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塊有溫度的糕點,滿足的不止是味蕾

作者:牛皮明明

國人對吃,從不含糊。是以,在“如何留住人們的胃”這件事上,還是“老姜”比較辣。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本以為200多歲的稻香村已是上一代人的記憶,直到那天跟閨蜜聚會,讓我重新認識了這個“國潮老字号”。

閨蜜端出一碟糕點說:“去蘇州玩的時候,按照網上攻略,我找到了觀前街上的這家蘇州稻香村總店。說實話,完全超出預期。這家店真是又古又潮,怪不得網上都說這裡是蘇式精緻生活的縮影。尤其是近距離的感受非遺傳承人的精湛技藝,很震撼,即便不買,光是看着也是一種享受。”

這塊有溫度的糕點,滿足的不止是味蕾

蘇州觀前街上的稻香村國潮店

“還有,以蘇州園林、紅樓夢等元素制成的糕點,每塊都像一枚小印章,精緻的不像話!”在她看來,古與今、傳統與新潮在這裡交相輝映,好像是一不小心走進了古今交融的蘇州生活秀場。

“品嘗了這裡的‘國潮點心’牛舌餅,我那早已麻木的味蕾總算是掙紮着醒了。看着普通摸着硬,一口咬下去卻酥成渣,甜中帶鹹……生活總是在不經意間給我一個小意外,沒想到吃個牛舌餅吃出了禦膳的感覺。”

沒什麼花哨的外形,一個普普通通長條的牛舌餅,曾是奶奶爺爺們的最愛。“00後們怕是認為牛舌餅是牛舌頭做的吧?”很多人都曾有這樣的疑問。(解釋一下,牛舌餅不是用牛的舌頭做的,因形如牛舌而得名,是屬于60、70一代人的經典味道。)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檢視一下社交媒體,不僅有很多蘇州稻香村粉絲強烈安利牛舌餅,還有不少名人大V也紛紛點贊。他們在小紅書上分享道:“稻香村,終于把這些老式糕點做成了我們愛吃的味道!”

你是否好奇,以“老”著稱的稻香村,怎麼突然成了90後、00後的“心頭好”?

人們常說,欣賞一個人,始于顔值,合于性格,終于人品。同樣,對一個與人們日常生活聯系極為緊密美食品牌亦是如此——始于口味,合于價值,終于精神。

其實,蘇州稻香村可謂是中國飲食文化史上頗具研究價值的标本之一。200多年的歲月裡,它在最傳統的行業裡,卻以最“潮”的方式做着最經典的生意,憑着一盒盒糕點,不僅彰顯了我們百年的飲食文化的精魂,還牢牢抓住了國人,尤其是90後、00後的胃。

90後、00後日益成為消費主力,他們享受生活、活在當下;注重品質與文化;愛看直播,社交需求強。

蘇州稻香村研究發現,這部分人不再僅僅滿足于口味,轉而對輕脂低糖的食品有着強烈的需求。在保證口感的同時,他們遵循了“少鹽、少油、少糖、低熱”的健康标準,做到了口感與健康的平衡,讓人們過足了嘴瘾的同時,沒有增加心理負擔。

這塊有溫度的糕點,滿足的不止是味蕾

稻香村低糖月餅

在“萬物皆顔值”的時代,年輕人把“顔值”看成了産品的靈魂。對此,稻香村又一口氣推出了蘇州園林、紅樓夢等高顔值系列糕點,無論從口感還是外形上都足足的吊起90後的胃口。正如他們宣傳的那樣:“我們要做的就是把傳統的和時尚的融合。”

這塊有溫度的糕點,滿足的不止是味蕾

稻香村蘇州園林餅

值得一提的是,稻香村的産品設計非常獨特。它與Hello Kitty、功夫熊貓、國家博物館、王者榮耀、元氣森林、《和平精英》、《劍網3》等品牌IP推出大量聯名産品。這些創意十足的聯名禮盒一上市就受到了年輕人的追捧。如今,他們店面裡消費的主角早已悄悄換人,黑發族已漸漸取代了銀發族,其中90後更是其中主力。

數字時代,在整個市場都在向網購平台傾斜。對老字号來說,網購平台是判斷其生存能力的“試金石”。在這裡,每年都會成就一批企業,篩掉另外一批。蘇州稻香村是這個領域裡的“傳奇”。從與頭部主播合作直播帶貨、自建直播團隊到開發微信小程式商城,再到嘗試社群營銷,蘇州稻香村不斷被網友在直播間裡瘋狂“種草”,而且,90後、00後顧客所占的比例越來越高,線上年營業收入早已過億元。

地球人都知道這個時代産品“同質化”競争嚴重,從瓜子到汽車,從老幹媽到奢侈品包包,不管你的名氣多麼大,放眼望去總能看到大批外觀性能都雷同的産品。是以,服裝、美妝、食品、汽車等領域紛紛借勢“國潮風”,将中國傳統文化融入産品營銷之中,以便吸引更多年輕人關注。

當然,是“玩玩文字噱頭”,還是在産品和服務上提供更有文化、更有情感的消費體驗,我們是看在眼裡的。

《2021新青年國貨消費研究報告》顯示,超六成的年輕消費者不願意被一些利用“國潮”當營銷噱頭但卻沒有什麼内涵的品牌“割韭菜”,相反,一些具有社會責任感,又結合“國潮”标簽來提升産品厚度的品牌,年輕人的好感度則會大大提升。

經濟學著作《有閑階級論》中提出“ 炫耀性消費 ”,是消費者購買某些商品的目的,并不僅僅是為了獲得直接的物質滿足和享受,更大程度上是為了獲得心理上的滿足。

在優渥的物質生活下,90後、00後更願意為精神買單,更喜歡情感代入感強的産品,希望以此來表達他們的價值觀。

在北京從事設計工作的90後徐曉今年種草了一款稻香村月餅。

“我承認,他們真的太會抓住我的胃了!這款手工月餅口感不用說,是一絕,包裝更是透着一種節日情懷,最難得的是,它的制作過程非常有講究,說白了就是傳統文化味兒十足。”

蘇州稻香村的“把作師傅”徐紅生說:“沒有傳承就不能稱之為經典,而遵循古法制作出的美食是一種天時地利人和。”

在機器化生産的年代,徐紅生有很多自己的堅持:“我們中華民族從古時起就有‘不時不食,順時而食’之說。例如:春餅、夏糕、秋酥、冬糖。這是古人在實踐中總結出的養生之道。我們的部分産品也是純手工的,講究時令,選用應時應季的食材,能将食物的本味發揮到最佳。”

“當然,也不是機械重複祖輩的做法,我們也一直不斷地嘗試一些新技藝,融入一些高科技技術。”他補充道。

“把作師傅”,即标杆、把關者,把作師傅的雙手堪比精密儀器,摸一摸,聞一聞就知道工藝、火候、味道如何。

“現在消費者對于品牌、商品的忠誠度不及以前,”業内專家表示,“國潮興起的初始動力或許是消費者的信仰充值,而熱情能夠延續至今,必然要歸結到品牌、産品本身。”

忠于自我的表達,在消費中找到情感的呼應,并由此感受到生活的歸屬感。這就是一份有“溫度”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