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七七事變”後,全國抗戰爆發。8月,在強大輿論壓力下,蔣介石被迫同意将陝北的中央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随後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釋出指令,将紅軍改編為八路軍,任命朱德為總指揮、彭德懷為副總指揮。
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23日,蔣介石發表談話,指出團結禦侮的必要,事實上承認了中國共産黨在全國的合法地位。
10月,南方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八省紅軍遊擊隊奉命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4軍,簡稱“新四軍”。
12月14日,中共中央為加強對新四軍的上司,決定成立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新四軍分會,中共中央東南分局(後改為東南局)書記項英兼任軍分會書記,陳毅任副書記,委 員有張雲逸、袁國平、周子昆等人。
12月25日,新四軍軍部在湖北漢口成立。1938年1月6日軍部移駐江西南昌。中央任命葉挺任軍長,項英任副軍長,張雲逸任參謀長,袁國平任政治部主任,周子昆任副參謀長,鄧子恢任政治部副主任。轄4個支隊和1個特務營。

新四軍上司人合影
一、新四軍軍部主要上司成員及1955年授銜基本情況
軍 長:葉 挺(1896-1946)廣東歸善人,皖南事變中被國民黨扣押,抗戰勝利後,獲救出獄後被中國共産黨重新接納為黨員。 1946年4月8日與夫人李秀文以及秦邦憲、鄧發、王若飛等同志在傳回延安途中,遭遇空難不幸離世。1989年11月,經中央軍委确定,被冠以“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家”的稱号。2009年9月10日,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葉挺将軍
副軍長:項 英(1898-1941)湖北武漢人,皖南事變中,被叛徒殺害于安徽泾縣茂林蜜蜂洞中,年僅43歲。
項英
參 謀 長:張雲逸(1892-1974)海南文昌人,建國後曆任中共廣西省委書記、廣西省人民政府主席、廣西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共中央中南局委員、中共中央華南分局第二書記、中南行政委員會副主席、中共中央監察委員會副書記。1955年被授予大将軍銜。
張雲逸大将
政治部主任:袁國平(1906-1941)湖南邵東人,皖南事變激戰中,袁國平身負重傷,為了不拖累部隊突圍,舉槍自盡,年僅35歲。
副參謀 長:周子昆(1901-1941)廣西桂林人,皖南事變中,在泾縣茂林蜜蜂洞被叛徒殺害,時年40歲。
政治部副主任:鄧子恢(1896-1972)福建龍岩人,建國後曆任中共中央農村工作部部長、國務院副總理、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未被授予軍銜。
司令部
參謀處處長:賴傳珠(1910-1965)江西贛縣人,建國後,曆任第十三兵團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幹部部第一副部長,北京軍區政治委員,沈陽軍區第二政治委員等職。1955年被授予上将軍銜。
秘書處處長:李一氓(1903-1990)四川彭州人,建國後曆任駐緬甸大使、國務院外事辦公室副主任、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副會長、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副主席等職,未被授予軍銜。
副官處處長:黃序周(1904-1984)湖北黃岡人,建國後曆任上海市民政局局長,湖北省水産廳廳長、農林水辦公室副主任,湖北省人民委員會副秘書長,湖北省政協常委等職,未被授予軍銜。
