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别人家的老闆張春良:禦道而行 締造傳奇

作者:山東人民廣播電台

日常生活中,有一種感慨體叫“你看别人家的某某”。别人家的孩子讓人省心,别人家的工資讓人羨慕,别人家的老闆可遇而不可求。

别人家的老闆張春良:禦道而行 締造傳奇

(藍海集團董事長 創始人 張春良)

張春良,就是傳說中别人家的老闆。

從省城濟南一路向東北開行,春日的風景,伴随日漸遼闊的土地和高遠的天空而愈來愈明朗。進入共和國最年輕的土地東營市,不禁要感歎一下,因為這裡是山東唯一沒有出現新冠肺炎疫情的地級市。

《道德經》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事萬物,無論是萬教歸原,還是萬法歸宗,都離不開陰陽之道。黃藍交彙處,陰陽和合,正是孕育生機的地方,也是張春良禦道而行,不斷締造奇迹的地方。

25年前,在東營這塊日新的土地上,張春良接手了藍海集團的前身西城飯店,從身無分文創業到成長為山東餐飲行業的翹楚,個中的艱辛可想而知,張春良卻通過緻良知、踐初心締造了一個商業奇迹。

張春良笃信,做民族餐飲是一輩子的事業,一輩子隻做這一件事。25年來,藍海集團在張春良的帶領下,心無旁骛攻主業,打造出酒店、食材供應鍊、職業教育、工程施工、生鮮連鎖和智選食堂等六大産業闆塊,構築起“一體兩翼,相關産業關聯發展”的全産業鍊運作體系。

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要了解張春良對藍海戰略闆塊的布局之妙,可以從一粒聖女果的前世今生說起。在藍海8000畝生态種養殖基地裡,無土栽培的聖女果在荷蘭蜜蜂的幫助下日漸豐盈,成熟後的果子經産業農民的手摘下後,通過藍海自有的物流體系奔赴不同的消費場景。2019年之前,它們會進入藍海各大酒店的廚房、客房、智選餐廳,而如今卻更多地被配送到了藍海分布在全省的40多家愛農生鮮超市。聖女果看似簡單的空間移動,卻是藍海全産業鍊運作實力的展現,更是藍海商業模式的一次嬗變,标志着藍海的商業場景已經從餐飲住宿邁進了社群生活,日漸成為人民群衆美好生活的一部分。也正是基于此,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愛農生鮮超市實作了逆襲,帶動藍海食品供應全鍊營收同比增長70%。

在新冠肺炎疫情這場大考中,企業家、尤其是餐飲旅遊行業企業家手中的“試卷”難度高于常人,而生鮮超市闆塊的成功也進一步印證了藍海“一體兩翼”立體化營運模式的日趨成熟,多闆塊互相支撐,讓藍海在酒店行業遭受沖擊的時候,得以行穩緻遠。

3月春光中,藍海總部的櫻花正盛。剛開完晨會的張春良在辦公室接受了一場融媒體專訪,鏡頭前,溫文儒雅、平易近人、國學修養深厚是張春良給人最深的印象。

别人家的老闆張春良:禦道而行 締造傳奇

(藍海集團董事長 創始人 張春良 接受本台記者李興苗專訪)

别人家的老闆張春良:禦道而行 締造傳奇

中國人笃信否極泰來,喜歡從對立面的轉換中看到危中之機。而深谙《易經》智慧的張春良,更加懂得“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适”的道理。他說,《論語》有雲: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既然整個行業都遭到了沖擊,就要把握機遇,換道超越。

回顧創業之旅,張春良淡然一笑,相比創業之初的艱辛,“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沖擊等“空前”大事件,恰恰給了藍海人一個從戰略上重新審視自己、謀定而後動的時間空檔。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沖擊,張春良的第一個反應就是“人是最重要的,保證每個員工的安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保住企業,讓員工有飯吃”成了當務之急,張春良眼中,企業最大的基本盤就是2萬名在藍海文化中浸潤過的員工。這些年,直播帶貨、社群營銷等新營銷模式層出不窮、屢創奇迹,如何實作“人人都是銷售員、人人都是傳播員、人人都是電商、人人都是自媒體”的轉型,已經成為張春良在思考的課題。疫情對實體店的沖擊何嘗不是發展線上消費的機遇呢?從2月10日到2月29日,接近一個月的時間,“營銷教育訓練”成為藍海的關鍵詞。一個個微信群迅速組建,一條條秒殺、團購的美食資訊推送到群友眼前,直播帶貨、社群營銷已經成了每個藍海人的必備技能。張春良表示,藍海此前多以堂食為主,線上配送僅占1%的體量,此次疫情期店内員工也都化身“主播”和宣傳員,積極通過各類媒體平台和外賣配送轉型線上,不足一月時間,藍海餐飲的外賣配送就達到營業收入的6%。

