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共産黨黨内集中教育的曆史程序、基本特征和當代啟示

摘 要:

黨内集中教育是中國共産黨開展黨員教育、加強黨的建設的重要途徑。自延安整風以來,黨内集中教育從思想萌芽走向實踐探索,逐漸發展完善并不斷制度化規範化。黨内集中教育在目标、内容、方式、對象等方面呈現出明顯特征,包括服從服務于黨的政治路線,繼承和創新馬克思主義理論,思想、組織和作風建設有機結合,以及面向全體黨員分層次、有步驟進行。借鑒吸收中國共産黨成立百年來黨内集中教育的經驗,應當準确把握黨内集中教育的時機,注重黨内集中教育方式的多元化,充分發揮上司幹部的示範帶動作用,以黨内集中教育帶動黨員經常性教育的開展。

黨員教育管理的一個基本途徑是黨内集中教育,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所強調的,在全黨開展集中性學習教育,是我們黨推進自我革命的重要途徑,也是一條重要經驗[1]10。2021年5月黨中央釋出《中國共産黨組織工作條例》,對組織開展黨内集中教育作出明确規定。2021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指出,新的征程上,我們要牢記打鐵必須自身硬的道理,繼續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確定黨不變質、不變色、不變味[2]19-20。實作這一重大命題,必須加強黨的建設,使黨的肌體永葆生機活力。黨的肌體的細胞是黨員,隻有持續加強黨員教育管理,才能不斷推進黨的建設。從中國共産黨的百年曆史看,黨内集中教育幾乎涉及黨的政治、思想、組織、作風、紀律以及制度建設和反腐敗鬥争的方方面面。可以說,黨内集中教育史就是黨的自我革命史的縮影,黨的百年奮鬥曆程也是一部不斷加強黨員教育的曆史。

一、中國共産黨黨内集中教育的曆史程序

中國共産黨成立百年以來,黨内集中教育從思想萌芽走向實踐探索,逐漸發展完善并不斷制度化規範化。就其曆史程序而言,可以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等四個時期來進行考察。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從思想萌芽到黨内集中教育的初步實踐

中國共産黨是在馬克思列甯主義與中國勞工運動相結合的程序中誕生的。以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為遵循,黨在成立之初就形成了黨員教育的思想萌芽,并對教育主體、對象、方式等進行了初步探索。黨的一大提出“灌輸”概念,指出“黨應在工會裡灌輸階級鬥争的精神”,“教育勞工,使他們在實踐中去實作共産黨的思想”[3]4-5。盡管“灌輸”對象并不主要是黨員,但已展現了黨對加強思想教育的重視。黨的二大通過的《關于共産黨的組織章程決議案》提出,要對黨員進行“嚴密的集權的有紀律的組織與訓練”[3]162。從1923年到1928年的多次黨代會,均對“黨内教育”“教育黨員”“教育和宣傳”等問題有所涉及。其中,黨的三屆一中全會通過的《教育宣傳問題議決案》提出了多種教育方法,包括政治讨論、政治講演、組織原理講演等[3]354-355,成為黨的曆史上第一部有關黨員教育的專門檔案[4]。黨的四大通過的《對于宣傳工作之決議案》進一步明确提出“黨的支部是我們黨的基本教育機關”,建議“設立黨校有系統地教育黨員”[5]257。黨的六大之後釋出的《關于黨的組織——創造無産階級的黨和其主要路線》還列出了這一時期黨内教育的工作方法。

土地革命戰争期間,黨的思想教育進一步發展。1927年9月進行的“三灣改編”,從黨員隊伍和軍隊戰士的特點出發,提出了一些獨創性的思想教育内容,加強了政治教育。1929年12月《古田會議決議》提出“教育黨員使黨員的思想和黨内的生活都政治化、科學化”[6]84的重要論斷,強調“有計劃地進行黨内教育,糾正過去之無計劃的聽其自然的狀态,是黨的重要任務之一”[6]94。《決議》列舉了諸如政治分析、組織常識、群衆工作的政策和技術等10個方面黨内教育材料,提出了包括訓練班、個别談話、支部大會等18種黨内教育方法[6]94-96。《古田會議決議》對黨員教育的意義、内容、方法等首次進行了較為系統的闡述,初步建構了着重從思想上建黨的基本原理。

