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蘭州走出了無數名人。他們或為名将,或為名臣,或為理學大家,在曆史上留下了濃濃的一筆。
名人可以說是一個地方,文化最深的根,也是一個地方,引以為自豪的底蘊。能不能出名人,走出了多少名人,直接衡量着一個地方的文教,考量一個地方民風,度量一個地方的教育水準。

蘭州作為絲路重鎮,在黃河穿城而過的獨特地理生态的澆灌下,絲綢之路橫貫境内的,在東西南北文化的交融下。蘭州走出不少文化名人。為蘭州本土特色的文化增加了一個,非常搶眼的亮點。
名人故居,是人們追尋名人遺蹤,尋訪先賢聲教的重要載體。蘭州曾經有不少的名人故居,留下了不少名人傳奇,而今隻能扼腕歎息。
黃家園黃谏讀書樓。在省政府邊的黃家園,這裡因為曾經居住明代探花黃谏而聞名。在千年科舉曆史中,蘭州科舉名次最高的就是黃谏。
黃谏字廷臣,号卓庵,别号蘭坡,蘭縣(今蘭州市)人。明永樂至天順間在世。少時在華林寺(在今華林坪)讀書。正統六年(1441年)中舉人。次年,中探花,授翰林院編修。正統十一年(1446年)金城關修竣,應鄉人之邀,撰《金城關記》等。天順初(1457年)任尚寶卿,出使安南(今越南),升侍講學士。後受石亨案牽連,被貶為廣州府判。後來,他遭誣陷,押往北京,卒于途中。歸葬蘭州龍尾山。
黃谏為人謙和,博學多才,工書善畫。著有《使南稿》、《蘭坡集》及《蘭縣志》、《書經集解》、《補輯帝王紀年纂要》等著作。如今早已不見黃谏的讀書樓了,而黃家園早已成了尋常巷陌,供人們尋訪憑吊。
慶陽路隴上名臣彭澤故居。彭 澤(1459年ー1530年)名,初名鄘,後更名澤,字濟物,谥号襄毅。。彭澤祖上世代為宦,到祖父時家境衰落。青少年時跟随外祖父段堅讀書。
彭澤在成化十九年(1483年)中舉人,弘治三年(1490年)中進士。此後,先後任都察院右佥都禦史,巡撫遼東;主持鎮壓了河南、山東、四川農民軍。正德九年(1514年),總督陝西甘肅軍務,平定了土魯番速檀滿速兒的叛亂。著有《讀易紛紛稿》、《重修蘭州志》等20多部。彭澤書法雄渾遒勁,豪氣十足,至今人們在蘭州碑林還能見到,他寫的:“書罷籠鵝去,何曾别主人”的中堂。
在蘭州市城關區慶陽路61号,有建于明代的彭澤故居,占地630平方米,采用蘭州南山的本山木修建,非常有地域特色。可惜,上世紀九十年代被拆除。
紅泥溝邊理學名臣段堅别墅。段堅(1419年—1484年),蘭州人,字可大,号柏軒,又号容思,世人多稱他為容思先生。劉爾炘五泉山曾有一副對聯寫段堅:“鄒蘭谷揚言而後,開忠義先聲人皆側耳,韻何遠情何深,廊廟為憂,萬古河山留絕調;段柏軒唱道以來,發聖賢遺響誰不昂頭,曲彌高和彌寡,林泉可樂,一天風雨問知音”說的就是段堅在甘肅學術中的地位。
據說段堅“早歲受書,即有聖賢之志”。就是說,段堅很早就讀書,志向很堅定。段堅小時候,曾授學于肅王府教授周麟,這位德高望重的老師,對段堅的影響極大,對《周易》的研究非常深。據說,14歲時,段堅看到一句名言“群居慎口,獨坐防心”,心中非常喜愛,就将此句作為人生準則來鞭策自己。
段堅是明代隴上的大學者,被稱為理學名臣,也是明代河東學派的繼承者。正是在段堅等學者,明代蘭州的士人文化才獲得長足發展。段堅晚年在五泉山東園南村别墅講學,死後,就葬在五泉山東龍口與紅泥溝之間的塔子坪。
