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抗老,世界頂尖科學家的關注點在哪?

作者:光明網

■記者 秦志偉

“我早就不算是年輕科學家了,今天我是代表老科學家來到這裡。”近日,在上海召開的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近80歲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厄溫·内爾這樣說道。2019年3月,厄溫·内爾加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内爾神經可塑性實驗室。

世界頂尖科學家如何看待老齡化問題?又如何與步入老齡的自己相處?此次論壇上,内爾、2011年拉斯克基礎醫學研究獎得主弗蘭茲—烏爾裡奇·哈特爾、2017年拉斯克基礎醫學研究獎得主邁克爾·霍爾、2013年生命科學突破獎得主漢斯·克萊夫斯、複旦大學人類表型組研究院教授田梅等讨論了這一話題。

諾獎得主也逃不過的衰老

2019年,聯合國《世界人口資料展望報告》指出,人類預期壽命為72.6歲,比1990年增加8年多。人類壽命的延長與老齡化加劇的隐憂并行于愈發龐大的社會。

在我們将衰老視作人生的必經旅程時,滿懷好奇的哈特爾卻抛出了一系列問題:為什麼人類會衰老?為什麼貓、狗等哺乳動物的壽命與人類相比差異很大?

霍爾從進化壓力的角度回答了這個問題。早在100年前,在人沒有競争性的生存壓力時,人的壽命停留在更年輕的時候。而今,人類需要活得更長久,不僅生育是一種壓力,養育下一代、下下一代的壓力也可能使人活得更長久。

“不同物種之間的生存壓力是不同的。”克萊夫斯将之歸結為一種“星球的選擇”。“如果人類或是大部分動物最終沒有消失的話,那麼這個星球就太過擁擠了。”

堪稱論壇上“最具發言權”的内爾表達了自身對于“變老”這件事的感覺。退休之後,内爾依然進行研究工作,隻有人類解決了衰老帶來的健康問題,他才能更好地進行研究。“現在,我的工作量也減少了很多,但我相信還是有很多方式能夠讓我們繼續保持活躍。不思考就等于在精神上退休了。”

“有研究者稱,諾貝爾獎得主的平均壽命比普通人長,是以跟其他科學家相比,你的科研生涯可能還會更長一些。“哈特爾向内爾打趣道。

内爾便“接梗”說:“或許是因為諾獎得主吃的巧克力比别人更多。有沒有人研究一下巧克力與健康的關系?”

實際上,人類的衰老機制确實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直到現在其奧秘都沒有被完全揭開。

衰老的确不是人類的專利,而抵抗和延緩衰老的嘗試也并不隻在人身上進行。雷帕黴素被證明是一種能夠延緩實驗小鼠衰老的藥物,但它是否能夠用于人類、是否會産生副作用、誰能夠獲得其使用權的一系列倫理問題,都讓這一讨論變得複雜起來。

從分子層面看人類衰老

皺紋、銀發、行動遲緩,這些日常可見的衰老征兆,在分子層面上是如何呈現的?世界頂尖科學家同樣從科學視角探讨健康老齡化影響因素與有效的幹預手段。

哈特爾從蛋白質的折疊入手探讨衰老的可能性。大多數蛋白質需要通過折疊發生作用,而蛋白質錯誤聚集、失去完整性,都有可能預示着人體的衰老,并與諸如帕金森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相關聯。

“我們的研究方向是通過對蛋白質的改進,使之達到穩态,進而使蛋白質的折疊也達到平衡。”哈特爾說。

霍爾則從另一個耳熟能詳的角度切入:新陳代謝。

mTOR(哺乳動物雷帕黴素靶蛋白)是控制人體新陳代謝的一種物質,同時也是一種營養物質。一方面,mTOR能夠控制細胞的新陳代謝,如細胞的生長和凋亡;另一方面,mTOR也影響蛋白質、脂類的合成等。是以,“mTOR影響複雜的信号網絡,也提供有效的營養感覺信号通路,而這恰恰與衆多疾病相關”。霍爾希望能夠通過控制mTOR影響人類的壽命。

克萊夫斯看到幹細胞在延緩人類衰老方面的潛力。“能否通過幹細胞的移植來‘替換’或‘修複’衰老的器官?”克萊夫斯及其研究團隊正緻力于首先在實驗室的環境中培養幹細胞,生長出新的器官,而後将其移植到人體。然而,這一設想知易行難,研究費用也相當昂貴。未來,相關方法可能在更多領域得到應用。“當人體出現癌細胞時,我們或許也可以通過這種方法進行治療。”

“衰老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裡其實有很多标記,其中有一些表現為基因表達的不穩定性。“田梅團隊從事基因表型研究,通過影像技術将衰老和疾病可視化,不同的成像方法适用于不同方法的檢測。

專家表示,有關老齡科學的新興學科群可能随着社會的發展逐漸壯大起來。當老齡化的未來成為人類未來的一部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期待着一個更為美好而全面的人類未來。

來源: 《中國科學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