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海軍上将家走出的鐵道專家薩福均

福州是個好地方,不僅因為她的名字喜興,更因為她的人傑地靈。據不完全統計,自南北朝以來擔任副部級以上的福州籍職官就有416名。在這些大人物當中,有兩位因姓氏奇特而格外引人注目,他們來自一個家庭,父親是海軍耆宿,當過北洋政府的國務總理,名叫薩鎮冰;兒子是鐵道專家,曾任國民政府的交通次長,名叫薩福均。

薩福均(1886~1955),字少銘,福建閩侯人,鐵路工程專家。1910年畢業于美國普渡大學,獲工程學士學位。回國後,曆任粵漢、川漢鐵路工程師、雲南個碧石鐵路(雞臨段)總工程師、膠濟鐵路局工務處處長、國民政府鐵道部參事(1929.7.20~1930.2.10)、鐵道部工務司司長(1929.12.16~1938)、粵漢鐵路管理局局長、滇緬、叙昆鐵路工程局局長、膠濟鐵路管理局局長、交通部路政司司長(1938~1939.9.20,1946.2.8~1949)、交通部技監、交通部常務次長(1949.1.29)等職。新中國成立後,曾任西南軍政委員會交通部副部長兼西南鐵路工程局副局長、中央人民政府鐵道部參事室主任(1952)、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等職。

獻計個碧石

20世紀初葉,雲南還沒有一條像樣的長裡程公路時,在滇南地區就先後有了兩條鐵路:一條是法國人修建的滇越鐵路(米軌),另一條就是中國人自己修的個碧石鐵路(寸軌)。

個碧石鐵路分三段修築,個碧(個舊~碧色寨)段,1915年動工,1921年通車,築路工程師是尼複禮士(法國人);雞臨(雞街~臨安[1])段,1918年動工,1928年通車,築路工程師是薩福均;臨屏(臨安~石屏)段,1929年動工,1936年通車,築路工程師是吳澄遠、李慶餘。至此,全長177公裡,軌距60厘米,施工耗時達21年的個碧石鐵路全線貫通。

個碧石鐵路采用6公寸[2](60cm)軌距,是尼複禮士建議的,理由是基于對路權、地理、成本及運量等因素的綜合考量。

個碧段鐵路率先通車營運不久,其軌距過窄的弊端便顯現出來,如速度慢、運能小等。面對這種新情況,雞臨段工程主管薩福均提出建議,即線路軌按6公寸軌距鋪設,但路基、橋梁、隧道等均按米軌标準設計,以備未來接軌滇越鐵路之需。之後的雞臨、臨屏段皆按薩福均之意施工。

1970年,鐵道部對雞街至石屏的寸軌鐵路進行擴軌改造,當年便改擴為米軌,與滇越鐵路接軌。而雞街至個舊段因先天不足,未能改造,終于1990年停運。這一事實也充分驗證了薩福均的遠見卓識,他當年的建議不僅統籌兼顧、科學合理,也為日後的個碧石鐵路預留了足夠的發展空間。

個碧石鐵路創造了多項中國鐵路之最,即:路軌裝置最小(軌窄、車小),修築時間最長(曆時21年),經營效益最好的一條民營鐵路。

虎父無犬子

說到薩福均,不能不提一下薩氏家族和他的父親薩鎮冰。

薩福均所在的薩氏家族,其先祖世居山西雁門(今代縣),元代名将薩拉布哈和詩人薩都剌(薩拉布哈之孫)皆為雁門薩氏的始祖。關于薩氏祖先的民族屬性,習慣歸為蒙古族,嚴格講應屬西域色目人、蒙古族人和漢人的混合血統。“薩”這個姓氏是元英宗賜予薩都剌的,薩都剌得姓後,取漢名為天賜,号直齋,薩氏家族定姓為“薩”。薩都剌兄弟三人,其弟薩天與之子薩仲禮(字守仁),元統元年(1333)進士,授福建行中書省檢校,入閩為官後,在福州定居下來,遂成雁門薩氏入閩始祖。到了清代,薩氏家族已成福州望族之一。

近代名人許世英曾為《雁門薩氏家譜》作序并題詩盛贊:“巍然名閥雁門高,奕葉烝烝育俊髦。記我旬宣知望族,不勝餘戀到星駋。”

閩侯的薩氏家族自古至今,因其人才輩出,精英群聚,被閩人譽為“人玉戶珠”之家。尤其是近一個多世紀以來,幾代薩氏族人(入閩第16~19世)中,出過不少海軍名将和科技名家。例如,薩鎮冰(第16世)、薩福懋(第17世,天津水師學堂畢業,曾任道清鐵路總辦、中國銀行總裁)、薩師俊(第18世,薩鎮冰之侄孫,海軍中山艦長)、薩本棟(第18世,薩鎮冰侄孫,實體學家,留美博士,清華大學教授,廈門大學校長)、薩本鐵(第18世,化學家,薩本棟之兄,留美博士,清華大學教授)、薩師煊(第18世,計算機專家,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薩支唐(第19世,微電子學家,薩本棟之子,斯坦福大學博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薩支漢(第19世,數學家,薩本棟之子,普林斯頓大學博士)等。其中最著名的當然還是薩福均的父親——海軍上将薩鎮冰。

