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uboot環境變量(設定bootargs向linux核心傳遞正确的參數)

這是我uboot的環境變量設定,在該設定下可以運作initram核心(從記憶體下載下傳到nandflash再運作),但是運作nfs根檔案系統的時候一直出錯,各種錯誤。檢視了很多資料後猜想應該是uboot傳遞給linux核心的參數有問題,也就是bootargs的設定有問題。

#printenv

bootargs=noinitrd root=/dev/mtdblock3 init=/linuxrc console=ttySAC0,115200 rootfstype=yaffs2 rw mem=64M

bootcmd=nand read 0x32000000 0x60000 0x300000; bootm 0x32000000

bootdelay=3

baudrate=115200

ethaddr=08:00:3e:26:0a:5b

ipaddr=192.168.1.110

serverip=192.168.1.100

netmask=255.255.255.0

stdin=serial

stdout=serial

stderr=serial

ethact=dm9000

#setenv ……

#saveenv ……

#bdinfo 可以檢視機器碼等資訊

   是以檢視資料後就開始對bootargs參數進行設定:

   因為為了友善對程式測試等工作,使用nfs根檔案系統可以在不燒寫根檔案系統到flash中完成對程式的測試工作,是以設定bootargs使它支援nfs根檔案系統啟動。

   #setenv bootargs 'root=/dev/nfs rw nfsroot=10.103.4.216:/nfsroot/rootfs ip=10.103.4.211 console=ttySAC0'

   #saveenv

   #tftp 31000000 uImage

   #bootm 31000000

     啟動資訊如下:

       ……

s3c2440-sdi s3c2440-sdi: running at 0kHz (requested: 0kHz).

s3c2440-sdi s3c2440-sdi: running at 198kHz (requested: 198kHz).

s3c2440-sdi s3c2440-sdi: powered down.

eth0: link down

IP-Config: Guessing netmask 255.0.0.0

IP-Config: Complete:

     device=eth0, addr=10.103.4.211, mask=255.0.0.0, gw=255.255.255.255,

     host=10.103.4.211, domain=, nis-domain=(none),

     bootserver=255.255.255.255, rootserver=10.103.4.216, rootpath=

Looking up port of RPC 100003/2 on 10.103.4.216

eth0: link up, 10Mbps, half-duplex, lpa 0x0021

Looking up port of RPC 100005/1 on 10.103.4.216

VFS: Mounted root (nfs filesystem) on device 0:11.

Freeing init memory: 128K

Processing /etc/profile... Done

#

   最後實作了核心正常啟動,nfs根檔案系統成功挂載(此時燒寫在nandflash中的initram根檔案系統不能正常啟動了,需改回到上面的最初的設定才行)。此時的環境變量如下所示:

[u-boot@lhc]#printenv

ethaddr=00:01:02:03:04:05

ipaddr=10.103.4.211

serverip=10.103.4.216

bootcmd=nand read 31000000 200000 600000;bootm 31000000

bootargs=root=/dev/nfs rw nfsroot=10.103.4.216:/nfsroot/rootfs ip=10.103.4.211 console=ttySAC0

Environment size: 324/131068 bytes

****************************************************************************************************************************************************************************************************

                                          以下内容為網上資料

**************************************************************************************************************************************************************************************************** 

   編好了u-boot,但是如何來使用确不是那麼簡單的,u-boot的環境變量經常設定錯誤而導緻核心啟動失敗。

    u-boot的環境變量是使用u-boot的關鍵,它可以由你自己定義的,但是其中有一些也是大家經常使用,約定俗成的,有一些是u-boot自己定義的,更改這些名字會出現錯誤,下面的表中我們列出了一些常用的環境變量:

環境變量

描述

bootdelay 

  執行自動啟動的等候秒數

baudrate

  序列槽控制台的波特率

netmask

  以太網接口的掩碼

ethaddr

  以太網卡的網卡實體位址

bootfile

  預設的下載下傳檔案

bootargs

  傳遞給核心的啟動參數

bootcmd

  自動啟動時執行的指令

serverip

  伺服器端的ip位址

ipaddr

  本地ip 位址

stdin

  标準輸入裝置

stdout

  标準輸出裝置

stderr

  标準出錯裝置

     上面隻是一些最基本的環境變量,請注意,闆子裡原本是沒有環境變量的,u-boot的預設情況下會有一些基本的環境變量,在你執行了saveenv之後,環境變量會第一次儲存到flash中,之後你對環境變量的修改,儲存都是基于儲存在flash中的環境變量的操作。

    U-boot的環境變量值得注意的有兩個: bootcmd 和bootargs。

*       bootcmd

    前面有說過bootcmd是自動啟動時預設執行的一些指令,是以你可以在目前環境中定義各種不同配置,不同環境的參數設定,然後設定bootcmd為你經常使用的那種參數。

*       bootargs

    bootargs是環境變量中的重中之重,甚至可以說整個環境變量都是圍繞着bootargs來設定的。bootargs的種類非常非常的多,我們平常隻是使用了幾種而已,感興趣的可以看看這篇文章說的很全:http://blog.chinaunix.net/u2/79570/showart_1675071.html。bootargs非常的靈活,核心和檔案系統的不同搭配就會有不同的設定方法,甚至你也可以不設定bootargs,而直接将其寫到核心中去(在配置核心的選項中可以進行這樣的設定),正是這些原因導緻了bootargs使用上的困難。

    下面介紹一下bootargs常用參數,bootargs的種類非常的多,而且随着kernel的發展會出現一些新的參數,使得設定會更加靈活多樣。

A. root

用來指定rootfs的位置, 常見的情況有:

    root=/dev/ram rw  

    root=/dev/ram0 rw

  請注意上面的這兩種設定情況是通用的,我做過測試甚至root=/dev/ram1 rw和root=/dev/ram2 rw也是可以的,網上有人說在某些情況下是不通用的,即必須設定成ram或者ram0,但是目前還沒有遇到,還需要進一步确認,遇到不行的時候可以逐一嘗試。

    root=/dev/mtdx rw

    root=/dev/mtdblockx rw

    root=/dev/mtdblock/x rw

    root=31:0x

上面的這幾個在一定情況下是通用的,當然這要看你目前的系統是否支援,不過mtd是字元裝置,而mtdblock是塊裝置,有時候你的挨個的試到底目前的系統支援上面那種情況下,不過root=/dev/mtdblockx rw比較通用。此外,如果直接指定裝置名可以的話,那麼使用此裝置的裝置号也是可以的。

    root=/dev/nfs

在檔案系統為基于nfs的檔案系統的時候使用。當然指定root=/dev/nfs之後,還需要指定nfsroot=serverip:nfs_dir,即指明檔案系統存在那個主機的那個目錄下面。

B. rootfstype

    這個選項需要跟root一起配合使用,一般如果根檔案系統是ext2的話,有沒有這個選項是無所謂的,但是如果是jffs2,squashfs等檔案系統的話,就需要rootfstype指明檔案系統的類型,不然會無法挂載根分區.

C. console

console=tty<n>  使用虛拟序列槽終端裝置 <n>.

console=ttyS<n>[,options] 使用特定的序列槽<n>,options可以是這樣的形式bbbbpnx,這裡bbbb是指序列槽的波特率,p是奇偶校驗位,n是指的bits。

console=ttySAC<n>[,options] 同上面。

 我當時就是conslve=ttySAC0

D. mem

mem=xxM 指定記憶體的大小,不是必須的

E. ramdisk_size

ramdisk=xxxxx           不推薦  

ramdisk_size=xxxxx   推薦

上面這兩個都可以告訴ramdisk 驅動,建立的ramdisk的size,預設情況下是4m(s390預設8M),你可以檢視Documentation/ramdisk.txt找到相關的描述,不過ramdisk=xxxxx在新版的核心都已經沒有提了,不推薦使用。

F. initrd, noinitrd

當你沒有使用ramdisk啟動系統的時候,你需要使用noinitrd這個參數,但是如果使用了的話,就需要指定initrd=r_addr,size, r_addr表示initrd在記憶體中的位置,size表示initrd的大小。