全面抗戰爆發後,黨的組織得到很大發展,然而,新黨員來源比較廣泛,身上還存在各種非無産階級思想。延安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創造了相對穩定的環境,為在全黨範圍開展集中性學習教育提供了可能,延安整風随即展開。整風的主要任務是反對主觀主義、宗派主義、黨八股,以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作風。進階幹部層面于1941年9月率先開始整風,一般幹部和普通黨員層面的整風開始于1942年春。黨的六屆七中全會通過《關于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對黨曆史上的若幹重大問題作出了正确結論,延安整風勝利結束。延安整風是第一次全黨範圍的馬克思主義思想教育運動,較為徹底地肅清了各種錯誤思想尤其是教條主義在黨内的影響,使全黨特别是黨員幹部受到了一次普遍生動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黨的路線和黨性教育,對後來黨員教育乃至黨的建設都産生了深遠影響。

解放戰争時期,圍繞整頓黨的隊伍、加強黨的集中統一上司、提高黨員幹部各項素質等要求,黨中央部署了“三查三整”運動。1947年7月至9月,黨中央召開全國土地會議,決定于10月開展整黨,主要内容是查階級、查思想、查作風的“三查”和整頓組織、整頓思想、整頓作風的“三整”,活動持續到1949年初。與此同時,從1947年冬到1948年秋,我黨利用戰鬥間隙在全軍普遍開展了新式整軍運動。解放區的整黨工作推動了農村基層黨組織在政治上、思想上群組織上的進步,新式整軍運動則進一步提高了部隊戰鬥力。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産黨不僅形成了黨員教育的重要思想、探索了從思想上建設黨的獨特黨建道路,而且通過黨内集中教育的嘗試,為把黨建設成為馬克思主義政黨開辟了新路。

(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黨内集中教育的曲折探索

新中國成立時,中國共産黨已由最初的隻有50餘名黨員,發展成為一個擁有448萬餘名黨員的群衆性的馬克思列甯主義政黨。在全國執政伊始,黨就清醒認識到,新增黨員中“很多人的思想作風極為不純,還沒有來得及給以有計劃的教育訓練”,而“老黨員老幹部中亦有很多人驕傲自滿,發展了嚴重的指令主義作風”[7]1。針對這種情況,黨中央于1950年5月發出《關于在全黨全軍開展整風運動的訓示》,同年6月,黨的七屆三中全會對全黨整風作出具體部署,要求“閱讀若幹指定檔案,總結工作,分析情況,展開批評和自我批評等”[7]144。這次整風運動于當年年底結束,糾正了上級機關的官僚主義作風和中下級機關的指令主義作風,但并未有效解決黨内思想不純群組織不純等問題。随着政治形勢、财政經濟狀況趨于好轉,1951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決議要點》提出,從1951年至1954年,用三年時間整黨,“使所有黨員明白做一個共産黨員的标準,并訓練組織從業人員”[8]41-42。其中,對黨員的普遍教育主要是使每一個黨員都清楚地了解關于共産黨員标準的八項條件[9]59-62,并将其作為發展新黨員必須堅持的标準。經過三年多的整頓,黨的組織和黨員素質等都有了明顯改善和提高。

1956年9月,毛澤東在黨的八大開幕詞中指出,黨記憶體在着“思想上的主觀主義、工作上的官僚主義群組織上的宗派主義”等嚴重缺點,必須通過“加強黨内的思想教育的方法”來加以克服[10]51。在1957年3月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毛澤東專門談到了整風問題,認為“整風就是整頓思想作風和工作作風”,并提出“準備黨内在今年開始整風”[11]273-275。1957年4月,黨中央發出《關于整風運動的訓示》,提出要将正确處理人民内部沖突作為整風的主題,并指出“這應該是一次既嚴肅認真又和風細雨的思想教育運動,應該是一個恰如其分的批評和自我批評的運動”[12]293。這次整風運動在初期取得了較好效果,但由于對階級鬥争形勢作了過分嚴重的估計,其後運動的主題由黨内整風轉向反擊右派的進攻。到1958年夏,整風運動基本結束。此後,在“左”傾錯誤思想影響下,黨的建設和黨員教育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走了彎路。