軍需處處長:葉輔平(1902-1939)廣東惠陽人,1939年8月在運輸軍需物品途中因車禍犧牲。
軍醫處處長:沈其震(1907-1993)重慶人,建國後曆任大連醫學院院長,中央衛生研究院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首任院長,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副理事長,中國國際交流協會理事,宋慶齡基金會理事、農工黨中央副主席等職,未被授予軍銜。
兵站處處長:張元壽(1913-1947)福建永定人,1947年3月,乘車抵張店近郊時,突遭國民黨飛機掃射,他急忙指揮同行人員隐蔽,自己卻中彈犧牲,其遺體安葬在臨沂華東革命烈士陵園。
軍法處處長:湯光恢(1909-2008)江西永豐人,建國曆任膠東軍區政治委員,山東軍區政治部主任。東北軍區公安軍政委、黑龍江省軍區第二政委、江西省軍區第二政委等職,1955年被授予少将軍銜。
留守處處長:蕭正綱(1902-1942)湖南華容人,1941年1月,在皖南事變中被俘。囚禁于江西上饒集中營,是獄中秘密黨支部負責人之一。1942年6月17日在福建崇安縣(今武夷山市)赤石虎山廟被國民黨頑固派殺害。
政治部
秘 書 長:黃 誠(1914-1942)河北安次人,皖南事變中,黃誠不幸被俘,被關在上饒集中營,1942年4月23日,從容就義,時年僅28歲。
組織部部長:李子芳(1910—1942)福建晉江人,皖南事變中不幸被俘,被關押于上饒集中營。在獄中任中共秘密支部書記,組織上司了獄中的越獄和暴動工作。1942年5月,光榮犧牲。
宣教部部長:朱鏡我(1901—1941)浙江鄞縣人,1941年1月,在皖南事變中,在突圍時壯烈犧牲,時年40歲。
民運部部長:鄧子恢(兼),前面已介紹。
敵工部部長:林植夫(1891—1965)福建閩侯人,1941年1月,在皖南事變中突圍後離開新四軍。1947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建國後曆任民盟福建省委主任委員,福建省農業廳廳長,省第一至三屆政協副主席等職,1965年病逝。
戰地服務團團長:朱克靖(1895—1947)湖南醴陵人,在皖南事變中成功突圍,後曾擔任蘇北參議會副議長,蘇中三分區行政專員公署專員等職。1946年1月,朱克靖擔任新四軍(山東軍區)秘書長兼聯絡部部長,成功策反國民黨淮海綏靖公署長官郝鵬舉,郝鵬舉部被改編後,朱克靖擔任該部政治委員,上司部隊的改編和民主改造工作。1947年1月,反複無常的小人郝鵬舉又率部叛變革命,朱克靖被叛軍逮捕,當年10月,朱克靖被秘密殺害于南京郊外。
副團 長:謝雲晖(1913-2002)四川冕甯人,建國後曆任志願軍某兵團幹部部副部長、兵團政治部代理主任、軍政委、南京軍區裝甲兵政委、成都軍區副政委等職,1955年被授予少将軍銜。
秘 書 長:徐平羽(1909—1986)江蘇高郵人,建國後曆任南京市文教接管委員會主任,南京市教育局局長,上海市人民委員會秘書長,上海市文化局局長,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文化部副部長等職,未被授予軍銜。
教導隊 隊長:馮達飛(1899-1942)廣東連州人,1941年1月皖南事變後被捕,1942年6月8日在江西省上饒市壯烈犧牲。馮達飛是中國空軍史上首批飛行員、第一個飛行教官。
政治部主任:餘立金(1913-1978)湖北大冶人,皖南事變中成功突圍,建國後曆任華東軍區空軍政治委員、南京軍區空軍政治委員、人民解放軍空軍副政治委員兼南京軍區空軍政治委員、人民解放軍空軍政治委員、中國民航總局第一政治委員、空軍第二政治委員等職,1955年被授予中将軍銜。
教導營
營 長:劉世湘(1913-1993)江西廬陵人,皖南事變中成功突圍,建國後曆任海軍吳淞要塞區參謀長、華東軍區海軍海岸炮兵處長、海軍西營副司令員、海軍榆林基地(三級基地)司令員、榆林基地(二級基地)副司令員、南海艦隊顧問等職,1955年被授予少将軍銜。
教 導員:龍樹林(1911-1939)江西上饒人,1939年4月,龍樹林在一場戰鬥即将結束時不幸頭部中彈,經搶救無效犧牲,時年28歲。
副 營長:謝祥軍(1914-1946)湖北大悟人,皖南事變中成功突圍,解放戰争時期曾任華中軍區第5、第9軍分區司令員,華中野戰軍第10縱隊司令員等職,1946年10月25日在江蘇漣水保衛戰中被敵人的狙擊手冷彈射中,當即犧牲,年僅32歲
