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奮鬥的革命者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是來自富裕家庭,他們從小就過着衣食無憂的日子,但内心卻向往自由平等,于是紛紛抛棄安逸的生活,投身到革命事業中。姚依林就是這些人中的典型代表。
姚依林1917年出生在香港,他的家族在民國時期是顯赫一時的大家。父親姚捷勳在家排行老四,早年在政府為官,因為追随中山先生革命,被升任陸軍中将。
可惜的是,在36歲那年就因病去世了。得到他去世的消息後,妻子帶着兒女從香港回到了江蘇,投靠了丈夫的二哥。

父親去世時,姚依林年紀還小,為了照顧他和姐姐,母親到了一個洋學堂做老師貼補家用。受過良好教育的母親非常明事理,她知道寄人籬下終究不是長久之計,是以等到孩子們大了一些之後,就帶着他們來到上海居住。
一家人的日子過着緊緊巴巴的,姚依林從很小時就懂得世事艱辛,是以他下定決心要好好學習,将來好照顧母親。
姚依林就讀的中學有很多進步書籍,通過這些書籍,在他心中漸漸埋下了革命的種子。他從中學就開始積極地參加學生運動。
之後他成為清華的一名化學專業的學生。他憑借人格魅力和上司能力成為學生中的骨幹。也因為他的積極表現,1935年,18歲的他成為了一名正式的共産黨員。
他的五叔姚國桢曾經是皖系軍閥的重要成員,皖系衰落後遷到天津生活。姚依林常常到天津去拜訪五叔,利用他的關系為黨組織秘密開展工作,同時,他還積極地向五叔家的弟弟妹妹宣傳革命思想。
姚依林的母親雖然不太清楚兒子具體在做什麼,但也能隐約猜到幾分,出于母親的心态,她提出願意賣掉房子讓兒子到蘇聯留學,隻希望兒子不要卷進紛争,姚依林拒絕了母親,他明白自己一直想要的是什麼。
當時的中國,日本人已經染指東北,接下來就會把罪惡之手伸向關内。國家正是危機之時,豈可一走了之。後來姚依林從五叔那裡了解到革命活動的風聲已經走漏,于是他離開了學校和北平,來到天津工作和生活。
因為有五叔這棵大樹,姚依林在天津可以說是如魚得水。之後,日寇發動了全面侵華,國家形勢危急,天津也不樂觀,他在處理完善後事宜之後,來到河北繼續革命事業。
多年來,他作為主要上司幹部,除了上司與敵人的鬥争外,還積極參與根據地經濟建設,為我黨的革命運動提供了堅定的經濟支援,保證了政權的穩定,同時也積累了豐富的經濟工作經驗。
新中國成立後,飽受多年戰争摧殘的祖國,經濟方面是千瘡百孔,發展十分艱難,還有解決數百萬人民就業這一巨大難題。
對姚依林這樣主管經濟的國家幹部來說,肩膀上的擔子仿佛有千斤重。他就是在這樣巨大的壓力和困難面前,做了很多調整工作,對改善經濟狀況,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特殊時期時,姚依林也遭遇了沖擊,他以堅定的信念,頂着壓力艱難地開展對外貿易工作。
1979年,62歲的他被任命為副總理,他主持和制定的很多政策,緻力于解決我國在經濟迅速發展中出現的問題。他非常重視發展農業,多次提出糧食問題的重要性,這是人民生活安穩的基礎,隻有把這個問題解決好了,經濟建設才能發展好。
姚依林的後人也同他一樣優秀,他還有一位正國級的女婿王岐山,同他這位嶽父一樣,都是國家棟梁。1994年時,為國操勞一生的姚依林老人在北京病逝,終年7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