G. init

init指定的是核心啟起來後,進入系統中運作的第一個腳本,一般init=/linuxrc, 或者init=/etc/preinit,preinit的内容一般是建立console,null裝置節點,運作init程式,挂載一些檔案系統等等操作。請注意,很多初學者以為init=/linuxrc是固定寫法,其實不然,/linuxrc指的是/目錄下面的linuxrc腳本,一般是一個連接配接罷了。

H. mtdparts

mtdparts=fc000000.nor_flash:1920k(linux),128k(fdt),20M(ramdisk),4M(jffs2),38272k(user),256k(env),384k(uboot)

要想這個參數起作用,核心中的mtd驅動必須要支援,即核心配置時需要選上Device Drivers  ---> Memory Technology Device (MTD) support  ---> Command line partition table parsing

mtdparts的格式如下:

mtdparts=<mtddef>[;<mtddef]

<mtddef>  := <mtd-id>:<partdef>[,<partdef>]

 <partdef> := <size>[@offset][<name>][ro]

 <mtd-id>  := unique id used in mapping driver/device

<size>    := standard linux memsize OR "-" to denote all remaining space

<name>    := (NAME)

是以你在使用的時候需要按照下面的格式來設定:

mtdparts=mtd-id:<size1>@<offset1>(<name1>),<size2>@<offset2>(<name2>)

這裡面有幾個必須要注意的:

a.  mtd-id 必須要跟你目前平台的flash的mtd-id一緻,不然整個mtdparts會失效

b.  size在設定的時候可以為實際的size(xxM,xxk,xx),也可以為'-'這表示剩餘的所有空間。

舉例:

假設flash 的mtd-id是sa1100,那麼你可以使用下面的方式來設定:

mtdparts=sa1100:-     →  隻有一個分區

mtdparts=sa1100:256k(ARMboot)ro,-(root)  →  有兩個分區

可以檢視drivers/mtd/cmdlinepart.c中的注釋找到相關描述。

I. ip

指定系統啟動之後網卡的ip位址,如果你使用基于nfs的檔案系統,那麼必須要有這個參數,其他的情況下就看你自己的喜好了。設定ip有兩種方法:

 ip = ip addr

 ip=ip addr:server ip addr:gateway:netmask::which netcard:off

這兩種方法可以用,不過很明顯第二種要詳細很多,請注意第二種中which netcard 是指開發闆上的網卡,而不是主機上的網卡。

說完常見的幾種bootargs,那麼我們來讨論平常我經常使用的幾種組合:

1). 假設檔案系統是ramdisk,且直接就在記憶體中,bootargs的設定應該如下:

setenv bootargs ‘initrd=0x32000000,0xa00000 root=/dev/ram0 console=ttySAC0 mem=64M init=/linuxrc’

2). 假設檔案系統是ramdisk,且在flash中,bootargs的設定應該如下:

setenv bootargs ‘mem=32M console=ttyS0,115200 root=/dev/ram rw init=/linuxrc’

注意這種情況下你應該要在bootm指令中指定ramdisk在flash中的位址,如bootm kernel_addr ramdisk_addr (fdt_addr)

3). 假設檔案系統是jffs2類型的,且在flash中,bootargs的設定應該如下

setenv bootargs ‘mem=32M console=ttyS0,115200 noinitrd root=/dev/mtdblock2 rw rootfstype=jffs2 init=/linuxrc’

4). 假設檔案系統是基于nfs的,bootargs的設定應該如下

setenv bootargs ‘noinitrd mem=64M console=ttySAC0 root=/dev/nfs nfsroot=192.168.0.3:/nfs ip=192.168.0.5:192.168.0.3:192.168.0.3:255.255.255.0::eth0:off’

或者

setenv bootargs ‘noinitrd mem=64M console=ttySAC0 root=/dev/nfs nfsroot=192.168.0.3:/nfs ip=192.168.0.5’

上面就是我們經常使用的幾種bootargs的組合,老實說,bootargs非常非常的靈活,是以設定的方法有很多中形式,具體的還應該根據你的平台具體的情況來設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