(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内集中教育逐漸發展完善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中央重新确立了正确的指導思想,新的形勢迫切需要把黨員思想統一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1980年2月,黨的十一屆五中全會通過《關于黨内政治生活的若幹準則》,1982年9月召開的黨的十二大作出了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整黨的部署,同年召開的第一次全國黨員教育工作會議以及1983年《中央關于加強黨員教育工作的通知》等,為整黨作了政治、思想群組織上的準備。1983年10月,黨的十三屆二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整黨的決定》,并成立了中央整黨工作指導委員會。這次整黨的主要任務是統一思想、整頓作風、加強紀律、純潔組織,到1987年5月基本結束時,全黨在思想、作風、紀律群組織方面都有所進步,積累了一些正确處理黨内沖突和問題的經驗,為黨員教育走向正常化打通了道路。

面對世紀之交國際國内局勢的複雜變化,黨中央更加注重加強黨員幹部的政治理論和思想教育。1994年9月,黨的十四屆四中全會部署用三年時間在全體黨員中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一次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黨章的“雙學”活動。黨的十五大将鄧小平理論确定為黨的指導思想。1998年6月,黨中央發出《關于在全黨深入學習鄧小平理論的通知》,要求縣以上各級黨委采取黨校教育訓練、上司幹部脫産進修、黨委(黨組)中心組學習、上司幹部在職自學等形式,組織幹部學習理論[13]423-435。1998年11月,黨中央印發《關于在縣級以上黨政上司班子、上司幹部中深入開展以“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為主要内容的黨性黨風教育的意見》,“三講”教育活動正式啟動。這次黨内集中教育包括“思想發動,學習提高”“自我剖析,聽取意見”“交流思想,開展批評”“認真整改,鞏固成果”等步驟[13]627-629,采取自上而下,曆時兩年分級分批進行,共70萬名縣處級以上上司幹部參加,對于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向21世紀發揮了重要作用。

進入21世紀,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純潔性建設成為黨面臨的重大任務。2000年11月,黨中央下發《關于在農村開展“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教育活動的意見》,要求從年底開始有計劃、分步驟地在全國縣(市)部門、鄉鎮、村黨委上司班子和基層幹部中開展“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教育活動[14]1476。黨的十六大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寫入黨章後,學習“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全黨範圍内展開。2004年11月,黨中央對保持共産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作出部署,這次活動從2005年1月到2006年6月,主要特點是:以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主線,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正面教育、自我教育為主,廣泛發揚民主;鼓勵從各自實際出發進行創新,形式靈活多樣等[15]527-528。這次活動後,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黨員經常性教育的意見》等檔案,是黨内集中教育向黨員經常性教育延伸的積極探索。黨的十七大後,從2008年9月開始,用一年半左右時間在全黨開展了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活動自上而下分三批進行,每批曆時半年左右。2010年4月,中央組織部、宣傳部在黨的基層組織和黨員中開展了創先争優活動。活動以建立先進基層黨組織、争當優秀共産黨員為主要内容,是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拓展和深化。這一時期,黨中央首次印發了《2009—2013年全國黨員教育教育訓練工作規劃》,黨内集中教育制度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

(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制度化規範化的黨内集中教育推動全面從嚴治黨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内集中教育更加成熟完善并且不斷制度化、規範化。2013年6月至2014年9月,黨中央組織開展了黨的群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活動以縣處級以上上司機關、上司班子、上司幹部為重點,在總結運用曆次黨内集中教育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将“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作為總要求,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内容,把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作為切入點,着力解決突出問題[16]313-317,使黨對新形勢下如何抓好黨内集中教育取得了新的認識、積累了新的經驗。

2015年4月,“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在黨政機關、人民團體及其内設機構縣處級以上上司幹部和事業機關、國有企業中層以上上司人員中開展,包括集中學習、專題黨課、專題研讨、查擺整改四個方面内容,到當年年底結束。這次專題教育既是深入推進黨的思想建設和作風建設的具體措施,也是嚴肅黨内政治生活、嚴明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的重要抓手。