後五泉秦維嶽聽雨山房。秦維嶽(1759年——1839年)字觐東,号曉峰,清代蘭州後五泉人。7歲時,秦維嶽就被送到了義學讀書。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秦維嶽考中舉人。再次進入蘭山書院學習。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考中進士,被授職翰林院編修。與他同科的進士有著名的學者洪亮吉、邢澍等人。其後半生主要做了兩件事情,其一創辦了五泉書院,其二編修了《臯蘭縣續志》。 他在甘肅省布政使屠之申的支援下,秦維嶽捐銀1000兩,作為創辦五泉書院的經費。同時,他又多方奔走,籌集資金,終于在今城關區賢後街東端建起了五泉書院。
秦維嶽先後被聘為蘭山、五泉兩書院山長,為培養地方人才發揮了重要作用。在他的努力下五泉書院,與省立蘭山、求古和縣立臯蘭書院并稱蘭州四大書院。
晚年秦維嶽隐居在後五泉,他将自己的書齋取名為聽雨山房,在這裡過着半耕半讀的生活。
金塔巷吳可讀故居。從張掖路的隍廟巷往南,沿着隴西路,往前而行的,過武都路,再往隴西路車站背後,走向南的小巷,往前就是金塔巷。這個曾經破舊不堪的小巷如今經過整治改造,面貌煥然一新,每天人來人往,熱鬧異常。可是人們并不知道,在100多年前,這裡曾經走出了一位讓大清國上下為之矚目的人物——吳可讀。
吳可讀(1812年-1879年),字柳堂,甘肅蘭州人。吳氏祖先并不是蘭州人,原籍在浙江。明朝初年跟随肅莊王來到甘肅,先在張掖居住後遷徙到蘭州。道光十五年(1835年) 在弟子們的資助下,籌集到了路費,再赴京城參加會試。後來以彈劾李鴻章而聞名的“隴上鐵漢”安維峻就是他主講蘭山書院時的得意弟子。 蘭州金塔巷曾有“吳柳堂先生故宅”。
朱楧故居肅王府。張掖路東頭是甘肅省政府所在地。這個地方在清代是陝甘總督衙門,再往前最追溯則是肅王府。
朱楧,系明太祖第十四子。朱楧善于騎射,有謀有勇,深得太祖賞識,呼之為秀才,并賜給宋本《淳化閣帖》、龍膽壺、風喙卮三寶。1399年肅王遷到蘭州以後,利用掌握的财力物力。在靠近黃河邊的地方修建了規模巨大肅王府,同時協助地方政府對蘭州城池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建。以今中央廣場為中心,修築了周長6裡200步的内城。他們在蘭州城内及其周邊地區也修建大量的生活設施。在南北兩山上修建了不少廟宇、寺觀、花園,金天觀、白衣寺塔、銅接引佛等等都是曆代肅王修建的。
肅王府的大緻範圍是北到黃河,東到東城壕,西到通渭路,南至張掖路。整個肅王府四周的圍牆長約1000多米,東、西、南三面各開一座門,其中南門是王府的正門,共有三道分别是:棂星門、端禮門、承運門。進入承運門後,就是承運殿和存心殿,再往後走就是東、西王宮。王宮的東北面都為花園,統稱為凝熙園。
《重修臯蘭縣志》記載,凝熙園俗名山子石,方廣裡許,園中蓄水成湖,壘石堆山,蘭州方言中稱假山為山子,因而這一帶也成為了山子石。這裡不僅有石山,而且還修建了雷祖殿、玉皇閣、鬥母宮、栖雲橋等建築。
蘭州賢後街張維故居,還讀我書樓。張維,近代甘肅著名學者,生于1890年,畢生研究西北史地、方志、金石學,留下了《甘肅通志稿》、《甘肅人物志》、《隴右方志錄》、《隴右金石錄》等大量著作。1909年,他考取了甘肅拔貢的第三名。張維故居在蘭州賢後街36号。上房一樓為張維卧室,二樓為其書齋還讀我書樓。
清末至民國,蘭州有二十多處私家花園,在紅泥溝口人們曾修建鴻泥園、觀月樓等花園。這些花園利用山泉、梨園形成了獨特的風情。上個世紀二十年代,著名共産黨人宣俠父在蘭州活動時,還曾到紅泥溝遊玩,留下一張非常珍貴的照片。
王文元原創作品
請關注 請轉發
版權已保護,謝絕轉載, 盜用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