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年前,他率先将人工耳蝸技術引入中國,賭上完成了他職業生涯的全程,在中國第一個人工耳蝸手術中,讓患者能夠聽到世界的聲音;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也是北京同仁醫院耳鼻喉頸外科中心主任韓德民。在北京市委組委指導和牽頭策劃下,北京電視台委約了全國首檔聚焦人才紀錄片節目《為你幹杯》,今天22:00,帶你走進硬核院士韓德民。
我國耳鼻喉科領域首位完成人工耳蝸植入手術
韓德民,中國工程院院士,同仁醫院原院長,世界華人耳鼻喉科理事會理事長,首都醫科大學耳鼻喉科學院院長。40多年來,他是中國耳鼻喉科領域的第一人。二十三年前,韓德民剛出國留學歸來,任同仁醫院耳鼻喉科研究所所長,在他的倡議下,人工耳蝸治療先天性耳聾的技術剛剛傳入中國。

人工耳蝸技術起源于澳洲,于20世紀70年代末在臨床上引入,取代了對人體人工耳蝸的一些損害,直接将聲音信号轉換為電信号進入大腦以形成聲音。在引入這項技術的過程中,韓先生經曆了一些起起伏伏。在錄音和後續中,韓德明了解到,當時隻有3歲的反夢術更适合人工耳蝸植入,但孩子的父母對新技術有疑慮,不願意接受。最後,家屬向韓德民提出了現在看來極為苛刻的要求,讓韓德民簽了手術保證書,承擔了術後所有的風險責任。也正是因為他們紮實的專業基礎和精良的手術技術,才讓韓德民終于有了反夢底的保證,簽下了自己的名字。最終,手術成功了,反夢者成為中國曆史上第一位通過人工耳蝸技術恢複聽力的病人。在接下來的23年裡,近70萬聾啞人通過人工耳蝸重生。
深耕耳鼻喉領域50年創造和完善我國人工聽覺診療技術
五十二年前,17歲的韓德民來到盤錦農村,追求完美他幾乎做了所有的農活,為了提高水稻栽培技術,增加水稻産量,韓德民在實驗中因為一氧化碳中毒幾乎失去了生命。5年後,韓德民不僅沒有被惡劣的環境打敗,反而成長為一名強大的農業骨幹,成為了一名知名的生産隊長。
成為醫生後,作為中國第一個成功的人工耳蝸植入手術,韓德民開始克服更多難題。一歲半的小澤(化名)患有前院導管擴大綜合征,這是人工耳蝸中極其危險的手術。相比23年前的反夢,這個手術要複雜和危險得多,因為病人太年輕,手術太精細,這個手術需要對人體解剖學和外科手術有很深刻的了解才能完成。憑借數十年的醫療經驗,韓德民經過兩個多小時的精細操作,成功地将人工耳蝸植入小澤(化名)。
從東北農村,進入醫學院,到後來在日本學習到同仁醫院,韓德民在耳鼻喉領域已經整整50年、幾十年,韓德民開創并完善了我國人工聽覺診療技術,建構了國家級抗聾人治療體系,形成了我國篩查-診斷治療-康複-預防四位一體的抗聾治療服務模式。在過去的30年中,已經完成了580萬例新生兒聽力篩查,篩查了450萬例聾人基因,并成功将8萬多例嚴重神經性失聰植入人工耳蝸以恢複聽力。
無論是在東北的黑土地上,還是在白色的手術台上,面對命運給自己無數的考驗,韓德民都交出了完美的答案。帶着對生活的敬畏,對健康的承諾,對社會進步的感,這位70歲的老人一直在路上。今天22:00,帶你走進硬核院士韓德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