特務營
營 長:邱玉權(1913-1946)湖北麻城人,1946年6月在山東泰安戰鬥中犧牲。
教 導 員:陳茂輝(1912-2015)福建上杭人,皖南事變後,任蘇中軍區如臯自衛總隊總隊長兼警衛團副團長、團長等職,建國後曆任江蘇省軍區副政治委員、第三政治委員、顧問,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軍區政治部顧問(副兵團職)等職,1955年被授予少将軍銜。
二、新四軍各下轄部隊主要上司成員及1955年授銜基本情況
(一)第一支隊 (由湘鄂贛邊、湘贛邊、粵贛邊、贛東北等地遊擊隊編成)
司令 員:陳 毅(1901-1972)四川樂至人,皖南事變後擔任新組建的新四軍軍長,建國後曆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副總理、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長等職,是上海市人民政府首任市長,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
陳毅元帥
副司令:傅秋濤(1907-1981)湖南平江人,皖南事變中成功突圍,後曾擔任新四軍第7師副師長,建國後曆任中央複員委員會(後改稱中央轉業建設委員會)秘書長,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人民武裝部部長、總參謀部隊列部部長、動員部部長、中央軍委人民武裝委員會副主任、總參謀部顧問等職,1955年被授予上将軍銜。
參謀長:胡發堅(1906-1939)江西吉安人,1939 年3 月15 日,在江蘇省武進縣指揮部隊瓦解與收繳土匪武裝大刀會的槍械時,不幸槍支走火,中彈犧牲,年僅33 歲。
政治部主任:劉 炎(1904-1946)湖南桃源人,皖南事變後,劉炎任新四軍一師政委,1946年11月20日,劉炎在山東臨沂病逝,年僅42歲。
副參謀長:陶 勇(1913—1967)原名張道庸,安徽霍邱人,建國後曆任志願軍第9兵團副司令員、第9兵團代司令代政委、華東軍區海軍司令員、海軍東海艦隊司令員、南京軍區副司令員、海軍副司令員等職,1955年被授于中将軍銜。
1、第 1 團 (由湘鄂贛邊遊擊隊編成)
團長:傅秋濤(兼),前面已介紹
副團長:江渭清(1910—2000)湖南平江人,皖南事變後任新四軍第六師十八旅旅長,建國後轉業地方工作,曆任江蘇省委第一書記兼江蘇軍區第一政委,南京軍區第三政委、代理第一政委,中共中央上海局書記、江蘇省政協主席、中共中央華東局書記處書記等職,未被授予軍銜。
參謀長:王懷生(1890-1942)湖南平江人,皖南事變中被俘,1942年在上饒集中營被國民黨殺害。
政治處主任:鐘期光(1909-1991)湖南平江人,皖南事變後曆任新四軍江南指揮部政治部副主任、蘇北指揮部政治部副主任、第1師兼蘇中軍區政治部主任、蘇浙軍區政治部副主任等職,建國後曆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軍事學院政治委員等職,1955年被授予上将軍銜。
第 1 營
營長:熊應堂(1911-1996)湖北紅安人,皖南事變中率部突出重圍,後曆任新四軍第七師獨立團團長、白湖獨立團團長兼政委、沿江支隊參謀長兼獨立團團長、第七師十九旅參謀長等職,建國後第25軍軍長、空軍第四軍軍長,中共浙江省委書記,浙江生産建設兵團司令員等職,1955年被授予少将軍銜。
副營長:汪克明(1906-1994)湖北陽新人,皖南事變中成功突圍,建國後曆任志願軍19兵團政治部組織部副部長、部長、幹部部副部長、北京軍區軍事檢察院檢察長等職,1955年被授予少将軍銜。
第2營
營長:吳泳湘(1914-1970)湖南湘陰人,建國後曆任志願軍第21軍副軍長、軍長等職,1955年被授予少将軍銜。
副營長:吳嘉民(1905-1995)湖北陽新人,建國後曆任軍事學院進階速成系政治委員,軍事學院政治部副主任,福建省軍區副政治委員等職,1955年被授予少将軍銜。
第3 營
營長:丁麟章(1907—1945)湖南平江人,1945年6月,在孝豐百步山反擊國民黨頑軍五十二師的戰鬥中,不幸中彈犧牲。
