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英雄兒女》王芳原型之一張瑩珊的故事
作者:李秀春
2021-11-06 14:29
主人公簡介:
張瑩珊,1935年出生,豐潤縣人,10歲入伍後,成為八路軍冀東部隊一名宣傳員,參加過抗日戰争、解放戰争和抗美援朝。1958年轉業到地方後,一直從事文藝工作,離休前任河北省人民廣播電台文藝部主任編輯。
梁志強,1933年12月出生,樂亭縣中堡王莊鄉勒柳河村人,1948年昌黎農校畢業,參加工作後,先後在唐山地委文工團、河北省文化局、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從事人事工作,曾任文化廳人事處長、機關黨委副書記。1986年調省博物館任總支書記,1994年離休。

張瑩珊在北韓
1958年,23歲的張瑩珊從65軍文工團轉業,被安排到當時的省會保定河北省話劇院工作。報到那天,她和同行的姐妹們一下火車,就看到一個年輕、精幹的小夥子在等着他們。這個年輕人姓梁,是省文化局人事處的幹事,專門負責接待工作。梁幹事幫着這群剛從舞台上走下來的文工團員們提箱子、扛行李,忙得不亦樂乎。姑娘們暗自議論:這個小夥子可真熱情!
幾個月後,一位老戰友要給張瑩珊介紹對象,老戰友說:“這個人你認識,就是接待過你們的梁幹事。”張瑩珊對這個人印象不錯,他笑得很好看,讓人覺得有一種從裡到外的暖意。她問介紹人:“這個人是不是黨員?”得到肯定回答後,張瑩珊心中踏實了一些,既然是黨員,那就意味着政治素質肯定不錯了,人品也不會有什麼問題。但他是富農家庭出身,成分有點高。介紹人對張瑩珊說:“他入了黨,就是背叛了原來的階級,已經成為無産階級的一員了。”張瑩珊覺得不無道理,決定先談談再說。
梁志強在人事部門工作,早已将張瑩珊的身世了解得一清二楚:父親是革命烈士,她本人10歲就參加了革命,兩個姐姐也都是革命軍人,可謂“根正苗紅”,政治條件無可挑剔,年輕漂亮的張瑩珊無法不讓風華正茂的梁志強怦然心動。第二年元月,這對50年代的“紅色戀人”喜結良緣,結婚證是薄薄的一張紙,落款年月寫着:1959年1月4日。
張瑩珊有着一段頗具傳奇色彩的故事:10歲随父親參加八路軍,成為八路軍冀東軍分區“長城”劇社最小的一名演員。在文工團,她學會了唱歌,後來又學會了演歌劇。經曆了抗日戰争、解放戰争,1951年,16歲的張瑩珊随志願軍65軍194師文工隊又奔赴抗美援朝的前線。在北韓戰場上,她是真正的“戰地百靈”,在特等功臣趙先有犧牲後,她曾多次演出趙先有烈士事迹,創下了在戰地一連演出9場的最高紀錄,是戴着半胸的軍功章回到祖國的。
著名作家巴金曾在她所在的部隊采訪,并根據一些真人真事寫成了小說《團圓》,後來被改編成電影《英雄兒女》。主人公王成的原型是他們部隊著名的戰鬥英雄趙先友烈士,劇中一位團長的原型是曾任省軍區司令員的張振川将軍。電影裡王芳的形象、氣質、個性都與當時的張瑩珊很像,于是有許多戰友包括後來的新聞媒體都盛傳張瑩珊就是王芳的原型。可是張瑩珊在接受采訪時卻這樣說:“我看電影《英雄兒女》王芳在戰地演出的鏡頭時,總會莫名其妙地激動,因為那正是我在北韓的真實戰鬥場景。但說王芳就是我,實在不敢領受,一是巴金先生采訪過趙先友烈士事迹并沒有直接采訪過我本人,二是王芳本來就是無數志願軍文工團員群體形象的代表,并不專屬于哪一個人。”
電影《英雄兒女》劇照
婚後新的生活開始,一個嶄新的故事也就在兩人之間展開,而且這故事一寫就是40多年。他們沒有讀過一本關于愛情的哲理著作,甚至從來沒有面對面地好好琢磨過這兩個字。但是,和千千萬萬個中國家庭一樣,他們用自己42年的相濡以沫證明着人間那種最純美的感情。在他們心中,“戀愛”這兩個字絕不僅僅意味着朝朝暮暮、耳鬓厮磨,更意味着一種相扶相攜的責任。
他們有過“勞燕分飛”各自忙碌的緊張日子。那時的張瑩珊已成為省話劇院的“頂梁柱”,經常要随團演出,一去就是幾個月。妻子為工作忙碌奔波,梁志強就責無旁貸地擔負起了家務擔子。丈夫的了解、體貼讓張瑩珊又感動又内疚,她盡力在工作之餘為丈夫、為家庭多做一些事情。就在這些平平淡淡的小事中,他們之間的感情不斷鞏固、升華。年輕的梁志強也就從那時起站到了鍋台前,他想為忙于演出的妻子分擔一些勞累。因工作忙碌他們曾将孩子送給别人照看,孩子長得很大了還管媽媽叫“阿姨”。張瑩珊覺得自己是不是太好強了,對不起孩子,對不起這個家。梁志強則總是用他那習慣的微笑告訴她:克服一下,一切都會好的。這笑就成了張瑩珊一生的精神動力。
“文革”結束後,日子漸漸好起來,張瑩珊被調到省電台文藝部當了編輯,靠着自己的勤奮學習還評上了主任編輯的職稱。梁志強也成了省博物館的黨總支書記。
說來讓人不信,在這個家裡張瑩珊一輩子沒做過飯,今天談起不會做飯的事,張瑩珊說:“先前形成了依賴性。”說這番話的時候老人臉上蕩漾着幸福的笑容。
雖然不會做飯,但張瑩珊在家裡絕對稱得上是賢妻。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梁志強80多歲的母親摔了一跤癱瘓在床,張瑩珊一人擔起了照顧老人的重擔。老人大小便失禁,需要勤換尿布,可冬天家裡沒有暖氣不容易晾幹,有段時間,張瑩珊每天早上上班時都要提着一個裝滿尿布的大包,到機關找個沒人的屋子晾起來,晚上下班再收起來帶回家,天天如此。老人97歲與世長辭,醫生在看過她的遺體之後說:癱瘓這麼長時間,居然沒有得褥瘡,實在是個奇迹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