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生活随想:孟子和曾國藩的“君子有三樂”值得玩味

許多人進入中年之後感覺像變了一個人,工作、生活仿佛一下子失去了方向,這在職場中的中年人身上表現得似乎更明顯。

人到中年,不管從哪方面講,都已基本定型,想做的、能做的事情大體在一個有限的範圍了,不像年輕人那樣有無限的可能性。是以,感到困惑、迷茫,或者失落、空虛都是正常的。

但生活還在繼續,中年人沒有理由停下自己的腳步。

中年人需要保持積極樂觀的生活态度,這非常重要。

積極是一種人生姿态,樂觀的人永葆青春。

找樂,會樂,能樂,這是本事,是修為,是境界。

在這方面,我特别推崇孟子和曾國藩兩位古人“君子有三樂”的說法。

生活随想:孟子和曾國藩的“君子有三樂”值得玩味

1

孟子,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在《孟子》一書中他這樣說: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亞聖孟子所言三樂,用今天的話說,一樂在天倫齊全,家庭平安;二樂在心靈幹淨,心地坦然;三樂在教書育人,培養人才。這是孟子的人生期許,更是一種精神境界和價值追求。

“君子”在孟子所生活的戰國時期,是指社會地位高的少部分人,是以,君子的這三樂對于普通人來說是很難做到的。但是,孟子所言的“君子有三樂”卻是很多人追求的一種理想。

生活在當今社會的人們,對于君子的了解賦予了新的涵義,但要全部獲得孟子所說的三樂其實還是很困難的。

對于有豐富社會生活經曆的中年人,對照一下孟子的“君子三樂”,我覺得很有必要,尤其是一樂、二樂,如果發生在自己身上,就算是非常不錯的了。至于“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第三樂,多數人可望不可及。

父母健在,生活安康,當然是一種快樂;做人做事,問心無愧,也是一種快樂。有此兩種快樂,普通如你我,夫複何求?

生活随想:孟子和曾國藩的“君子有三樂”值得玩味

2

孟子去世兩千多年後的清代晚期,出現了一位著名的政治家、理學家、文學家曾國藩,他是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并稱“晚清四大名臣”。

曾國藩是一個對中國近代曆史有很大影響的人物,一百多年來,他是許多平民子弟的勵志榜樣,越來越多的人對他一生的學習、修身、行事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近讀《唐浩明評點曾國藩日記》,對其中曾國藩鹹豐九年九月二十一日的日記印象深刻。在這篇日記裡,時年四十八歲的曾國藩寫到:夜思君子有三樂:讀書聲出金石,飄飄意遠,一樂也;宏獎人材,誘人日進,二樂也;勤勞而後憩息,三樂也。

以大聲誦讀詩文為樂,以引導人上進為樂,以辛勞工作後的放松休息為樂,曾國藩的“三樂”給人的感覺更具自我性,更接地氣,更切實可行,隻要願意,似乎人人可為。

但仔細想想,曾國藩的“君子有三樂”,認真做起來并不容易。

一百多年前的曾國藩能夠有如此認識高度并身體力行,的确值得我輩學習。

在我看來,有時間多讀點書,提升自己的文化修養和精神氣質,的确是一件樂事;能夠給别人以幫助使其進步,肯定會覺得既滿足又快樂;而竭盡全力完成自己的工作之後,好好地休息或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更是無比幸福。

生活随想:孟子和曾國藩的“君子有三樂”值得玩味

3

不管是孟子還是曾國藩,他們的“君子有三樂”說,都為我們提供了借鑒。

生活是一輩子的事,一個人在任何時候都不應該意志消沉、精神萎靡。保持熱情,盡力而為,積極樂觀,相信美好的事情一定會不斷發生!

<b>生活随想</b>

<b>圖文|褚延鋒</b>

壹點号儲己圖文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下傳“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

生活随想:孟子和曾國藩的“君子有三樂”值得玩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