副營長:肖惠錫,資料不詳
2、第 2 團 (由湘贛邊、粵贛邊、贛東北等地遊擊隊編成)
團長:張正坤(1898-1941)湖南浏陽人,皖南事變時,擔任新四軍第三支隊司令員的張正坤,負傷被俘,囚禁于江西上饒集中營七峰岩監獄,當年夏天,在組織越獄中跳崖壯烈犧牲。
副團長:劉培善(1912-1968)湖南茶陵人,建國後曆任第十兵團兼福建軍區政治部主任福建軍區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福州軍區黨委副書記、福州軍區第二政治委員、中共華東局委員等職,1955年被授予中将軍銜。
參謀長:王必成(1912—1989)湖北麻城人,建國後曆任浙江軍區司令員、志願軍第9兵團副司令員、上海警備區司令員、南京軍區副司令員、昆明軍區司令員、武漢軍區司令員、軍事科學院副院長等職,1955年被授予中将軍銜。
政治處主任:肖國生(1916-1939)湖南省浏陽人,1939年3月7日,日軍圍攻二團駐地鎮江縣上、下會村,在突圍戰鬥中,肖國生為掩護部隊,與敵浴血奮戰,壯烈犧牲,時年23歲。
營長:段煥競(1911—1998)湖南茶陵人,曆任第二十九軍軍長,第二十八軍軍長,江蘇軍區副司令員,江蘇省軍區司令員,南京軍區司令部副參謀長,南京軍區副司令員等職,1955年被授予少将軍銜。
副營長:李忠民,資料不詳。
第 2 營
營長:廖昌金(1906-1972)江西上猶人,建國後曆任江蘇省公安總隊總隊長,江蘇省兵役局局長,江蘇省軍區副參謀長,1964年被授予少将軍銜。
副營長:劉震英(1910~1939)廣西恩隆人,1939年7月,時任新六團政治處主任的劉震英在九裡附近與日僞軍遭遇,發生激戰,親自率部夜戰,不幸中彈犧牲,年僅29歲。
第 3 營
營長:熊 剛 ,1938年離開部隊,不知去向。
副營長:劉玉林,1939年11月犧牲,其他資料不詳。
(二)第二支隊(由閩西和閩贛邊閩西、閩南和浙南等地遊擊隊編成)
司令員:張鼎丞(1898-1981) 福建永定人,建國後曆任中共福建省委書記兼省人民政府主席、省軍區政委,中共中央華東局第四書記,華東行政委員會副主席兼政法委員會主任,中共中央組織部副部長、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等職,未被授予軍銜。
副司令:粟 裕(1907-1984)湖南會同人,建國後曆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中國共産黨中央軍事委員會常委、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等職,1955年被授予大将軍銜。
粟裕大将
參謀長:羅忠毅(1907-1941)原名羅宗愚,湖北襄陽人,1941年11月28日羅忠毅在江蘇溧陽縣塘馬地區與日本侵略者激戰中壯烈犧牲。
政治部主任:王內建(1907—1983年),原名王富堂,福建上杭人,建國後曆任華東航空處政委兼黨委書記、上海防空軍政治部主任、華東空軍政委兼黨委書記、鐵道兵副政委等職,1955年被授予少将軍銜。
1、第 3 團 (由閩西和閩贛邊遊擊隊編成)
團長:黃火星(1909-1971)江西撫州人,皖南事變時成功突圍,後曆任新四軍第七師第十九旅第五十五團政治委員,第七師政治部副主任、代理主任、第十九旅政治委員等職。建國後曆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兵團兼福建軍區政治部主任,兼廈門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江蘇軍區第二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軍事檢察院檢察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兼軍事檢察院檢察長兼中央軍委總直屬政治部主任等職,1955年被授予中将軍銜
副團長:邱金聲(1912-1939)福建龍岩人,1939年2月26日因積勞成疾,在皖南太平縣逝世。
參謀長:熊夢輝(1911-1941)江西興國人,1941年2月在無為縣姚家溝,熊夢輝指揮部隊作戰時,不幸中彈犧牲。