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在《創新與企業家精神》一書中提到,企業家精神是一種實踐,企業家所從事的工作就是“創造性破壞”。藍海集團差異化發展的路子,踐行了企業家精神的核心要義:創新。無法實作标準化曾被視為中餐業發展的魔咒,因為中餐的特殊性決定了它難以擺脫“大廚依賴症”,不能實作标準化就難以蛻變成現代企業。正是汲取了傳統文化的精髓和現代管理思想的内涵,從創業開始,張春良就确立了以科學管理謀發展的思路,将标準化應用于餐飲管理,結合相關國标、行标,建立起了一套涵蓋餐廳、客房、膳食等各業務範圍的标準作業程式,目前,已經實作标準化的中餐品種就超過一百種。

德魯克認為,企業家精神不僅是經濟和技術的,也是文化的和心理的。學習了衆多西方管理學的精髓之後,張春良開始反求諸己、反求于傳統文化,以傳統文化的豐厚内涵滋養藍海。從2007年開始,張春良在藍海集團開啟了國學教育,通過充分挖掘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積極尋找優秀傳統文化與企業發展的契合點,努力把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融入企業,融入每一位員工。眼下,讀《論語》、自學國學已在藍海蔚然成風。國學的熏陶也增加了藍海人的凝聚力和執行力,培養出濃厚的“主人公”意識。面對疫情,當别人手足無措的時候,藍海職工卻總結出100條硬核措施,最終被管理層采納上升為集團規章制度。在傳統文化的影響下,藍海集團已經成為同心、同欲的文化驅動企業。而藉由相同的三觀,強大的執行力,藍海人無論是應對危機,還是逆勢擴張,都做到了穩健有為。

談起後疫情時代,張春良又開始謀劃下一盤逆勢擴張的大棋局,通過參與央企混改、輸出管理模式等模式進一步壯大主業,通過自營、合夥人制度等模式迅速擴大愛農生鮮超市的規模,進而實作在資本市場上市,把藍海集團打造成為國際化、現代化餐飲集團。

别人家的老闆張春良:禦道而行 締造傳奇

(藍海集團董事長、創始人 張春良正在制作扒魚脯)

采訪結束後,張春良還在他每周研發菜品的小廚房裡,為我們現場烹制了一道傳統魯菜:扒魚脯。這道菜正是當年張春良考取星級廚師時的獲獎作品,精湛的刀工、恰到好處的火候、遊刃有餘的操作中,化身魯菜大師、營養學講師、國學大師,張春良把做菜的味道和火候娓娓道來。他說,在中華民族飲食文化中,酸、甜、苦、辣、鹹“五味”被看作是基礎味道,“五味調和”被視為核心精神,“去異味、增美味、定滋味”是張春良的美食烹饪之道,但他從不會被教條所宥,同一道菜肴,20多年來在不斷創新、改進,做企業也是如此。從廚師到企業家的蛻變,張春良從“五味調和”中參悟到了觸類旁通、天下之能事畢矣的道理。也正是參悟到了經營之道,藍海才走出了行業界“美食+美居”的差異化經營模式,形成了用餐飲帶動住宿,靠住宿反哺餐飲的互進模式,最終又衍化出“一體兩翼”六大闆塊互為支撐的新模式。這些模式背後,是張春良20多年緻良知過程中的所思所獲,也是對陰陽之道的深刻領悟。

别人家的老闆張春良:禦道而行 締造傳奇

扒魚脯出鍋了,色澤白亮,鮮香滑嫩,湯汁醇厚,軟糯可口,回味無窮。吃魚卻無魚腥味,這正是一道“去異味、增美味、定滋味”的佳肴。

别人家的老闆張春良:禦道而行 締造傳奇

解下圍裙,脫去白大褂,張春良穿上西裝,趕赴下一個屬于他的、屬于藍海的主場。

繼續閱讀