以作風建設為突破口,全面從嚴治黨有了良好開局,為在更大範圍進行黨員教育、加強黨的建設打下了基礎。2016年2月,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在全體黨員中開展“學黨章黨規、學系列講話,做合格黨員”學習教育方案》,“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活動由此啟動。經過一年多的實踐,學習教育取得明顯成效,有力推進了思想建黨、組織建黨、制度治黨,展現出長期持續進行黨員教育的必要性。2017年3月,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意見》,把“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由集中教育推向經常性教育。這次學習教育是推動黨員教育從“關鍵少數”向廣大黨員拓展、從黨内集中教育向黨員經常性教育延伸的一次重要嘗試。

黨的十九大決定在全黨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這次主題教育從2019年5月啟動,分兩批進行,到2020年1月基本結束,以“守初心、擔使命、找差距、抓落實”為總要求,要求全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錘煉忠誠幹淨擔當的政治品格,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為實作偉大夢想共同奮鬥。這次主題教育促進了全黨思想上的統一、政治上的團結、行動上的一緻,為黨統攬“四個偉大”、實作“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标作了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作風上的有力動員[17]5。

2021年2月,黨中央發出《關于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通知》,決定在全黨進行黨史學習教育。這是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之際的一次黨内集中教育,總的要求是“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教育引導全黨同志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2],既要學習黨的百年曆史,又要與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為群衆排憂解難。在方式方法上,既包括專題學習、專題黨課、專題民主生活會、專題教育訓練,也包括宣講團專題宣講、用好紅色資源開展教育等。

總的來看,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内集中教育的主要目标都是為了提高黨員素質進而加強黨的建設,這與以往不同時期黨内集中教育是一以貫之的;其在内容和方法上着重于跟蹤學習黨的創新理論,并緻力于帶動黨員經常性教育,進而建立常态化的學習制度,促進了黨員教育的制度化規範化發展。

二、中國共産黨黨内集中教育的基本特征

在長期的探索實踐中,中國共産黨逐漸建立起通過黨内集中教育來推動黨的建設的有效途徑。盡管不同曆史時期黨内集中教育所要解決的具體問題各異,但在目标、内容、方式、對象等方面呈現出一些基本特征。對此加以總結,有助于鞏固和擴大黨内集中教育成果,促進其制度化、規範化發展,對加強黨的建設和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具有重要意義。

(一)黨内集中教育服從服務于黨的政治路線,展現了鮮明的政治屬性

黨的政治路線決定着黨的事業的發展方向,是黨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基本依據。黨制定大政方針,要從黨的政治路線出發;部署推進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重大戰略、重大任務、重大工作,要緊緊圍繞黨的政治路線來進行[18]797。黨内集中教育作為加強黨的建設的重要途徑,始終圍繞黨的政治路線,通過化解沖突、統一思想、政治動員來保證黨的政治路線得以順利實作。黨内集中教育和黨的政治路線的關系,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觀察:一是黨内集中教育聚焦于破解影響黨的政治路線的問題而展開。解決特定時期實作政治路線所面臨的問題,是開展黨内集中教育的直接原因。延安整風前的一段時期,黨内受到“左”傾、右傾錯誤思想影響,使得處于革命早期的我黨蒙受了嚴重損失。因而,延安整風的一項迫切任務,就是通過廣泛的馬克思主義教育,徹底肅清各種錯誤思想對黨員幹部的影響,進而激發廣大黨員幹部奪取革命勝利的鬥志。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整風運動亦是如此,主要是為了解決黨員隊伍中存在的思想作風不純、官僚主義、指令主義等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組織了多次黨内集中教育,一以貫之的任務就是要解決黨記憶體在的政治、思想、組織、作風不純的問題,進而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二是黨内集中教育随着不同曆史階段黨的政治路線而發展。不同曆史階段黨的政治路線有所差别,相應地,黨内集中教育的具體目标也在不斷發展。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黨開展黨内集中教育主要是為了提高黨員素質,為赢得戰争勝利提供組織保證。黨在全國執政以後,随着黨的政治路線的轉變,黨内集中教育的主題也轉向提高黨員幹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三是黨内集中教育對實作黨的政治路線發揮政治動員作用。在黨的曆史上,每當一個大的曆史階段開啟,一個大的曆史使命到來時,黨總是通過大規模的、深入的黨内教育來統一全黨思想,武裝全黨頭腦[19]。改革開放以來,曆次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後,黨中央都會在一段時間内開展集中教育,主要是學習貫徹大會精神,并對下一步工作進行動員部署。中國共産黨成立百年之際,黨中央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目的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後奮力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新征程。可見,在實作黨的政治路線方面,黨内集中教育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黨内集中教育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繼承和創新,展現了理論和實踐的統一

