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雲林石譜》:世界首部科學版“石頭記”

作者:蝌蚪五線譜

清朝曹學芹辛苦十年完成文學版“石頭記”,而科學版“石頭記”早在宋朝就誕生了。

從古至今,石頭作為素材被各種文學作品所引用、借喻,我國古代關于石頭的文學著作甚多,四大名著中《紅樓夢》的原名就叫《石頭記》;《西遊記》中主人公孫悟空也是從東勝神洲花果山上的一塊靈石中迸出。

然而,對石頭進行科學研究并撰文,正經說是宋朝的事兒。其中儲存至今的首部科學版“石頭記”,乃宋朝一位縣官花若幹年時間完成的……

石燕真會飛?扯淡!

南宋初年,浙江甯波縣令杜绾在讀北魏科學家郦道元所著的《水經注》時,看到有一則關于湖南祁陽縣祁山上燕子狀的石頭會在大雨之時競相飛舞的記載後,頓生疑窦。“燕子固然能飛,但變成化石的石燕怎麼可能會飛?”他是一個凡事都喜歡弄清楚的人,還喜歡收藏各種石頭,并把它們按顔色、形狀、光滑度等類别記錄下來。

關于疑慮資料查找無果後,杜绾決定實地考察一番。他跋涉千山萬水來到祁山山腰,看到真有一片蝙蝠樣的石頭貼在岩壁上,這些手掌大的東西正是《水經注》描述的石燕。杜绾想辦法攀上石壁,用刀子在一些石燕上刻下記号,以便确定它們是否會飛。

《雲林石譜》:世界首部科學版“石頭記”

可以入藥的石燕。(網絡圖)

杜绾在壁岩下的洞穴裡住了幾天,下雨時發現一隻飛舞的石燕也沒有。後來他又去了幾次,偶然的機會在岩壁底下撿到一塊刻有記号的石燕。經過多次仔細觀察,發現此石燕原來的位置在岩壁靠外處,經日曬雨淋落地,并非書中所寫雨後未及時回巢落地上了。回到縣衙,他将“(石燕)寒熱相擊而迸落”等詞句記載下來,用于後續的石類專著中。

愛石可有道?另尋!

杜绾自号雲林居士,出身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的名門望族,與大詞人陸遊同鄉同宗。他的祖先是唐朝大詩人杜甫;祖父系北宋慶曆年間的宰相杜衍,與範仲淹等同殿為臣;父親在京城為官,姑父蘇舜欽是當時的文學家,官至集賢殿校理。

這樣的家境下,生于北宋末年的杜绾自幼博聞強識,有機會遊曆名山大川,增長見識。遊曆途中,他對各種奇石産生了濃厚的興趣。飽嘗兩宋更疊戰亂之苦後,他盼來了南宋初期難得的安甯。陪都臨安(今浙江杭州)不但成為達官貴人的置業首選,還催生了諸如賞石藏石玩石等文人喜好的雅趣。

兩宋文人愛石絕非偶然。石文化從隋唐萌芽,到宋朝時進入全盛時期。皇帝之中愛石者,以北宋徽宗為代表。1117年開始,為修萬歲山(又名艮嶽),他動用成千上萬的人力,把外表美觀的太湖石等“皆越海渡江”,運到京城汴梁,這就是勞命傷财,引發方臘、宋江等起義的“花石綱事件”。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當時的知識分子大多喜歡石頭,有的甚至戀石成癖。大臣蘇轼(字東坡)偏好自然形成的奇石,一邊收集,一邊寫詩作文寄情懷思。書法家米芾(字元章)愛石、愛硯成狂,稱呼家中石頭為“老丈”,時稱“米颠”,亦成佳話。這樣的大背景下,藏石界出現了一些關于石頭的文章,如米芾的《硯史》、常懋的《宣和石譜》等。

《雲林石譜》:世界首部科學版“石頭記”

蘇轼收藏的雪浪石。(網絡圖)

升為甯波縣令的杜绾一邊做官,一邊也把收藏石頭、撰寫著作當作重要事務來對待。他通讀各類關于石頭的作品後,發現這些書主要是“假山清玩”,供一時之娛,不能長久流傳。經過反複思考,他決定另辟蹊徑,從具有代表性石頭的性狀描述入手創作,以為後世之用。

但他很清楚,要完成這樣一部承前啟後的著作,人雲亦雲、東謄西抄肯定不行,自己要做的,是本着實事求是的原則,該考察時一定要深入現場。于是,這才有了前文他隻身前往祁山觀察石燕,最終澄清誤解的故事。

名著加名序?絕配!