薩鎮冰(1859~1952),字鼎銘,蒙古族,福建閩侯人。1869年考入福州馬尾船政後學堂第二屆駕駛班,畢業後在福建水師“揚武”等艦見習,光緒3年(1877)公派赴英國格林尼治皇家海軍學院學習,與嚴複、劉步蟾等同窗,1880年學成歸國。晚清時期,曆任天津水師學堂教習、北洋水師幫統兼戰艦管帶、吳淞炮台總台官、廣東水師提督、籌辦海軍大臣、海軍統制等職;民國時期,曆任吳淞商船學校校長、上海江南織造局總辦、海軍臨時總司令、北洋政府海軍部總長(1917.6.24~7.5,1919.12.3~1921.5.14)、代理國務總理(1920.5.14~8.9)、福建省省長(1922.10.15~1926.12.4)等職;新中國成立後,薩鎮冰曾任全國政協委員、中央政府軍委會委員、華僑委員會委員等職。1952年4月14日,薩鎮冰在福州病逝,享年94歲。

1895年9月11日,薩鎮冰的夫人,即薩福均的生母陳氏病故,年僅36歲的薩鎮冰将女兒薩淑端和兒子薩福均寄養于嶽父家,從此未再續娶,鳏居終身。薩鎮冰一生清正廉潔,光明磊落,做官有清譽,居家有聲望,軍中敬為“上将”,民間尊為“薩婆薩”。著名作家冰心的父親謝葆璋(薩鎮冰學生、北洋政府海軍部次長)曾說過:“中國海軍的模範軍人,薩鎮冰一人而已。”

薩福均與愛妻商子玉的後代亦非常優秀,兒子薩本遠是麻省理工的博士,孫子薩支茂、薩支平皆出身哈佛,曾孫女薩百裡畢業于紐約大學。

名師出高徒

1931年8月,中華工程師學會[3]和中國工程學會[4]正式合并為中國工程師學會,其宗旨為“聯絡工程界同志,協力發展中國工程事業,并研究促進各項工程學術”,薩福均曾先後擔任該學會的副會長和會長。中國工程師學會的曆任會長還有韋以黻、顔德慶、徐佩璜、曾養甫、陳立夫、淩鴻勳、翁文灏、茅以升,曆任副會長還有胡庶華、支秉淵、黃伯樵、恽震、沈怡、茅以升、胡博淵、杜鎮遠、侯家源、李熙謀、顧毓琇、徐恩曾。從這一串如雷貫耳的人名,也可窺出薩福均當時在工程技術界的聲望和地位。

身為工程界前輩的薩福均,無論是在鐵道部為官,還是在工程局主事,他都非常重視對年輕晚輩的培養。汪菊潛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由于得到慧眼識珠的薩福均等長者的器重和提攜,留美歸來的唐山交大高材生汪菊潛,從一個普通的鐵路工程師,最後成長為國内著名的鐵路專家。解放後,汪菊潛曾曆任鐵道部工程總局副局長(1950年)、鐵道部科技委員會副主任(1958年)、鐵道部副部長等職(1959年),為新中國的鐵路事業,尤其是新線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隻可惜作為師長的薩福均,沒欣賞完弟子汪菊潛的驕人成就,就駕鶴西去了。

1950年6月7日,西南鐵路工程局成立,時任西南軍政委員會交通部副部長的薩福均兼任該局副局長,6月15日,成渝鐵路開工,1952年6月13日竣工,1953年7月1日,成渝鐵路正式營運。作為西南鐵路工程局的行政上司和技術總管,年逾花甲的薩福均夜以繼日,不辭辛苦,為成渝鐵路的勘測設計和建設施工,傾注了大量的心血。薩福均為能親身參加新中國第一條鐵路的建設而倍感光榮,他說:“38年前我就參加了成渝鐵路(當時稱川漢路)的勘測工作,但是隻有在今天我才敢說它一定能夠修成,而且一定修得很好。”

薩福均先生自留美歸來,便一直供職于鐵路部門,從晚清、民國到新中國,從工程師、局長、次長到參事室主任,他為中國鐵路的建設和管理事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1955年2月7日,薩福均,這位從海軍上将家走出的鐵道工程專家在北京病逝,享年70歲。

[1]雲南省建水縣,舊稱臨安。

[2] 1公寸=1分米=10厘米

[3]創立于1912年,曆任會長為詹天佑、沈琪、顔德慶、邝孫謀;曆任副會長為顔德慶、徐文炯、吳健、陳幌、陳西林、邝孫謀、華南圭、俞人鳳、趙世煊、勞之常、王寵佑、孫多钰、嚴智怡、貝壽同;名譽會長為張謇、葉恭綽、權量。

[4]創立于1917年,曆任會長為陳體誠、吳承洛、周明衡、徐佩璜、李垕身、胡庶華;曆任副會長為張贻志、吳承洛、劉錫祺、淩鴻勳、薛次莘、周琦、徐恩曾、徐佩璜;曆任董事為侯德榜、李铿、孫洪芬、程孝剛、任鴻隽、淩鴻勳、張贻志、黃家齊、陳體誠、茅以升、薛次莘、薛桂輪、吳承洛、徐佩璜、徐恩曾、羅英、薛紹清、李熙謀、恽震、李垕身、陳立夫、周琦、胡博淵、周明衡、張可治、顧振。

海軍上将家走出的鐵道專家薩福均

薩福均

海軍上将家走出的鐵道專家薩福均

薩鎮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