自成立以來,中國共産黨就始終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緊密結合,不斷進行理論創新,并不失時機地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堅持以發展着的馬克思主義指導發展着的實踐,進而不斷奪取新的勝利。堅持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和理論武裝于一體,是黨内集中教育的顯著特點。一方面,注重理論的創新和發展,并與時俱進地抓好學習。在百年奮鬥曆程中,黨繼承和發展了馬列主義,并結合中國實際創立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論創新每前進一步,理論武裝就跟進一步。黨的七大把毛澤東思想寫入黨章,明确将“努力地提高自己的覺悟程度和領會馬克思列甯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礎”[20]536作為共産黨員的義務。改革開放後開展的“雙學”“三講”教育,以及進入21世紀後開展的保持共産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先後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作為學習的主要内容。黨的十九大後開展的黨内集中教育,将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首要任務。可見,黨内集中教育的内容結合時代特征不斷豐富發展,既有繼承又有創新。另一方面,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用實踐檢驗理論學習的成效。早在革命戰争年代,為了克服黨内學習教育中存在的理論與實際相脫節的問題,黨就采取了在革命鬥争中檢驗學習成效的方法,不斷提高黨員素質。黨的十八大後,曆次黨内集中教育都注重把實踐擺在突出位置。比如,黨的群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把為民務實清廉作為鮮明主題;“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明确提出“基礎在學,關鍵在做”;黨史學習教育把學史力行列為基本目标,把為群衆辦實事作為重要内容。可見,黨内集中教育的一個基本取向是:經由持之以恒的學習教育,使黨員對馬克思主義入腦入心,進而将理論武裝同工作實踐緊密聯系,在解決現實問題中落實黨的主張、實作黨的目标。

(三)黨内集中教育以思想建黨為着力點,并注重組織建設和作風整頓有機結合

政黨在對其成員進行培養時,均會采用思想教育的方式,使每個成員都了解本黨的行為準則和決策原則,進而自覺做出符合組織要求的行動。相較于其他政黨,中國共産黨尤為強調理想信念的極端重要性,把思想建黨作為開展黨内集中教育的重要着力點。毛澤東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團結全黨進行偉大政治鬥争的中心環節。如果這個任務不解決,黨的一切政治任務是不可能完成的。”[21]1094從本質上看,黨内集中教育就是集中一段時間,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黨員頭腦,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基礎上,推動全黨更加自覺地為實作黨的初心使命而奮鬥的過程。持之以恒的教育、集體學習的氛圍、無所不在的浸潤,使黨的指導思想融入黨員的價值體系中,也使學習逐漸内化為黨員的行為習慣。通過思想建黨,全黨實作了思想上的統一、信念上的堅定,進而為組織上行動上的統一、凝聚起強大的戰鬥力提供了前提和奠定了基礎。在注重思想建黨的同時,黨内集中教育還充分運用組織建設和作風整頓等方式,做到多種教育方式有機結合。黨的組織特别是基層組織是開展黨内集中教育的重要載體,黨員作風直接關乎黨在人民群衆心中的形象,是關系黨的生死存亡的生命線。延安整風期間,黨中央就把加強支部教育作為保持基層黨組織生機活力的重要手段,把“整頓三風”作為黨内集中教育的主題。黨的十八大後,黨内集中教育從作風建設入手,以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為突破口,結合學習教育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大力整頓軟弱渙散的基層黨組織,有效解決了組織不純、作風不純等問題,為實作“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标提供了堅強組織保證。

