。

為保護和傳承庫車大馕的制作工藝和文化,當地政府2013年投資了3000餘萬元建成“庫車大馕城”,并于2021年進行更新改造。據當地的從業人員介紹,庫車大馕城占地面積為3萬平方米,主要包括馕文化展廳、體驗館、生産工廠中的房間、馕文化茶館及展示銷售大廳等,是集就業技術教育訓練、觀光旅遊等為一體的3A級旅遊觀光景區。這裡的生産工廠中的房間采用全透明玻璃構造,《環球時報》記者在工廠中的房間外就可看到專業的打馕師制作馕的主要過程。

到了晚上,大馕城茶館熱鬧起來,上下兩層坐滿客人,餐桌上的啤酒、烤串、毛豆、大馕自帶濃濃的夜市感。上午9點以後,歌舞表演正式開始,很多遊客伴着優美旋律上台與演員們共舞。

非遺産品頗受歡迎

美食成了觀光景點,購物點則更新為文化景區。2018年開業的烏魯木齊大巴紮步行街對大巴紮原址進行了更新改造。據烏魯木齊大巴紮片區旅遊服務管理科幹部斐利東介紹,以前的大巴紮就是一個大市場,人流、車輛非常多,經常造成附近道路擁堵。大巴紮步行街建成後,車輛不能進入,遊客可以安全有序地在裡面享受購物樂趣。

目前,大巴紮步行街分為ABC三個街區,A區主要是舞台展示區,每天定時有歌舞表演。B區包括文創商品店、工藝品店、食品特産店等,C區是美食街、夜市。在大巴紮一家文創店,很多紀念品都頗具設計感。據該店銷售員古麗娜·艾爾肯介紹,店裡的很多商品都是請知名設計師設計的。比如銷量最好的葡萄籽手枕,是中國十佳設計師孫秀琴設計的作品,裡面含有95%的葡萄籽,有活血按摩功能,可以緩解玩手機、用電腦帶來的手腕不适。“不少遊客回到内地後還讓我給他們快遞手枕。還有這些有新疆特色的頭飾、戒指、項鍊、絲巾、十二木卡姆書簽等,也是由專業設計師設計的,都比較受歡迎”。

不僅在大巴紮,在新疆喀什噶爾古城景區,記者同樣看到富有文化内涵的旅遊紀念品。該景區2015年被授予國家5A級景區,是新疆第一個國家5A級曆史人文景區。這裡有不少商戶是非遺傳承人。一家木器店琳琅滿目的商品吸引很多遊客,手鼓、吉他、茶壺、木雕工藝品等讓人目不暇接。該店老闆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他家祖祖輩輩都從事國家非遺工藝木器制作,他是家裡第四代傳人。他在這家店工作30多年,5年前擴建店鋪,還在街對面給大兒子開了一家店。除了傳統木器,給遊客做個性化木刻畫像的紀念品也賣得很好。“這是我小兒子的創意,他前些年申請到國家免費名額去上海的大學進修藝術,之後和漢族朋友在三亞開了一家店,還經營網店。他經常在外面跑,知道遊客喜歡什麼”。

“等疫情好轉,生意一定會爆好”

新疆旅遊業發展更新,受益最大的是農民。距離新疆阿克蘇市區約70公裡的溫宿縣塔村,當地擁有冰川、雪山、森林、草原等各種優質自然資源,此前卻未被發掘利用,薄弱的經濟基礎使得塔村成為貧困村。2019年以來,阿克蘇文化旅遊發展集團圍繞“鄉村振興+旅遊扶貧”戰略,打造“歸園田居·塔村”鄉村旅遊品牌,以旅遊促扶貧,打造100餘處網紅景點。

目前,通過企業自籌、政府配套和招商引資,累計投資2.5億元。僅今年1月至8月,塔村旅遊收入就達3100多萬元,去年被評為國家級重點旅遊村。據溫宿縣歸園田居·塔村景區總經理陳瑞波介紹,景區的200多名員工全部來自塔村,負責遊客接待、環境維護、裝置維護、商店經營等工作。景區超市一名28歲的員工是塔村村民,他今年1月開始在景區上班,6月轉正,現在每月拿固定工資5200元,還有五險一金。“之前我放羊一個月收入不到2000元。現在我買了輛汽車,每個月還能給父母2000元左右。我教育程度不高,外出打工也找不到這麼好的工作。我家離景區隻有800米,每天晚上能回家看父母。我的漢族同僚比較多,經常跟他們交流,漢語也好了很多。”在塔村草原承包馬場的場主告訴記者,他去年7月開始承包馬場,買一匹馬的成本是1.7萬左右。如果遊客多,一個多月就可以回本。現在他月收入1萬元左右,以前年收入不到2萬元。

在喀什古城做挂毯生意的小夥卡得爾·馬木提,4年前開了一家16平方米的店,現在已發展為4家店,年收入50萬元左右。“喀什古城成為5A級景區以後,遊客會越來越多,我很有信心。現在我一個人忙不過來,雇了4個人一起幹,有錢大家一起賺”。

受疫情影響,近兩年來新疆的内地遊客大幅減少。據烏魯木齊大巴紮片區旅遊服務管理科幹部斐利東介紹,2019年疫情之前,大巴紮步行街的遊客最多一天達20萬人次,而現在每天的遊客量約1.8萬。大巴紮馕體驗館的店長王飛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這家店2018年8月開業,疫情前,店裡内地遊客占80%左右,現在還不到一半。為了維持正常營運,該店希望通過調整産品類型和價格吸引更多本地遊客,再加上一些買贈活動如買5送1,薄利多銷。幹果商圖爾貢江一家在大巴紮做了14年生意。之前生意最好的時候,一天的收入就達1萬元,現在每天收入大概三四千元,相對每年35萬元的門店租金,稍顯吃力。好在當地政府今年減免4個月的租金和物業費,再加上網店的銷售,還可以維持營運。

大巴紮另一家特産店的店主古麗表示,疫情之前,店裡的幹果、絲巾、羊毛披肩等賣得都挺好,一天銷售額大概三四千,但現在也就五六百元。不過,因為以前和很多遊客都加了微信,她現在微信生意要比店裡的好。“等核桃或其他新鮮特産下來的時候,我就會發微信朋友圈。今年中秋節,我發朋友圈說希望大家照顧一下。結果海南的遊客當天就買了2000多元的貨,哈爾濱老客戶也照顧1000多元。”古麗說,前些年賺了不少錢,兩個孩子都在外地上大學,每年的學費和生活費不少,家裡供兩個孩子不是特别吃力。“雖然這兩年生意不好,但我也沒打算走,可能跟大巴紮有感情了,一天不到這兒來,好像心裡不舒服。我應該會堅持下去。我相信,等過兩年疫情好轉了,我們這的生意一定會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