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潘菲洛夫28勇士》戰争場面拍得真的很好,電影預算還是網上募捐的大約隻有200萬美元,相比于我們的小鮮肉的片酬這點預算真的不算啥,但是該有的細節全都有,僞裝陣地,炮火支援,火力試探,炮擊,步坦協同,側射,反坦克槍,都是很專業,秒掉某些隻會堆炸點的美國大片一條街。
電影的開始很突兀,結束又很倉促,讓不懂這段曆史的人感覺到不知道怎麼開始的,更不知道電影結束後又發生了什麼,剩下的勇士抵擋住後續的進攻了嗎?勇士們還有幾個人活了下來?”俄羅斯雖然大已經無處可退,背後就是莫斯科!"勇士們守住了莫斯科了嗎?帶着很多的疑問,我們就來看一下這段曆史。

1941年9月底,德軍在取得了基輔合圍戰的驚人勝利後,将主力集中到中央戰線,集結了3個集團軍、3個裝甲叢集,超過190萬人的兵力發動代号為“台風”(Operation Typhoon)的強大攻勢,目标是在冬季來臨前攻占蘇聯首都莫斯科。經過一個多月的激戰,德軍在維亞濟馬-布良斯克地區(Vyazma-Bryansk)完成了新的雙重合圍行動,消滅了大量蘇軍部隊,并趁勢推進到距離莫斯科僅有100~120公裡處,之後暫時轉入防禦,以補充戰損,積蓄力量,準備對莫斯科發動最後的突擊,以期在紅場上結束1941年的戰役。
為了加強首都地區的防禦力量,蘇軍最高統帥部調集增援兵力強化莫斯科周邊接近地的防禦,第316步兵師就是在這時被調到莫斯科前線的。第316步兵師并不是戰前蘇聯陸軍的常備師,而是戰争爆發後在中亞軍區緊急組建的動員師。該師于1941年7月12日在哈薩克首都阿拉木圖(Alma Ata)組建,下轄第1073、107773、1075、1077步兵團,第857炮兵團和第597工兵營等機關,其兵員主要來自哈薩克和吉爾吉斯兩個加盟共和國,首任師長是吉爾吉斯共和國軍事委員伊萬-瓦西裡耶維奇-潘菲洛夫少将(Ivan Vasilyevich Panfilov)。這就是電影中兩個士兵對話"讓這幫納粹瞧瞧俄羅斯人有多厲害!""我是哈薩克人""……那就讓他們瞧瞧哈薩克人的厲害!"的由來了。
10月11日,第316師被調入入西方面軍由康斯坦丁-羅科索夫斯基将軍(Konstantin Rokossovsky)指揮的第16集團軍,奉命防守沃洛科拉姆斯克地區(Volokolamsk)該地區離莫斯科僅40公裡。當德軍在10月中旬發起猛攻時,第316師經曆了艱難的戰鬥,在德軍的壓力下向莫斯科方向撤退并建立了新的防線。
1941年11月16日,德軍第46裝甲軍向第316師的防線發起猛攻,其中第1075團的陣地是德軍突擊的重點,而"潘菲洛夫28勇士"的戰鬥就發生在這一天。根據蘇聯宣傳機構的報道,當天第1075團第4連反坦克殲擊組的28名指戰員在見習政治指導員瓦西裡·克洛奇科夫(Vasily Klochkov)指揮下,堅守在杜博謝科沃村(Dubosekovo)附近的陣地上,當時他們僅有1門45毫米反坦克炮、幾支反坦克步槍、反坦克手榴彈和燃燒瓶,卻要面對德軍坦克的叢集沖鋒。報道稱當時德軍在該連陣地前集結了54輛坦克及大量步兵,向克洛奇科夫率部防守的地段實施輪番進攻,而28名蘇軍戰士就是憑借少量反坦克武器與德軍展開殊死搏鬥。這也就是電影中的一幕。
這場衆寡懸殊的戰鬥持續了近四個小時,克洛奇科夫和他的部下總共擊毀了18輛坦克,給德軍造成800餘人的傷亡(後來殲敵數字改為70餘人),最後全部壯烈犧牲(後改為大部犧牲)。
通過《紅星報》的連續報道,“潘菲洛夫28勇士"的事迹迅速在前線和後方傳播開來,許多文藝工作者紛紛撰寫文章、創作作品,對他們的英勇奮戰和犧牲精神進行讴歌頌揚!1942年7月21日,最高蘇維埃主席團準許追授克洛奇科夫以下28名官兵“蘇聯英雄"稱号,此後"潘菲洛夫28勇士"就被樹立為受到全體蘇聯軍人和蘇聯公民崇敬的英雄楷模。
實際情況是”潘菲洛夫28勇士"的故事并未真實發生,那麼在1941年11月16日,第316師究竟進行了怎樣的戰鬥呢?後人根據戰時資料對當日的戰況進行了重制。當1941年11月中旬德軍在莫斯科西北郊發起新的攻勢時,第316步兵師奉命防守沃洛科拉姆斯克西南8公裡的杜博謝科沃地區,防線正面寬度為18~20公裡,其左翼為第126步兵師,右翼為莫斯科步兵學校的學員混成團。在11月16日向第316師發起進攻的德軍部隊是第46裝甲軍第11裝甲師,其目标是為兩天後的另一次攻勢奪取有利的出發陣地,而在當天德軍計劃占領杜博謝科沃以北8公裡兩處村莊的結合部。第11裝甲師組成兩個戰鬥群向第1075團的陣地實施首輪攻擊,在該團左翼第2營的陣地正面,德軍投入了一個得到炮兵及步兵加強的裝甲營。
