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平度仁兆石岩:“癡迷”根雕藝術的追夢者

新農商網11月11日訊 在平度市仁兆鎮,有這樣的一位青年,癡迷愛好根雕藝術十幾年,傳播中華優秀傳統藝術,他就是仁兆鎮前石家莊村的石岩。日前,記者來到石岩家中,走進他的根雕作品陳列室,一件件制作精美、造型各異的根藝作品擺滿了整個房間:秀美端莊的仕女、惟妙惟肖的獅身人面像、笑容可掬的彌勒佛、形态誇張的十八羅漢……

平度仁兆石岩:“癡迷”根雕藝術的追夢者

根雕,漢族傳統雕刻藝術之一,是以樹根(包括樹身、樹瘤、竹根等)的自生形态及畸變形态為藝術創作對象,通過構思立意、藝術加工及工藝處理,創作出人物、動物、器物等藝術形象作品。說起與根雕結緣,石岩說,他從小在冷東莊舅舅冷家民家居住,每天看到舅舅雕刻木殼子,就跟着學習,開始制作彈弓、木頭槍等玩具,後來上技校,學校組織到平度文化館參觀展覽中,他看見一件根雕作品,瞬間被創作者那精湛的刀法,精巧的構思所震撼,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地愛上了根雕。

平度仁兆石岩:“癡迷”根雕藝術的追夢者

“以前,樹根在農村都是被當柴燒來做飯用了,太可惜。”石岩說,平日就到村莊田野裡去找樹根,當時的他,對根雕不是太懂,但憑着感覺,他認為應該找有一定特色造型的樹根,才容易做出好的根雕作品。

根雕藝術講究三分人工,七分天成。石岩告訴記者,必須選擇不易龜裂變形、不蛀不朽的木材,從發掘素材到藝術加工,他充分尊重樹根的自然形态,對每件作品仔細琢磨、反複推敲,把握樹根奇、絕、妙、全的特點,順勢而作,巧妙雕刻。“做根雕全憑想象,每一件根雕作品,都要根據它原有的形态,琢磨它像什麼,在腦海裡有個概念之後,就修剪掉多餘的,雕刻一下點睛的地方,作品就完成了。” 石岩介紹根雕制作步驟一般可分脫脂處理、去皮清洗、脫水幹燥、定型、精加工、配淬、着色 、上漆、命名等八個步驟。必須選擇材質堅硬、木質細膩、木性穩定、不易龜裂變形、不蛀不朽能長久儲存的樹種,如黃楊、檀木、榉木等都是根藝造型的上好材質品種。被淤泥淹沒或深埋土中的死根,經數百年炭化形成的古老陰沉根木,其質堅幾乎接近化石,更是根藝的佳材。

平度仁兆石岩:“癡迷”根雕藝術的追夢者

為了找到更多原材料,石岩辭掉工作,參加樹木采伐隊每天圍繞樹根轉,一次機緣巧合,石岩在離家不遠的一個村莊看見一棵枯樹,樹幹筆直,有不同花紋,他立刻買下搬回家做根雕,開始醞釀着一件大作品。根據樹根的脈絡,邊構思、邊完善、邊雕刻,曆時3個月創作完成了他的得意之作 。他的根雕作品有 二龍戲珠、龍遊海底、飛龍在天、雄鷹展翅等題材,雕刻出惟妙惟肖卻不失氣勢的造型。

平度仁兆石岩:“癡迷”根雕藝術的追夢者

十幾年來,石岩先後創作了近200件根雕作品,别人都覺得很辛苦,他卻在孜孜不倦的藝術創作中享受到了精神的愉悅。多年的堅守,也讓自己的根雕作品不斷獲得好評,很多人将其作品購買收藏。

石岩在根藝創作上,始終堅持“化腐朽為神奇,變廢為寶”的創作理念,作品不僅追求“正能量、有情趣、講藝術、有根味”而且,注重內涵挖掘,力求作品“有思想,富哲理”。表示,将傳承根雕藝術,創作出大量形神兼備、高品位的根雕藝術作品。 (記者 劉濤 通訊員 崔汝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