政治處主任:鐘國楚(1912-1996)江西興國人,皖南事變成功突圍,建國後曆任上海警備區副司令員,安徽省軍區、江蘇省軍區政委,中共江蘇省委書記,南京軍區顧問,江蘇省第五、六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等職,1955年被授予少将軍銜。
營長:王玉庭,資料不詳。
副營長:何志遠(1912-1992)湖南浏陽人,皖南事變成功突圍,建國後曆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5軍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第26軍政治委員、濟南軍區人民武裝動員部部長、山東省軍區第二政治委員等職,1955年被授予少将軍銜。
營長:楊洪才(?-1989)湖南浏陽人,建國後曆任上海市嵩山區區長,上海市人民防空指揮部副參謀長、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長、安徽省煤炭廳副廳長,上海市民政局顧問等職,未授予軍銜。
副營長:王成安,資料不詳。
營長:伍從祥,資料不詳。
副營長:阮文松(1906-1939)福建永定人,1939年春,因積勞成疾,醫治無效,病故于安徽小河口新四軍軍部醫院,年僅33歲。
4、第 4 團 (由閩西、閩南和浙南等地遊擊隊編成)
團長:盧 勝(1911-1997)廣東樂會人,建國後曆任志願軍第九兵團二十三軍政委、福建省軍區政治委員、福州軍區副政治委員和顧問。1955年被授予中将軍銜。
副團長:周桂生(1906-1941)湖南平江人,1941年1月13日在皖南事變中壯烈犧牲。
參謀長:王 勝(1909—1996)福建上杭人,建國後曆任福建軍區第八(龍岩)軍分區司令員,軍委裝甲兵第一戰車學校深造班主任,裝甲兵坦克預備學校校長,第六坦克學校校長,解放軍裝甲兵學院副院長等職,1955年被授予少将軍銜。
政治處主任:廖海濤(1909-1941)福建上杭人,1941年11月27日在江蘇溧陽縣塘馬地區與日本侵略者激戰中壯烈犧牲。
營長:池義彪(1909-1995) 福建長汀人,建國後曆任東北軍區裝甲兵技術部政委,安東軍分區副政委、湖南體育學院副院長,湖南師範學院副院長、黨委副書記等職,1955年被授予上校軍銜。
副營長:廖成美(1916-2001),原名廖福來,福建上杭人,建國後曆任第三野戰軍特種縱隊政治部副主任,華東軍區炮兵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員,解放軍進階炮兵學校政治委員,炮兵工程學院政治委員,第二炮兵基地司令員,解放軍二炮副司令員等職,1955年被授予少将軍銜。
營長:陳林真,資料不詳。
副營長:譚成章(1911-1991)江西興國人,建國後曆任南京市公安總隊政治委員,蘇州軍分區政治委員等職,1955年被授予少将軍銜。
營長:劉亨雲(1913-1992)江西貴溪人,建國後曆任華東軍區海軍後勤司令部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東北軍區公安部隊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石家莊進階步兵學校副校長,浙江軍區副司令員,浙江生産建設兵團副司令員,浙江省軍區副司令員、顧問等職,1955年被授予少将軍銜。
副營長:範欽洪(1906-1943)福建永定人,皖南事變成功突圍,後任新四軍六師16旅直屬隊政委。1943年在反“掃蕩”戰鬥中犧牲。
(三)第三支隊 (由閩北、閩東等地遊擊隊編成)
司令員:張雲逸(兼任)前面已介紹
副司令:譚震林(1902-1983)湖南攸縣人,建國後曾任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央顧問委員會副主任等職,未被授予軍銜。
參謀長:趙淩波(1908—1943)四川泸縣人,1941年1月,新四軍軍部北撤時,時任第一縱隊副司令員的趙淩波,在皖南事變中被俘後叛變,後擔任綏靖指揮部反共副專員,1943年被處決。
政治部主任:胡 榮(1906-1941)湖南平江人,1941年在皖南事變中,時任縱隊政委的胡榮在絕境中用手槍自戕,為革命壯烈犧牲,年僅35歲。
1、第5 團 (由閩北遊擊隊編成)