第1075團在之前的戰鬥中曾遭受嚴重的人員和裝備損失,但在新的戰鬥之前該團已經得到了補充。據團長卡普羅夫回憶,在11月16日當天,該團第4連有120~140人,約占編制員額162人的80%,可以視為具備完整的戰鬥力。第1075團的火炮配置情況并不清楚,按照編制該團編有一個裝備4門76毫米團屬野戰炮的炮兵連和一個裝備6門45毫米反坦克炮的戰防炮連,但有證據顯示該團在11月16日的火炮裝備情況與标準編制差别很大,當天該團配備了2門76毫米M1927型野戰炮,數門M1909型76毫米山炮和1門法制Mle 1897型75毫米野戰炮。所有這些火炮的反裝甲能力都很差,76毫米加農炮在500米距離上僅能穿透31毫米裝甲,而山炮和老式法制野戰炮幾乎不具備反坦克能力。第1075團的45毫米反坦克炮的裝備數量不明,目前可知的是在當天第316師全師僅有12門45毫米反坦克炮。
從第1075團的火炮配置情況看,該團在抵禦德軍坦克叢集沖擊時難以獲得充足的炮火支援,而一線步兵能夠使用的反坦克武器也缺乏威力。當時該團僅裝備了11支14.5毫米PTRD反坦克步槍,其中第2營配備4支,此外還有手榴彈、RPG-40型反坦克手雷以及自制的燃燒瓶。PTRD反坦克步槍的威力相當有限,僅能在近距離擊穿坦克的側面及後部裝甲,而對坦克正面裝甲幾乎無能為力。至于手榴彈、反坦克手雷及燃燒瓶等近戰武器都需要非常接近目标才可能命中,而且殺傷效果也很弱,往往付出慘重的生命代價。實戰表明,被反坦克手雷和燃燒瓶擊毀的德軍坦克數量很少。綜合上述情況,第1075團雖然兵員尚算充足,但反坦克能力相當薄弱,很難抵禦德軍裝甲部隊的猛烈攻擊,戰局程序也證明了這一點。
在11月16日清晨,德軍坦克部隊向蘇軍前沿陣地進行了火力偵察。據卡普羅夫團長回憶,僅在第2營陣地正面就有10~12輛坦克,但在第4連陣地前有多少坦克他并不清楚,前哨戰的結果是德軍在第1075團陣地前損失了5~6輛坦克後撤退了。不久,德軍投入了預備隊,向第1075團發起全面進攻,經過40~50分鐘激烈而殘酷的戰鬥,蘇軍的防線被突破。卡普羅夫從團部趕到前沿,親自收攏幸存的官兵向新的陣地轉移。在這場防禦戰鬥中,古尼迪洛維奇大尉的第4連損失最為慘重,全連140人僅有20~25人幸存,該團其他連的損失相對較輕。蘇軍未能守住杜博謝科沃地區,當地被德軍占領,直到12月20日才被蘇軍收複。根據蘇軍戰報記錄,在11月16日當天第1075團總共擊毀了9輛德軍坦克,這個數字僅為報道中“潘菲洛夫28勇士"擊毀坦克數量的一半,還是全團的戰果。
從11月16日到20日,防守沃洛科拉姆斯克的第316步兵師及其他蘇軍部隊遭到德軍2個裝甲師和1個步兵師的攻擊,并逐漸向莫斯科近郊撤退。雖然德軍最終占領了沃洛科拉姆斯克,但是第316師的頑強戰鬥給德軍造成了很大損失,遲滞了德軍的推進,消耗了德軍的進攻力量,當德軍先頭部隊遙遙望見克裡姆林宮的尖塔時,他們已經是強弩之末了。在保衛莫斯科的戰鬥中,第316師蒙受了巨大的犧牲,全師傷亡9920人,其中3620人陣亡,6300人受傷,換而言之,該師組建時征召的首批官兵幾乎傷亡殆盡。第316師的堅韌頑強也讓德軍印象深刻,第4裝甲叢集司令埃裡希·赫普納大将(Erich Hoepner)在給中央集團軍群司令費多爾·馮·博克元帥(Fedor von Bock)的一份電報中提到了第316師:”這個師是由野蠻人組成的,它的士兵們不按照任何規則進行戰鬥,他們極為狂熱,從不投降,不畏死亡。"
第316師的浴血奮戰得到了蘇聯上司層的高度贊譽。11月17日,斯大林準許了國防人民委員部關于授予第316師"近衛軍“稱号的報告,該師随後更改番号為近衛第8步兵師。11月18日,師長潘菲洛夫少将在戰鬥中陣亡,他之後被追授”蘇聯英雄"稱号。11月23日,國防人民委員部決定以潘菲洛夫将軍的名字命名近衛第8師,這是蘇軍曆史上僅有的兩個以指揮員命名的師級部隊之一,另一個就是潘菲洛夫曾經服役的第25步兵師“恰巴耶夫師”。雖然"潘菲洛夫28勇士“的故事是虛構的,但是潘菲洛夫師官兵的犧牲精神和卓越戰功卻是不可否認的,他們值得俄羅斯人永久的緬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