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情緒,定會開啟美好的一天,這需要有“明”的功夫。

《大學》講“明明德”,《壇經》講“明心見性”,我們現在講做人一定要“明事理”,那麼,如何才能“明”?
“明”的左邊是“日”,代表陽、剛強、光明,右邊是“月”,代表陰、柔軟、黑暗,一陰一陽謂之道,互為補充,二者不可分離,這是辯證的認識論。也就是說,“明明德”“明事理”的關鍵在于懂得陰陽辯證,懂得把握事物的運作規律,好與壞、善與惡、進與退、強與弱,全在自我的心中,無須向外多借一分——此便是本心,亦即是知。
《傳習錄》第118條,冀元亨問先生:“知為什麼是心的本體?”
先生說:“因為知就是天理那個靈明之處。這個靈明(知)有個主宰,就是本心;如果賦予在人的身上,就是人性。你看那小孩子,從小就懂得孝順父母、尊敬長輩,為什麼?因為他心中的那個靈明(知)沒有被任何私欲遮蔽,并且徹底充盈并擴充開去,便完完全全成了他心的本體,便與天地之大德合為一體了。但是,聖人以下的人,都被世俗或個人的私欲遮蔽了本心,變成要努力去格物緻知,才能緻得自己的本心了。”
陽明舉的這個例子,就是“明心見性”的最好解釋:“心”和“性”都是知的一體兩面,心主宰知,性是知的具體展現;小孩子的心沒有受過太多世俗與私欲的困擾,他可能不會識字、不會計算,也正是因為他不會想太多,是以他自然就沒有太多雜念,自然就有無數優良品德,遇到一件事情,他自然就能作出基本的判斷,這就是所謂的“明心見性”。
再舉個例子,我們開車過馬路,碰到斑馬線時,你會下意識地松油門、踩刹車、禮讓行人,環顧左右安全之後,你再小心翼翼地開過去,即使現在是綠燈,為了安全着想,你也會減速慢行,以防止突發情況。
我們來看,在斑馬線“松油門、踩刹車”,這幾乎是一氣呵成的動作,是你的“意念”指揮你的“知”,然後同時采取必要的動作。
這個“意念”怎麼來的?
是心之所發,是以,心成了你身體與意識的主宰,反應在你的大腦,即認知,迅速采取了行動;而“禮讓行人”也是在同時發生,說明你心中擁有着“敬畏生命、尊重他人”的優良品德,因為這個德,也是促使你做出“松油門、踩刹車”動作的内在推動力之一,也是一種自我限制力之一。随後,被禮讓的人也許會被你的動作所感染,他朝你點頭微笑、舉手彎腰,向你表示感謝,于是,你的本心就得到了回報——這種精神的回報,也許能讓你高興一整天,進而這一天的工作狀态與工作效率都會得到改善,這種精神與心靈上的愉悅,往往能持續很長時間。
而這個過程,既是“心”與“性”的關系,也是“知”與“行”的關系,在“心”上去下一番真功夫,其實就是在一念發動之處,在源頭上找到真實的自我,回到自我真實的秉性,找回自我最至高無上的“知”——至善,這樣的行動和結果自然是令自己愉悅和滿意的。
相反,如果有人在“心”與“知”上有私欲,比如今天早上跟太太吵了架,心情很不爽,你開車的速度可能就會快,過斑馬線的時候也不會減速,車多的時候還容易走神,冷不丁追了人家的車屁股,為什麼?心中有怨氣(也是私欲的一種表現),這就是《大學》說的“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 心不得其正,其後果就影響了你的情緒,壞運氣都會被你碰到。
更有甚者,投資失敗、感情受挫,開車不僅不禮讓人,還開車故意撞人,這時候的司機哪裡還是人,簡直就是惡魔,為什麼?他的心已經被極度的忿懥、私欲完全蒙蔽了,讓内心見不到一絲光明,失去了最後的一點理智,結果不僅害了一個人,甚至害了别人全家——當然,也把自己和家人搭進去,一輩子都生活在陰影中,還影響下一代人,太不值得了。
是以,我們講時時刻刻起一個善念,善念存時,惡念就不會再有了,這就需要實地用功,時時有良知、處處有良知、事事有良知,最後人人皆有良知。
以上節選自《江波講傳習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