團長:饒守坤(1915-2006)江西上饒人,建國後曆任華東軍區海軍第七艦隊司令員,吳淞要塞區司令員,海軍淞滬基地司令員,海軍東海艦隊副司令員,國防部第七研究院院長,北海艦隊司令員,濟南軍區司令員等職,1955年被授予中将軍銜。
副團長:曾昭銘(?-1940) 1940年3月22日護送張雲逸家屬等人前往江北指揮部途中遭國民黨地方保安部隊扣押殺害,其他資料不詳。
參謀長:桂逢洲(?-1940) 1940年4月21日無為照明山反頑作戰中陣亡,其他資料不詳。
政治處主任:劉文學(1909—1994)湖南醴陵人,任華東軍區防空部隊政治委員,華東軍區兼上海防空司令部副政治委員,浙江軍區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員,上海警備區第三政治委員等職,1955年被授予少将軍銜。
第1 營
營長:嚴昌榮(1913―1943)湖北松滋人,1943年9月,時任新四軍第一師三旅七團團長的嚴昌榮率部攻打日軍興化縣唐子鎮據點。為掩護部隊進攻,親自用擲彈筒轟擊敵據點。因擲彈筒意外爆炸,不幸犧牲,時年30歲。
副營長:餘光茂(1915-1998)江西崇義人,建國後曆任志願軍師長,軍副參謀長,副軍長,軍長,上海警備區副司令員,安徽省軍區副司令員、司令員等職,1955年被授予少将軍銜。
營長:陳仁洪(1917 -1990)江西鉛山人,在皖南事變中,率營掩護軍部突圍,身負重傷。後升任副團長。建國後曆任66軍副軍長、24軍軍長、軍政委、北京軍區副政委、濟南軍區副政委等職,1955年被授予少将軍銜。
副營長:馬長炎(1912-1997)江西樂平人,在皖南事變中身負重傷,後成功突圍。建國後曆任巢湖軍分區司令員、步兵第九十師師長、水利一師師長、安徽省副省長、省委常委、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等職,未授予軍銜。
營長:夏 強,資料不詳。
副營長:阙中一(1914-1995)福建永定人,皖南事變中,與新三團指戰員一起浴血奮戰突出重圍。随後任新四軍軍部特務團政治處主任,7師獨立團政治處主任、副政委、政委等職。建國後曆任皖南軍區政治部主任,解放軍海軍政治幹部學校副校長、校長,海軍舟山基地政委,海軍舟嵊要塞區政委等職,1955年被授予少将軍銜。
2、第 6 團 (由閩東遊擊隊編成)
團長:葉 飛(1914—1999)原名葉啟亨,祖籍福建省南安市金淘鎮,生于菲律賓奎松省,是中國唯一具有雙重國籍的開國上将。皖南事變後,任新四軍第1師第1旅旅長兼政治委員和蘇中第3分區中共地委書記、副師長等職,建國後曆任福州軍區首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交通部部長、海軍第一政治委員、海軍司令員等職,1955年被授予上将軍銜。
副團長:吳 琨(1910-1939)四川萬縣人,1939年9月,吳焜率江南抗日義勇軍6團撤離東路地區。撤離途中,在江陰馬鎮鄉湖塘裡定山一帶遭到“忠義救國軍”的突然襲擊。吳焜在指揮戰鬥時頭部中彈,壯烈犧牲,時年29歲。
參謀長:黃元慶(1911-1998)江西弋陽人,皖南事變後,任六旅副參謀長。建國後曆任中共上海市盧灣區區委書記兼盧灣區區長,江西省民政廳副廳長,上饒地區專員公署專員,中共上饒地委書記兼上饒軍分區政委,中共新餘市委第二書記兼市長,江西省人民委員會副秘書長兼農辦副主任,江西生産建設兵團後勤部副部長,江西省人大法制辦公室副主任,中共江西省顧問委員會委員,江西省政協常委等職,未被授予軍銜。
政治處主任:阮英平(1913-1948)福建福安人,1948年2月3日在前往福州的途中,因歹徒範起洪等三人謀财害命而遭受偷襲,在甯德大寓村壯烈犧牲。
營長:陳 挺(1911-2005)福建福安人,“皖南事變”後,任新四軍第六師18旅52團團長,蘇中軍區特務三團團長等職,建國後曆任福建省軍區福安軍分區司令員,福建省軍區參謀長、副司令員,福州軍區副參謀長,閩北指揮部副司令員,江西生産建設兵團副司令員,江西省軍區副司令員,福建省軍區副司令員、顧問等職,1955年被授予少将軍銜。
副營長:張文龍,資料不詳。
營長:張潮夫(1910-2205)湖北大悟人,建國後曆任第十兵團後勤部政治委員,南京軍區後勤部副政治委員,江蘇省軍區副政治委員等職,1955年被授予少将軍銜。