(四)黨内集中教育面向全體黨員,結合實際分層次、有步驟地精準施教

截至2021年6月5日,中國共産黨黨員總數為9514.8萬名[22],黨員隊伍不斷發展壯大。每個黨員所處的行業領域、工作性質和自身狀況各不相同,是以在開展黨内集中教育時,通常會結合不同群體特征,做到分層次、有步驟、精準化,避免“一刀切”“一鍋煮”。早期的黨内集中教育已經注意到分層分類施教的問題。延安整風就是分兩個層次進行的,一是進階幹部的整風,二是一般幹部和普通黨員的整風。整風的主要步驟是:認真閱讀檔案,深入研究讨論,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總結經驗、統一思想、改進工作。改革開放後于1983年進行的整黨也是如此,自上而下、分期分批從中央到基層進行整頓,機關内部的整頓也是自上而下進行,首先是上司班子和上司幹部,然後是普通黨員。黨的十八大後開展的群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也是分兩批進行,第一批包括省部級上司機關和副省級城市機關及其直屬機關、中管金融企業、中管企業、中管高等學校,第二批包括省以下各級機關及其直屬機關和基層組織[23];其步驟先是學習教育、聽取意見,然後查擺問題、開展批評,最後整改落實、建章立制。此外,從以縣處級以上上司班子和上司幹部為重點開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到組織全黨進行“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也展現了黨内集中教育從黨員上司幹部這個“關鍵少數”向全體黨員的延伸和拓展。可見,黨内集中教育既要覆寫全面,也要突出重點,充分發揮上司幹部的示範帶動作用,進而使全體黨員堅定理想信念,提高能力素質,更好地踐行初心使命。

三、建黨百年來黨内集中教育的當代啟示

中國共産黨成立百年以來,先後組織了十餘次黨内集中教育,可謂“集中整治”與“綿綿用力”結合,“重點突破”與“久久為功”相接,探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方法[4]。借鑒吸收曆次黨内集中教育的經驗做法,對于在新時代加強黨員教育、推進黨的建設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一)聚焦貫徹黨的政治路線,準确把握黨内集中教育的時機,集中力量有效破解難題

開展黨内集中教育的目标在于促使黨員統一思想、凝聚士氣,并在組織建設方面做好準備,進而保證一定時期黨的政治路線的順利實作。發揮黨内集中教育的政治作用,要從以下三個方面着手。一是把服從服務于黨的政治路線作為黨内集中教育的中心任務。要緊緊圍繞政治路線設定的目标,對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作出合理安排。建黨百年之際,黨帶領全國人民實作了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标,正向着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标邁進。在這一重要曆史交彙點,黨内集中教育要把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首要政治任務,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堅定理想信念、堅守初心使命,從黨的百年奮鬥曆程中汲取經驗教訓,彙聚起接續奮鬥的磅礴力量。二是準确選擇開展黨内集中教育的時機。隻有在适當的政治環境下,黨内集中教育才能取得理想成效,這就要求教育時機準确恰當。既可在有紀念意義或标志性的時間進行,起到以史為鑒、展望未來的作用;也可結合上司班子換屆或重大任務動員時進行,起到統一思想、政治動員的作用。同時,黨内集中教育在内容、方式、任務上要保持前後銜接,既要保證教育的一以貫之,又要做到各有側重。三是通過黨内集中教育破解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黨内集中教育的開展都有一定的動因,即通過教育整頓,破解亟待解決的政治、思想、組織、作風等方面的問題。進入新時代,黨的自身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黨内法規和制度規範日臻完備,新的形勢下如何進一步提高黨員幹部的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依然是今後黨内集中教育需要努力的方向。