經過多年的研究與考察,杜绾終于于南宋初年完成了一部兩卷本的論石專著——《雲林石譜》。此書約14000多字,從産地、形狀、顔色、敲擊聲音、紋理等方面較長的描述了116 種石頭。作為業界公認的宋朝内容最豐富的,也是現存最早的科學版“石頭記”,此書内容最大的亮點在于對各類石頭、礦物進行科學性描述,而描述之中又以“色、音、硬、紋”四點最為詳細。比如,書中為差別石頭的硬度,首創“甚軟、稍軟、稍堅、不甚堅、堅”等8個精細化描述等級;為差別石頭表面的粗細程度,把石頭分為“粗澀枯燥、礦燥、頗粗、微粗、稍粗”等11個級别。

《雲林石譜》:世界首部科學版“石頭記”

《雲林石譜》影印本。(網絡圖)

此外,《雲林石譜》對化石的記錄極具專業性和前瞻性。書中借親身經曆指出石燕是海洋腕足動物殼體的化石,并澄清了傳說中的誤解。同時,他指出魚化石的成因是“破而得之,亦多魚形……豈非古之陂澤魚生其中,因山頹塞歲久,土凝為石,而緻然欤。”關于魚化石的形成理論,西方科學家史泰奴于1669年才發表文章進行證明,比《雲林石譜》記錄晚了500多年。從這方面講,杜绾是當之無愧的地質學家和礦物岩石學家。

《雲林石譜》:世界首部科學版“石頭記”

魚化石(網絡圖)

《雲林石譜》誕生後不久,簡本就傳到山東曲阜大儒孔傳手中。孔傳是大思想家孔子的46代孫,精于易學研究,官至南宋朝廷的右朝議大夫。他發現此書科學價值極高,文筆優美,便欣然寫序,并付梓印刷發行。此序以“天地至精之氣,結而為石”開篇,給石頭超高定位:天地的精華,山的縮影。接着,文中引用中唐宰相李徳裕愛石等例子。李德裕工務之餘喜歡并收藏石頭,修建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專業賞石會所——平泉山莊。最後闡述了石頭收藏的重要意義。全篇顯示出極深的文學功底。杜绾名著加上孔傳名序,堪稱絕配,傳為藏石界的佳話。

佳作傳四方?自然!

孔傳加序版《雲林石譜》問世後,受到人們的重視,先後收入《夷門廣牍》、《知不足齋集》、《學津讨原》、《浙江采集遺書總錄》等書中。自清朝乾隆帝之後,浙江紹興的地方志均錄有《雲林石譜》的部分内容。清朝官修《四庫全書》,編撰人員認為“即益于承前,更澤于啟後”,将它收入全書的《子部·譜錄類》,其它石譜“悉削而不載”。這可謂對《雲林石譜》最高的認可。此外,《雲林石譜》受到宋朝之後賞石界專家的重視,其中較著名的是明代科學家林有麟。他以《雲林石譜》為基礎,首創繪本譜錄《素園石譜》,傳之後世。

《雲林石譜》:世界首部科學版“石頭記”

《素園石譜》封面及影印本。(網絡圖)

石頭研究是沒有國界的,由此《雲林石譜》在國外也産生了很大的影響。美國近代作家薛愛華對此書作過專題研究和譯注,并于上世紀四十年代把它詳盡地介紹到西方,而南韓、日本及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的賞石界、地質界等至今把《雲林石譜》奉為經典。最讓人自豪的是,英國著名科學家李約瑟在巨著《中國科學技術史》中三次提到《雲林石譜》,其中一次講道:“(宋朝)出現了一整套專講石類和礦物的書籍,到今天其中有些已殘缺不全,但杜绾的《雲林石譜》卻完整無缺地保留下來了……(此書)展現着一種歐洲著作中所缺的觀察和分析的精神。”想必,這句話也是當年另辟蹊徑寫成世界首部“石頭記”的杜绾最想聽到的。

作者:魏德勇

《雲林石譜》:世界首部科學版“石頭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