副營長:廖政國(1913 -1972)河南息縣人,中國人民志願軍副軍長,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長,上海警備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舟嵊要塞區司令員,上海警備區司令員,南京軍區炮兵司令員等職,1955年被授予少将軍銜。
營長:楊元三,資料不詳。
副營長:王義勳(1910-1996)湖北陽新人,建國後曆任華東軍區公安師政治委員,南京軍區公安軍政治部主任,南京軍區裝甲兵副政治委員等職,1955年被授予少将軍銜。
(四)第四支隊 (由鄂豫皖邊、豫南桐柏山等地遊擊隊編成)
司令員:高敬亭(1907-1939)河南新縣人,1939年6月24日被錯殺,後1977年4月2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發出《關于給高敬亭同志平反的通知》,對高敬亭的功過作了實事求是的評價,正式宣布對高敬亭給予平反,恢複名譽。
副司令:戴季英(1906-1997)湖北紅安人,建國後曾任開封市委書記,未被授予軍銜。
參謀 長:林維先(1912-1985)河南商城人,建國後曆任華東軍區公安部隊副司令員浙江軍區代司令員、司令員、南京軍 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武漢軍區副司令員等職,1955年被授予中将軍銜。
政治部主任:肖望東(1910-1989)江西吉安人,建國後曆任中共江蘇省委副書記兼江蘇軍區第二政治委員,華東軍區政治部副主任、代理主任,南京軍區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第一副部長、黨組書記、代理部長,濟南軍區第一政治委員等職,1955年被授予中将軍銜。
1、第 7 團 (由鄂豫皖邊遊擊隊編成)
團長:楊克志(1916-1942)安徽金寨人,1939年5月,時任第7團團長的楊克志和政治委員曹玉福帶着24名警衛突然逃跑,投奔了附近的新桂系部隊,1942年被國民黨部隊處決。
政委:曹玉福(?-1942)1942年與楊克志一起被處決,其他資料不詳。
參謀長:林英堅(1908-1941)安徽金寨人,1941年11月,林英堅率13團在黑狼廟反頑戰鬥中不幸被一顆冷彈擊中左前胸,當場犧牲,年僅33歲。
政治處主任:胡繼亭(1916—1944)安徽金寨人,1944年2月12日,胡繼亭在陳瑤湖指揮軍民反擊敵人的戰鬥中壯烈犧牲,時年28歲。
營長:艾明山(1911-1981)河南商城人,皖南事變後任第2師6旅17團團長,建國後曆任江蘇省林業廳廳長,山區作物局副局長,農業特産廳廳長,中共江蘇省委監察委員會常委,江蘇省第四屆政協副主席,未被授予軍銜。
教導員:鄧少東(1910-1993)湖北大悟人,建國後曆任公安部隊副司令員、西藏軍區副司令員、成都軍區副司令員等職,1955年被授予少将軍銜。
營長:餘啟龍(1914-1993)河南商城人,建國後曾任國防部第六研究院院務部部長、部黨委書記,航空工業部第六研究院顧問等職。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軍銜。
營長:雷文學(?)建國後擔任過商丘專區副專員,未授予軍銜,其他資料不詳。
教導員:張宜愛(1912─2002)安徽六安人,建國後曾任師長,海軍舟山基地司令員,上海警備區參謀長,副司令員等職,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 1961年晉升為少将軍銜
2、第 8 團 (由豫南桐柏山遊擊隊編成)
團長:周駿鳴(1902-2003)河南确山人,皖南事變後任第二師兼淮南軍區參謀長,建國後曾任華東軍區副參謀長、國務院水利部副部長、河南省政協副主席等職,未被授予軍銜。
政委:胡龍奎(1903-1947)湖北崇陽人,1947年3月,胡龍奎帶隊在山東執行任務途中負傷,引起肺病複發并惡化,吐血不止,後病逝,終年44歲。
參謀長:趙啟民(1910 -1997)陝西西安人,皖南事變後,曾任新四軍第2師第5旅政治委員,淮南軍區路東軍分區政治委員兼地委書記等職,建國後曆任華東軍區海軍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中南軍區海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海軍南海艦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海軍副司令員、國防科委副主任等職,1955年被授予中将軍銜。