(二)注重黨内集中教育方式的多元化,不斷強化思想建黨、基層組織建設和作風建設

黨内集中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要把多種教育方式有機結合起來,最大限度提升教育品質。一是強化思想建黨。理想信念是共産黨人精神上的“鈣”,理想信念堅定,骨頭就硬;沒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24]414。開展思想建黨,就是教育廣大黨員認真學習貫徹黨的指導思想,自覺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馬克思主義旗幟下。二是注重基層黨組織建設。黨内集中教育最終要靠功能完備、運轉有序的基層組織來保障。要把黨内集中教育作為重要契機,排查基層組織建設方面存在的薄弱環節,着力把基層組織建設成為黨同人民群衆有效聯系的橋梁和紐帶。三是持之以恒改進作風。相較于思想而言,作風狀況更易于從表面觀察了解。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組織的多次黨内集中教育,都是從作風建設切入,通過加強作風建設來推進自我革命,使黨風政風得到很大改進。四是注重方法手段的創新。目前,随着網絡資訊技術的進步,資訊化、智能化、移動化已成為黨員教育發展的大趨勢。開展黨内集中教育時,可以充分運用網際網路、大資料等技術,針對黨員來源、個體狀況等不同特點,采取符合閱聽人需求、易于接受的差異化方式進行。同時,就近就便用好紅色資源,有條件的地方還可探索為黨員開展政治體檢。

(三)充分調動黨員上司幹部的積極性,以上率下示範帶動,用實踐成果檢驗教育成效

政治路線确定之後,幹部就是決定性的因素[25]526。作為治國理政的骨幹力量,各級黨員上司幹部亟需通過黨内集中教育不斷提升自身素質,進而為黨和人民事業發展貢獻力量。其中,上司幹部作為“關鍵少數”,在廣大黨員幹部隊伍中具有較強的示範帶動作用。調動上司幹部主動參加黨内集中教育的積極性,可以探索将學習成效與幹部考核考察互相關聯,使上司幹部先學一步、深學一層。要用實踐來檢驗學習效果。理論學習并不是集中教育的最終目的,必須充分運用學習成果指導實踐。完善黨員教育品質考核評估機制和方式,形成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考核名額體系,把抓改革、促發展、惠民生的情況作為重要考核依據,以任務完成的情況檢驗教育成效。探索建立全方位的評估主體體系,以上級黨組織考核評價為主,輔之以同級評價、下級評價等方式,有條件的地方還可适當引入第三方評價,以增強評估結果的公平性和可信度。

(四)建立制度化規範化的黨員教育工作體系,以黨内集中教育帶動黨員經常性教育的開展

黨内集中教育的一個重要作用在于帶動黨員的經常性教育,使黨員通過常态化的學習不斷提高黨性修養和理論素養,做到集中教育和經常性教育有機結合、互相促進。一是建立完備的制度體系。目前,在黨内法規層面,黨員教育工作的主要依據是組織工作條例和黨員教育管理工作條例等。同時,每五年釋出一次的全國黨員教育工作規劃,也對黨内集中教育和黨員經常性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未來要繼續細化完善,分門别類制定集中教育和經常性教育的具體制度,以更好地指導黨員開展學習。二是建立豐富的内容體系。黨内集中教育一般都會提供相應的學習教材,主要是黨的創新理論和黨的曆史知識,應當把這些教材進一步規範化、系統化,作為經常性教育的學習内容。同時,鼓勵創作各具特色、符合本地區本領域黨員學習實際的内容,并實作資源共享,增強學習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三是建立多樣的方法體系。黨内集中教育既要用好黨校教育訓練、理論中心組學習、在職自學等傳統方式,在資訊化背景下還要充分運用新興網絡媒體技術,及時有效地組織學習,為實作黨内集中教育向黨員經常性教育延伸提供抓手。四是建立起強有力的保障體系。黨内集中教育要取得好的成效,關鍵在于把責任落實到基層黨組織,充分發揮黨支部直接教育管理黨員的作用。要提供必要的活動場所、工作經費,保證必要的學習時間,并選優配強基層黨組織書記,切實履行黨支部教育、管理、監督職責,以上下貫通、執行有力的組織體系推動黨員教育制度化規範化發展。

在百年奮鬥曆程中,中國共産黨始終把黨員教育擺在突出位置,尤其是在思想沖突較為激烈或形勢變化較為複雜的重要曆史節點,都會通過開展黨内集中教育,及時統一思想、加強團結、自我淨化、克服困難、直面挑戰,為黨和人民事業發展提供強大動力。時至今日,中國共産黨相繼開展了十餘次規模較大的黨内集中教育,極大地提高了黨員素質,積累了豐富經驗,帶動了黨員經常性教育的開展,黨員教育制度逐漸走向成熟。

(作者機關: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一研究部)

(來源:《求實》 2021.06)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