政治處主任:徐光華(1913-2010)江西贛縣人,建國後曆任中南軍區司令部通信處政治委員,軍區二局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三部六局政治委員,河南省軍區政治部主任等職,1955年被授予少将軍銜。
營長:成 鈞(1911-1988)湖北石首人,建國後曆任第十兵團副司令員、華東防空部隊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防空部隊副司令員兼華北軍區防空部隊司令員 [5] 、中朝空軍聯合司令部副司令員、中央軍委防空副司令員、空軍副司令員兼空軍技術部部長、空軍黨委副書記等職,1955年被授予中将軍銜。
教導員:李木生(1912-1971)江西吉安人,皖南事變後,任新四軍第二師五旅十三團參謀長、副團長,加盱嘉支隊司令員,淮西獨立團副團長,第六旅十八團團長,建國後曆任志願軍師長、南京軍區公安軍副司令員,江蘇省軍區副司令員等職,1955年被授予少将軍銜。
營長:朱紹清(1913-1989)湖南華容人,皖南事變後,任新四軍旅參謀長、副旅長、旅長、旅黨委副書記等職,建國後曆任十八軍軍長、三十一軍軍長、福州軍區副司令、福建省委書記等職,1955年被授予少将軍銜。
教導員:祝世鳳(1905-1978)湖北麻城人,皖南事變後,任新四軍第二師第五旅第十三團政治委員,第五旅政治部主任,建國後曆任江西軍區九江軍分區第二政治委員,江西軍區幹部部副部長、部長,江西省軍區第二副政治委員,1955年被授予少将軍銜。
營長:朱國華(?)建國後擔任過水電部水電建設總局局長,未授予軍銜,其他資料不詳。
教導員:胡定千(1910-2011)湖北孝感人,建國後曆任華東軍區政治幹部學校副校長,政治師範學校副校長,解放軍軍事學院預科系主任,福州軍區江西生産建設兵團副司令員,江西省軍區副司令員、顧問,1955年被授予少将軍銜。
3、第 9 團 (由鄂豫皖邊遊擊隊編成)
團長:顧士多(1914-1940)湖北大悟人,1940年8月,所部在安徽無為縣與進行“掃蕩”的日僞軍遭遇,當即指揮部隊應戰,激戰中犧牲。
政委:高志榮(1914—1984)湖北麻城人,建國後曆任海軍舟山基地司令員,華東軍區海軍副司令員,東海艦隊副司令員、顧問等職,1955年被授予少将軍銜。
參謀長:唐少田(1910-1961)河南商城人,建國後曾任華東軍區後勤部車管部部長,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
政治處主任:鄭 重,資料不詳。
營長:資料不詳
教導員:李世焱(1909-1990)湖北紅安人,1942年1月任新四軍二師四旅政治部主任,建國後曾任皖北軍區副政治委員、安徽省軍區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上海警務區政治委員、南京軍區裝甲兵政治委員等職,1955年被授予少将軍銜。
營長:黃仁廷(1911—1982)安徽六安人,建國後曾任解放軍師長,山東省軍區副司令員等職。1955年被授予少将軍銜。
教導員:李士懷(1911—1983)河南商城人,建國後曆任皖北軍區宿縣軍分區司令員,安徽省公安總隊總隊長,安徽省公安廳副廳長,安徽省武裝 總隊總隊長、安徽生産建設兵團副司令員等職,1962年晉升少将軍銜。
營長:資料不詳。
4、手槍團
團長:詹化雨(1911-1984)安徽金寨人,1942年初任新四軍第五旅副旅長,後任新四軍第二師副參謀長,建國曾任西藏軍區副政委,福州軍區副政委等職,1955年被授予少将軍銜。
政委:汪少川(1915-2002)安徽金寨人,建國後曆任蘇北軍區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員,江蘇軍區政治部主任,陸軍三十一軍政委、建築工程部常務副部長兼政治部主任、交通部副部長兼政治部主任等職,1955年被授予少将軍銜。
以上根據網絡公開資料整理,有不妥不對的地方,歡迎大家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